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繁体版

第十四章 王室惨案

    强杀蒙毅、冤杀蒙恬,这是大秦乱的开始。大秦内部,还有更乱的事情,接踵而至。接下来,被清除的下一个对象:王室成员。

    秦二世继位后,发现了一个问题,大秦疆域广袤,很多人不服。

    他和赵高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年纪轻,刚登位,百姓还不顺从。先帝巡视各郡县,以彰显强大,威势震服海内。现在,我安然住在皇宫不出巡游,就让人认为我无能,不能统治天下。(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彊,威服海内。今晏然不巡行,即见弱,毋以臣畜天下。)

    秦二世打算效仿秦始皇东巡,宣告臣民,秦始皇时代结束,现在属于他的时代。

    赵高和李斯等人商议之后,将秦二世东巡路线制定了出来:咸阳-碣石-东海-会稽-辽东-咸阳。

    秦始皇走过的路,他要走一遍。

    秦始皇刻的字,他也要刻。

    秦始皇祭拜过的人,他也要去祭拜。

    秦始皇到过的地方,他也要去看。

    秦始皇做了什么事,秦二世也要去做。

    秦二世东巡,想增设庙宇,大臣拿出礼制反对。

    好吧!我忍。

    秦二世东巡,想要效仿秦始皇,立碑刻字,大臣反对。

    反对理由:

    1.碑文小,刻不下。

    2.分不清是秦始皇立碑,还是后代子孙立碑。

    秦二世再忍,碑,不刻了。

    秦二世往北前往辽东,还想再走。朝臣反对,说再往前走,就到东胡边界,不安全。

    好吧!不走了,没意思,打道回府。

    东巡,秦二世看到两个方面,好的方面是权力至高无上,当皇帝的感觉真好。坏的方面,很多朝臣不把他当回事!

    在秦二世眼中,这些大臣,仗着资历,轻视他这个没有威信且年纪轻的小皇帝。

    秦二世为了宣威疆土,驾驭朝臣,宣威天下。对郡县内不听话,礼仪不得体的官吏,该杀就杀,该流放就流放。他用皇帝的威严,杀了很多不听话的大臣,连中朗、外朗、散朗,都被修理,也没能震慑住大臣。

    秦二世问赵高,如何才能让天下人信服他?如何才能彰显他至高无上的皇权?

    赵高不愧是聪明人,从这句话,他得到了一个信息:秦二世,对大臣不满。

    进而,给赵高提供了一次打压朝臣,安插亲信的机会。

    赵高站在秦二世的角度,深表同情。同时,说了这些人,轻视他的原因:这些人都是跟随先皇征战天下,富贵之人。(先帝之大臣,皆天下累世名贵人也,积功劳世以相传久矣。)

    随后,赵高这个聪明人,给秦二世想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富贵的人,贫穷。让贫穷的人,富贵。(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则上下集而国安矣。)

    秦二世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让赵高去做。

    这一举动,惹得很多人不满,怨声载道。这些人反对的声音,传到了秦二世耳中。

    “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反对他。”

    随后,秦二世,又说了一句:“大臣强悍,诸公子对他不满。若他们联合,天下还是我的天下。”(大臣不服,官吏尚彊,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柰何?)

    赵高从这句话,看到了秦二世内心深处的恐惧。秦二世害怕大臣联合诸公子谋逆,夺了他皇帝的位置。

    赵高借机搞事,为了扩大自己手中的权力,打压反对者,不惜捏造事实,说这些人为何有这些举动,是因为朝廷内外都在传,扶苏死得冤枉,蒙恬死的不明不白,蒙毅没罪被诛杀。

    最后抛出一个观点:你得位不正。

    然后,赵高又说了事情的严重性:诸公子联合大臣反对,废君再立新君,也是有可能。

    秦二世刚当皇帝,享受到皇帝的好处,怎么能就这样失去!决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秦二世问:我怎样做,才能高枕无忧,永享帝位。

    赵高给他出了一个主意:杀!

    对皇权有威胁的人,统统杀掉。这样就能高枕无忧,江山永固。

    秦二世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为了巩固地位,选择大开杀戒。

    负责,做这件事的人,就是赵高。

    针对王室内部的大清洗,开始了。

    想要找出一个人有罪,太容易了。没有人是十全十美,总会有不得体的地方。没罪,也可以定有罪。

    首先,被针对的人是有身份,没有权力的王室。

    秦始皇的子孙,遭到大肆屠戮。据太史公留下的史料记载:秦始皇二十几个儿子,十几个女儿都被杀害。

    这里有个问题?秦二世逼死扶苏,顺利继位,成为皇帝。为什么要屠杀王室,连兄弟姐妹都不放过。

    有两种观点:

    1.罪魁祸首:赵高。

    2.秦二世得位不正,心里虚。

    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也没听胡亥有什么本事。按照皇位继承人顺序,他是十八子,凭什么是他当皇帝。

    还有扶苏为什么在胡亥继位前,第一个被逼杀?

