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繁体版

第一百零一章 鸿沟议和:侯公出场

    前有武涉,后有蒯通,都没有说服韩信三足鼎立。张良奉刘邦使命,封韩信为齐王,成功完成了任务。

    韩信裂土封王,很满足,明确表明态度:支持刘邦。

    韩信不仅喊口号,还做了一个实际行动:南下伐楚。

    伐楚,有个人表现很优秀。他就是灌婴。

    来看一下灌婴取得的个人成绩:

    单独率军去鲁北攻打楚将公杲的军队,获得全胜。

    挥师南下,打败薛郡郡守所率领的军队,亲自俘虏骑将一人。

    进攻傅阳,进军到达下相东南的僮城,取虑和徐城一带。渡过淮河,全部降服淮南的城邑,然后到达广陵。

    龙且战死,对项羽极为不利。灌婴伐楚,简直是落井下石。项羽立马做了一个决定:派项声、薛公和郯公收复淮北。

    灌婴这个人很能打,是战场上打出来的人物。灌婴渡过淮河北上,在下邳击败项声,郯公,并将薛公斩首,攻占下邳。

    在平阳击败楚军骑兵,降服彭城,俘获楚国的柱国项它,降服留、薛、沛、酂、萧、相等县。又攻打苦县、谯县,再次俘虏亚将周兰。

    一个灌婴,已经够让项羽头疼。还有一个人,更让他头疼,这个就是项羽的老对手彭越。

    彭越也跳出来,发动猛烈攻势,攻克昌邑、睢阳、定陶等二十几座城邑,梁地被他平定。

    不仅如此,靳歙表现也很优秀,鲁城之下大败项冠率领的军队,夺取东至缯、郯、下邳,南至蕲、竹邑的大片土地。又在济阳城下击败项悍军队。

    韩信、灌婴、彭越、靳歙,这几位出色的表现,让项羽大后方彻底乱了。

    项羽无力支撑局面,选择了最后一种方式:议和。

    正巧,刘邦也想议和。且,这个方案,还是刘邦主动提出来的。

    和谈,一般出现在这种情况,你消灭不了对方,对方也消灭不了你。

    两方打得很疲惫,双方主将都不想打。

    项羽和谈的原因:兵疲粮绝,后方不稳。

    也可以说,项羽自从龙且死后,韩信平齐。北边赵地有张耳,梁地有彭越,齐地有韩信,楚地还有灌婴、靳歙。整个战局对项羽十分不利,再打下去,也没有任何结果。

    刘邦和谈的原因:

    1.正面战场多次溃败,他打不赢项羽。刘邦和项羽打了三年,被打得没有脾气。刘邦信心不够,不想打了。

    2.刘邦担心一个人物:韩信。

    韩信上书,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分封后,韩信还会不会有更大的政治野心。毕竟,武涉、蒯通都劝韩信三分天下。这些事,刘邦不可能不知道。

    他和项羽打下去,占便宜的人只有韩信。

    刘邦与项羽议和,就能腾出手来,趁韩信在齐地没能站稳脚跟,还有很多效忠他的将领,解决隐患。

    3.试探。

    议和也有一个目的,试探对方的态度。对方强,就不会选择议和。对方弱,你不会与他议和。只有双方旗鼓相当,才是议和最重要的资本。

    当然,趁着这次议和,刘邦还要做一件事:营救人质。

    彭城惨败,不仅刘邦父母妻子被俘,还有他身边部将的家属。刘邦做这件事,不仅营救老父亲、妻子,还能恩泽部将。

    项羽想打,却没有意义。刘邦打不赢,也不想打。就这样,刘邦派了两个人前去找项羽议和。

    第一个人叫陆贾。

    陆贾,是一个老面孔,被称为汉初五大谋臣之一。这五人指的是张良、郦食其、陆贾、陈平、随何。

    陆贾第一次出场,是在刘邦反秦大业之时,与郦食其一起做武关秦将的思想工作。

    这一次,成功了。

    第二次出场,就是彭城大败后,他前往彭城,做项羽思想工作,释放刘邦亲属。

    这一次,陆贾失败了。

    多年后,陆贾再次登场,这也是他第三次出场。当然,后面出场,做南越国赵佗思想工作,才是他人生巅峰。

    这里有个问题:此次议和,刘邦为什么选择陆贾,而非张良、陈平等人?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有以下原因:

