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繁体版

第一百零二章 追击项羽:阳夏、固陵之战

    鸿沟是一条古运河,它比京杭大运河修建还要早。在战国时代,魏国第三代君主魏惠王将国都安邑迁到大梁。

    为了更好的应对中原战事,以及防范楚国北上。魏惠王干了一件事:修建了一条人工运河。

    这条人工运河,就是鸿沟。

    鸿沟把黄河与淮河之间主要河道连接起来,构成鸿沟水系,组成一道发达的水上交通运输线路。其中有两条河很重要,一条是颖水(纵向),另一条是睢水(横向)。

    北抵达黄河,南抵达淮河。荥阳-大梁-陈等地,链接在了一起。

    按理说,项羽占据荥阳等地,应该以汜水为分界线。但,最终选择了以鸿沟。

    这种现象,给人两个反应:

    1.项羽吃亏了。

    2.项羽急于议和。

    项羽是一位骄傲的人,吃亏的事,他才不干。

    楚汉不以汜水为界,而是以鸿沟为分界线。这是因为项羽有个前提条件:刘邦部将,要撤出楚国。

    毕竟,鲁地、梁地、彭城四周、淮河都有汉军势力。也可说,是个交易,平等的协议。项羽以鸿沟为界,刘邦部将撤军,恢复到战前水平。项羽也想用契约精神,束缚刘邦,为他东山再起争取时间。

    汉四年十月,刘邦和项羽派出使者,筑高台,签订盟约,举行议和仪式。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归汉。仪式完毕,楚汉撤军罢战。项羽往东撤军,刘邦往西撤军。

    项羽是最后一个诸侯贵族,继承了贵族精神,签订盟约,说撤就撤。这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项羽撤退的路线很奇怪?

    他没有选择向东,走一条直线,回到彭城。而是选择南下,抵达固陵,绕了一个大圈。

    其实,这个现象很好解释。

    项羽选择向南,是因为他知道目前的处境,十分不利。东边有彭越、韩信、灌婴、靳歙等汉将人,他往东走,刘邦后面追,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简单说,项羽对刘邦不信任。所以,选择了一条安全的道路,故而选择南下,绕道而行。或者说,项羽议和之前,以前在思考一个问题:战略性撤退。

    刘邦也想撤军,但,有两个人站出来,表达了一个观点:不能撤。

    一个人叫张良,另一个人叫陈平。

    这两个人反问刘邦:项羽为什么会议和?

    刘邦拿第一次议和做对比,得出一个结论:项羽支持不住了。

    张良、陈平说了一段话:汉已据天下大半,诸侯又都归附于汉。楚军已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不如索性趁此机会把它消灭。

    他们还说了不消灭项羽会有什么后果:养虎为患。

    如果现在放走项羽而不打他,这就是所谓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

    那么,刘邦会怎么做呢?

    先来看一下,目前的国际环境,以及发展局势。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所剩无几,除了临江国不是他敌人外,其他诸侯对他都是虎视眈眈。