    蒙恬军功显赫,为什么会死的不明不白?

    蒙毅没罪,为什么被强杀?

    这些疑惑,更加让人坚信秦二世皇位有问题。

    秦二世通过怎样的手段,取得帝位。他就担心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手段,夺走他的帝位。为了消除害怕,只能用杀戮来彰显自己的权力。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在恐惧的时候,就会通过杀戮,来彰显自己内心的强大。妄图通过杀戮,堵住悠悠之口。秦二世是借助杀戮,掩盖自己得位不正,清除那些对他有威胁的人。

    在大明朝的时候,也出现类似的情况。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南下攻打南京,并击败建文帝,成为大明朝的皇帝。

    朱棣是叛乱者,得位不正。很多拥护建文帝的大臣,站出来说话,全部被杀戮。其中,有一个人下场最惨,他就是方孝孺,被灭十族。靖难之役,被杀戮的人,达到上万人。

    秦二世是失败者,是亡国之君。朱棣是成功者,引领大明走向强盛。同样的事,不同的结局,评判也不相同。

    秦始皇也没想到,自己的子孙会被杀戮。这也是秦王室最大的惨案!

    在秦二世眼中,反对他的人,对他有威胁的人,都不能活。哪怕是兄弟姐妹,也必须死。

    赵高负责调查,牵扯到很多人。据记载,咸阳有十二位公子对秦二世充满议论。赵高把辛苦弄来的调查报告,给秦二世看。

    秦二世被这个调查报告的数字吓到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反对他的兄弟很多。秦二世有点犹豫,不可能把这么多兄弟都杀掉。

    赵高说了一句,让秦二世痛下狠手:心慈手软,是当不了皇帝。

    随后,赵高威逼利诱,让秦二世趁早决断。否则,诸公子有了时间准备,就会联合起来,结成联盟。赵高不断给扶苏传递了一个思想:你的兄弟会危害你的帝位,不能留,该杀。

    秦二世露出凶狠的目光,说了一个字:杀。

    秦始皇十二子被屠戮咸阳,这件事振动了朝野内外。紧接着,秦二世又把在杜邮秦二世的六位兄长和十位姐妹,一道诏书赐死。

    在咸阳有三位公子,的确找不到罪名。其中有位公子的名字被记录了下来,他就是将闾。

    秦二世无颜面对这三位兄弟,派出使者,定的罪名:不臣,罪当死。(公子不臣,罪当死,吏致法焉。)

    将闾不接受这个罪名。他认为自己尽到臣子的本分,希望能知道罪名再死。(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何谓不臣?原闻罪而死。)

    秦二世不是给他们定罪,是为了杀他们。使者知道秦二世的意思,说了一句话:没罪也得死!(臣不得与谋,奉书从事。)

    这三位公子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死,大声喊了三次:我没罪。(天乎!吾无罪!)

    使者没有耐心,问:自己死,还是被杀。

    将闾等三位公子,含泪,挥剑自刎。

    其中,还有位公子,他的名字叫公子高。

    公子高见兄弟姐妹被逮捕,先后被杀。他害怕,想逃,不知道往哪里逃,又担心逃跑,会连累家人。为了保全妻儿,他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为秦始皇殉葬。

    之所以,说他这个决定很伟大。是因为公子高入宫面见秦二世,选择为秦始皇殉葬,乞求秦二世放过他的妻儿。

    秦二世蒙了,问了身边的近臣,赐死名单,有没有这位哥哥。

    近臣摇头,表示没有。随后又上前,说了一句:难得公子有孝心,陛下应该成全。

    胡亥杀了那么多兄弟姐妹,也不在乎多杀一个,就成全了公子高。

    秦始皇诸多子女当中,公子高选择死,是为了保全妻儿。与其他兄弟姐妹相比,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秦始皇的子孙,有罪的被杀,没罪的也被杀,还有的选择殉葬。秦二世做的这些事,没人反对。但,有人记录了下来,还被留在历史当中。

    从此,秦二世多了一些名词:残暴、冷血、暴君,堪比夏桀商纣,秦国当亡。

    咸阳,笼罩在恐慌之中,身为公子,不是荣耀,反而是祸事。这些人,先前以秦始皇子孙感到荣耀,现在要为这份荣耀丢了性命。朝廷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皇族为之震惊恐慌。大臣们进谏的被认为是诽谤,大官们为保住禄位而屈从讨好,百姓震惊恐惧。(群臣谏者以为诽谤,大吏持禄取容,黔首振恐)

    秦二世,继续疯狂吧!上天,给你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