    1.营救刘邦亲属的工作,一直都是陆贾负责。

    陆贾曾在彭城惨败后,去做项羽释放人质的思想工作,与楚国君臣打过交道。简单说,陆贾有经验、有名声、有能力。

    2.陈平有更要的工作:收集情报。

    3.刘邦对议和没有信心,担心张良有去无回。毕竟,刘邦第一次在荥阳议和,被项羽拒绝。再加上,张良是个厉害人物,去议和容易被项羽扣押。

    在这种背景下,陆贾又有了一次露脸且留名的机会。

    陆贾代表刘邦去楚军阵营议和,他要做这些事?

    1.摆出刘邦议和的观点:我是汉王使者,前来议和。

    也就是说,陆贾要说出自己的身份,还要摆明来这里做什么。

    2.切入主题:以什么做为议和的基础。

    陆贾先要亮出刘邦的底牌,以鸿沟为楚汉界限。鸿沟东边,归楚。鸿沟西边,归汉。

    做为高级的外交使者,他们谈判,会有一个宗旨:不能让对方摸清底牌,否则就会被对方狮子大开口。他会先开出一个大条件,跟对方谈判。双方讨价还价,进行协商。

    大条件,不能让对方满意,就会选择备用条件。备用条件,也不行。就只有拿出最后的底线。

    鸿沟就是刘邦最后的底线,谈得成,就谈。谈不成,就不谈。

    刘邦议和,还有一个附加前提条件:为了表示和谈诚意,项羽要释放人质。

    史料告诉我们一个答案:项羽拒绝和谈。

    那么,项羽明明想议和,为什么会拒绝?

    这只能说明两点:

    1.项羽对刘邦议和的条件不满意。(这是最关键)

    2.项羽不信任刘邦。(刘邦总是出尔反尔,名声太差。当初入汉中,烧毁栈道,表示不出。平定三秦,也表示不东征。结果:刘邦背信弃义。)

    3.项羽摸不清刘邦的底细,看不到和谈的诚意:他不知道刘邦是真想和谈,还是假意来试探。

    如果刘邦是真的想和谈,那么,他还会派出新的使者。

    这就是现代人常说的一句话:你要想做成一件事,就要拿出诚意。你联系对方一次,就会联系第二次。

    陆贾出使谈判,没能成功。但,他还是有收获。

    他摸清了项羽的底牌,知道了谈判规则,带回来了关于谈判第一首资料。这些资料包含了项羽说了什么,想不想谈,对方的态度和底线。

    刘邦根据陆贾带回来的这些资料,与张良、陈平分析后,得出了一个答案:项羽愿意谈。

    刘邦又做了一个决定:派人去谈。

    刘邦是天命之子,每次遇到困难,都会有人站出来替他解决问题。

    这一次,这个人叫侯公。

    侯公讳成,字伯盛,汉朝山阳防东人。他之所以能够留名,就是因为帮助刘邦做通项羽思想工作,还是一项娱乐活动的开发者。这项娱乐项目,就是象棋。

    象棋中的楚河汉界,就是侯公的成果,鸿沟议和。

    陆贾出使,没能做通项羽思想工作,也没能完成刘邦交代的任务。

    就在这时,侯公站出来,说他愿意去。

    此时,侯公不是什么天下名士。他和战国时期给信陵君献计(窃符救赵)的侯赢,有什么关系,也没有记载。陆贾不能完成的任务,侯公能完成?

    所以,侯公请命,出使楚营,刘邦心里有个疑惑:陆贾都不行,他能行?

    虽然,史料没有记载,侯公是如何站出来接下这个出使任务。也不知道,侯公是如何做通刘邦的思想工作。

    后来,有位文学大豪,他叫苏东坡写了一篇关于侯公与刘邦、项羽之间的对话。这篇文章叫《代侯公说项羽辞》。

    话语很长,观点很清晰。也记载了侯公,是如何面对秦末汉初两大主角刘邦和项羽。也透露出,苏东坡喜欢侯公,赞扬他的美德。

    苏东坡的文章,我就不引用了。

    根据个人脑补,来看看,侯公是如何站出来,接纳这个任务?又是如何说服项羽?

