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繁体版

第一百三十四章 汉匈之战第一个阶段:铜鞮之战

    韩王信反叛,晋阳失陷,抵达铜鞮。铜鞮也代表,晋阳郡全部失守。晋阳失守,也拉开了韩王信联合匈奴反汉序幕。

    刘邦身为大汉王朝的奠基者,辛辛苦苦建立汉家天下,不能让情况恶化下去,只能打,还要亲自去打。

    当韩王信反叛,晋阳失陷,这两个消息传到洛阳,引发了一场强烈的地震,也引发了大汉朝君臣将相,强烈的讨论。

    此时,刘邦正在洛阳坐镇。

    虽然,刘邦决定将关中做为大汉国都,也让萧何修建新都。但,刘邦没事,也爱落脚洛阳。

    刘邦没有想到,他自认为做为上级领导,说了韩王信几句,却得到一个答案:韩王信反了。

    不仅反了,还联合匈奴入侵大汉。

    既然,韩王信要反,刘邦就要平叛。

    索性,刘邦早有准备。

    刘邦立即召集朝臣和武将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会议主题只有一个:打,还是不打。

    这个会议取得了一个统一的答案:打。

    刘邦想打,是为了守住大汉江山。

    诸将想打,是为了建功立业,恩泽子孙。

    对于平叛事业,刘邦从来不懈怠,总是亲力亲为,走上前线。

    这次会议,不仅通过了要打。

    大汉朝廷还制定出了如何打?怎样打?

    既然要打,就要获胜。

    所以,一大堆文案和作战计划,送到了刘邦的面前。

    刘邦根据朝臣的作战计划,进行了这样的战略部署:两路大军,夹击韩王信和匈奴联军。

    一路大军,刘邦亲自率领,从洛阳北上。另一路大军,由周勃、樊哙等人从代出发。两路大军汇合晋阳,围歼韩王信及匈奴联军。

    汉六年秋九月,韩王信投降匈奴,引兵南下。

    汉七年冬十月,韩王信吹响胜利号角,攻晋阳,抵达铜鞮。

    此时,韩王信的好运用完啦!

    他等到了一个对手:大汉皇帝刘邦。

    铜鞮,这个地点,不仅是地理坐标,还成为大汉皇帝和韩王信正面交战,一决胜负的关键。

    是有强大后援的韩王信厉害?还是大汉皇帝刘邦棋高一着。

    先来介绍一下,铜鞮的基本信息。

    铜鞮,依山傍水,是个绝佳的风水宝地。它位于太行与太岳交界。那座山叫铜鞮山,那条河叫铜鞮水。

    它得名不是因为山,而是因为水。

    铜鞮,这两个字能够出现在历史中,留名后世,是因为几件历史事。

    1.铜鞮是春秋时期,北方强国晋国东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见证了晋国霸业的建立。

    2.拥有春秋小霸王之称的郑国之君郑成公出访晋国,被囚禁。被囚禁的理由:朝晋慕楚,有二心。

    3.晋平公在铜鞮,修建离宫。

    4.山以人名。晋悼公将铜鞮封给晋国一名贤大夫羊舌赤食邑,时号赤曰铜鞮伯华。他,还得到孔子口头称赞。

    5.魏献子(步兵魏舒方阵的开创者)灭羊舌氏族,分羊舌氏之田为铜鞮、平阳(临汾)、杨氏(洪洞),乐霄为铜鞮大夫,铜鞮从此设县。

    就这样,铜鞮流传后世,被人记住。

    这一次,它又登上历史舞台,因为大汉皇帝和韩王信的到来,成为汉匈之战最关键的战场。

    来看一下铜鞮之战的信息。

    时间:汉七年十月(公元前200年10月)。

    交战双方:大汉皇帝刘邦vs韩王信。

    参战将领:汉周勃、夏侯婴、灌婴、樊哙等将;韩王信部将王喜。

    结果:刘邦胜,韩王信败。

    史料对于铜鞮之战,是一笔带过。

    虽然不知道,双方投入了多少兵力,战场情况如何,双方阵亡多少将士。

    但,告诉了我们一个结局。

    韩王信输的很惨,大将王喜被汉军斩杀。

    此战意义,胜负极其重要。

    韩王信兵败山倒,没有力量主动进攻,带领残部远逃匈奴,再也不能在晋阳郡站稳脚跟。

    其次,韩信内部分化。其部将拥立赵氏后裔为王,继续反秦。

    刘邦获胜,不仅打开了晋阳的南大门,还助长了汉军将士战胜韩王信的信心。

    韩信败,赵王被立,刘邦伐韩王信暂时告一段落。也象征着,汉匈之战第一个阶段,以汉军获胜,落下了帷幕。同时,又拉开了新的平叛之曲:赵王利反刘。

    汉匈之战,第一个阶段,铜鞮之战是关键点。以韩王信失败,逃亡匈奴结束。

    韩王信跑了,留下一大堆问题需要解决。

    这时,站出来两个人。

    一个叫曼丘臣,另一个叫王黄。

    这两个人本是韩王信部将,他们站出来,做了一件事:拥立赵氏后裔赵利为王。

    来看一下,这三个人的信息。

    曼丘是个复姓,它什么时候起源,没有明确记载。

    在战国七雄时代,有一个叫曼丘不择。

    曼丘臣生于战国末期,历经秦汉乱世。他出生在秦故地上郡白土县。据史料记载,他有个身份,是商人,也是韩王信部将。

    现在,他是拥立新君的元老,大功臣。

    王黄,具体信息也没记载。只知道他是故贾人,以前的身份是商人。

    他出生战国末期,历经秦汉乱世。

    赵利个人信息也不清楚,只知道他是赵氏王室后裔。至于他是谁的后裔,史料也没记载。

    秦亡赵国,攻破邯郸,赵氏一脉,下落不明。赵王迁饿死前,写了一首诗歌《房水》。

    王贲破代,俘虏代王嘉,其脉不详。

    秦末汉初,又有一个赵王歇,被韩信擒杀。

    现在,又出来一个赵王利。

    赵王利能够复兴祖业,继承赵王之位,要感谢三个人。

    1.刘邦。

    刘邦击败韩王信,让晋阳郡变成无主之地,成为权力真空地带。

    2.曼丘臣、王黄。

    韩王信败逃匈奴,他们站出来拥立赵氏后裔公子利为王。

    也可以这样说,原赵国固有领土,一下出现了四个王。

    赵王张敖、代王刘仲(刘邦兄长)、韩王信、赵王利。

    张敖、刘仲得到大汉皇帝刘邦官方认可。

    韩王信反叛,被除名。

    赵王利被拥立,得不到官方认可。

    这里有个问题:曼丘臣、王黄等人,为什么不跟着韩王信逃亡匈奴,反而拥立新君?

    这说明两点:

    1.曼丘臣、王黄等人,有能力拥护新君,不想跟韩王信混。

    2.他们有野心,也想在乱世之中称雄,攫取一杯羹。毕竟,商人最高舞台,就是从政。其中,吕不韦是最典型的人物代表。

    曼丘臣、王黄等人拥立赵氏后裔为王,这说明一点:赵氏余威尚在,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毕竟,晋阳这块土地,是赵氏建国的基础。春秋战国划分之时,晋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

    曼丘臣和外黄做为商人的身份,能够被历史记住,主要是他们做了两件事:

    1.扶持赵氏后裔,重建赵国。

    2.向匈奴借兵反刘。

    赵氏后裔公子利,被拥立为新君,也标志着汉匈之战进入第二个阶段:晋阳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