    刘邦占领秦国故地以及赵、魏部分疆土。张耳占据赵地和代地。韩王信占领韩地。彭越占据梁地。韩信占据齐地。臧涂占据燕地。

    黄河南北的诸侯,都支持刘邦。尤其是韩王信、赵王张耳、建成侯彭越、齐王韩信,这四位都是刘邦分封,也对刘邦伟大的帝王霸业,全力支持。

    臧涂虽是项羽分封,但迫于北方诸侯强大的压力,选择臣服刘邦。不仅如此,项羽大后方也有汉军活动。如鲁地、彭城一带、淮河等地。

    刘邦在南边又得到衡山王吴芮支持,九江王英布又在伐楚收复固有疆土。

    临江王共敖在汉三年(公元前204年)七月去世。其子共尉,继承王爵。这个年轻人,选择支持项羽,却没有出兵。

    也可以说,目前的局势,楚汉两国是超级强国,其他诸侯也是强国。诸侯强国都支持汉,刘邦是巨无霸的存在。

    能够动摇刘邦地位的人,只有项羽。趁着项羽气势衰弱,战场形势不妙。刘邦又怎会错过,消灭掉威胁他地位的人(诸侯)。

    鸿沟议和是刘邦战略一部分,这战略核心就是解救人质,让汉军上下痛击项羽,没有后顾之忧。

    项羽释放人质,刘邦就会实行下一步战略:灭掉项羽。

    只不过鸿沟议和,是刘邦主导,刚签下和平停战协议,字迹未干就背信弃义,舆论上会有很强的压力。

    这就像赵孝成王时期,长平之战被秦坑杀了四十五万降卒,邯郸保卫战又雪上加霜。燕王喜派栗腹去给赵孝成王祝生,又趁着战国壮年尽殁,不顾大臣反对,在盟约字迹未干伐赵。

    结果:被赵国打了一个漂亮反击战,国都被围。

    具体细节,以及出战名将,燕赵如何善后,请看《战国风云人物君王篇之赵孝成王篇》

    打仗,需要名义。尤其是正义的理由,更能得到光大人民支持。

    张良、陈平站出来,主动替刘邦解决这个问题。

    刘邦顺势就可以说:

    我,不想打。

    是,你们让我打。

    你们看见了,不是我背信弃义。

    刘邦嘴上这样说,却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打吧!

    刘邦做了想做的事,却让张良、陈平替他承担起背信弃义的骂名。刘邦心里是这样想的:你们这些人真懂我。

    用现在话说,刘邦能演,真会演。

    刘邦心里想打,嘴上说不能打,还表现出很为难的样子。

    亡秦后,项羽负约,将刘邦分封到巴蜀。那时起,刘邦和项羽就成为敌人。一旦开战,刘邦就揍项羽,往死里揍。所以,刘邦趁着项羽平定齐国,率军东进,直接攻破彭城。

    只可惜,项羽太能打,打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如今,刘帮和项羽两人打了三年。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灭掉项羽,还没有后顾之忧,又怎会错失良机。

    于是,追击项羽的战略开始了,刘邦亲自领军追。

    项羽先跑,刘邦后追。刘邦在阳夏追上项羽,并发生了第一交战。这次交战被称为阳夏之战。

    项羽是贵族,尊重契约精神。他说撤,就撤。项羽深知刘邦不可信,但,没想到刘邦来得这么快。

    这一次,刘邦大胜。

    史料记载:汉五年(公元前203年)十月汉军击败楚军取得阳夏。

    其中一个人表现很优秀,他就是很久没露脸的樊哙。

    彭城大战,刘邦惨败。樊哙转战四方后,有了一个任务:驻军广武。

    追击项羽,樊哙又怎能错过。

    樊哙再次出现在名将舞台,取得了骄傲的成绩: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

    这个数字,说明项羽败得很惨。加上阵亡、伤亡、败逃等数字,项羽遭受损失更大。

    项羽也是有脾气的人,输了,就要扳回一局。

    如果他只是选择逃跑,刘邦会一直追,助长汉军士气,灭掉自己威风。稍微不注意,就会全面溃败。

    要想不被追,就要痛打追的人。

    项羽停下来,不跑了。他要告诉刘邦,你敢来,我就敢战。

    我,项羽,不怕刘邦。

    项羽也告诉楚军,我,项羽是不败的战神,跟着我,就能回家。

    于是,楚汉追击,第二场战争发生了:固陵之战。

    汉五年十月,刘邦和项羽第二次交战:固陵。

    这一次,刘邦输得很惨。

    刘邦打不赢,做了三个举动:

    1.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高祖本纪)

    2.号召部将驰援,共同击楚。

    3.破坏项羽南方地区,策反楚将周殷,进而实行一个大战略:以固陵为核心,包围项羽。

    项羽击败刘邦,却没有彻底将其击垮。战事,再一次陷入僵持。

    这场追击战,第一次阳夏之战,刘邦赢了。

    第二次固陵之战,项羽赢了。

    打了两仗,刘项各赢一仗。刘邦打不赢,就不主动出击,他要拖住项羽,等待援军到来。并以固陵为核心,围困项羽,一战而灭之。

    项羽,你赢了,别高兴太早。

    我,刘邦,不会认输。

    这一次,我绝不会给你东山再起的机会。

    那么,谁的到来,将会为刘邦打开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