    侯公要接下这个任务,首先要在刘邦面前露脸。你不在出现在刘邦面前,是没有机会接下这个任务。所以,就在刘邦,感到无奈时,侯公站出来,出现了这样一个开场白:我去试试。

    刘邦看着侯公,心想:你?

    侯公个人简历,就出现在刘邦面前。他做什么,能做什么,有什么特长,一目了然。

    如果刘邦出身贵族,他的开场白,有可能是这样:你是谁?有何能耐?来我这里几年了?你行吗?

    幸运的是刘邦出生平民,嘴上大大咧咧,但性格很和善。有人替他去做项羽思想工作,他会问一句:先生,有什么办法。

    侯公就要拿出一套方案,来说服刘邦。

    刘邦遇到难题,总会有人站出来给他出主意。刘邦不仅听了,还会采纳,并付出实际行动。

    侯公的方案,刘邦觉得可行,就让他试试。毕竟,最坏的结果,就是不成功。不试,永远都是失败。

    就这样,侯公登场了。

    侯公来到楚营,见到项羽,第一件事:表明汉使身份。

    随后,他要表明来这里的目的:议和。

    并说出,议和条件。当然,附加条件,侯公不能忘:让项羽释放刘太公、吕稚等汉军人质。

    项羽听了,两个字:拒绝。

    侯公比陆贾多了一项技能,懂得化被动为主动。

    他要将议和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站在项羽角度考虑问题:如何才能让他答应议和,并送还人质。

    项羽怕什么,担心什么,以及他现在的处境,甚至项羽想的是什么,都是侯公的切入口。

    项羽兵疲粮绝,能打吗?

    项羽想打,奈何实力不允许。他也坚持不了多久,只是在苦苦支撑。

    侯公要站在项羽的角度,替他分析目前的局势。

    随后,侯公要拿出令项羽满意的方案。说一些,项羽高兴的话。

    接着,侯公渲染气氛,夸大战事情节,说出不能再打。打下去,对双方都不利。

    然后,他阐述一个观点:武力不能解决问题,议和才是王道。

    当然,侯公要根据项羽的性格,还有出生贵族的身份,阐述事实,也要注意面部表情和语速控制。毕竟,项羽这个人太骄傲,很少有人能够做通他的思想工作。

    侯公的论述要全面,细节要到位,还要令项羽满意,进而产生一个假象:议和的人,不是刘邦,而是项羽。

    项羽听后,没说话,心里却是这样想:这家伙真厉害,对时局把控如此清晰。可惜啊!非我臣下。刘老头,运气真好,这么多人来帮他。

    侯公有明锐的洞察力,趁着项羽思考,又提出一个附加条件:释放刘太公、吕稚等汉军人质。

    并说了,释放了会如何?不释放,又会如何。

    释放人质,不仅表明了项羽议和的诚意,还彰显了项羽的仁义(这是贵族最想要听的两个字)。

    侯公又给项羽,制造一个假象:刘太公等人质,不仅是累赘,还会浪费楚军不少粮食,以及调派将士看押。

    项羽不释放,议和就谈不下。前有王陵母为了不拖累儿子,挥剑自刎。刘太公年纪大了,一不小心出了什么事,项羽就成了刘邦杀父仇人,不共戴天。

    刘太公死了,刘项之间,只能血战到底。

    刘邦先以义帝之死,来了一场舆论压力,导致诸侯合力伐楚。刘太公死了,刘邦定会打击报复,以杀父的名义,不惜重金,激励士气,与楚血战到底。

    如今,刘邦兵多粮多,项羽能招架得住?

    侯公精彩的演讲,做通了项羽的思想工作。不仅如此,项羽为了表明诚意,释放刘太公等人质,还将占领的荥阳等地,归还给刘邦。

    刘邦和项羽议和,这个地点,被记录了下来,它叫鸿沟。因此,这次议和,也被称为鸿沟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