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繁体版

第一百三十五章 汉匈之战第二个阶段:晋阳之战

    铜鞮之战,韩王信输的很惨,没有战胜刘邦的信心。所以,他做了一件事:带着妻儿和忠实的部将逃亡匈奴。

    韩王信走了,赵王利被拥立。

    曼丘臣一边收集韩王信残兵,固守晋阳。另一边派出使者前往草原,借助匈奴的力量反汉。

    据《匈奴列传》记载,冒顿南下攻马邑,韩王信以马邑为投降礼物。匈奴在韩王信的带路下,越过勾注山,高歌猛进,破太原,下晋阳,抵达铜鞮。

    整个晋阳郡,全部失陷。

    冒顿还没有高兴太久,被大汉反击,韩王信战败,丢了铜鞮,也象征着整个晋阳郡丢了。

    晋阳郡地理特征很特殊,被称为两山夹一河。

    两山:东部太行山脉,西部吕梁山脉。

    一河:黄河支流汾河谷地。

    它,由北向南排列依次为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地形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

    曼丘臣前来求援,冒顿意识到两个问题:

    1.汉军很强大。

    2.要想占据晋阳郡这块土地,他就要和汉军交锋。

    此时,冒顿面对一个难题:是否派军增援?

    派,就等于与大汉宣战。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将会战火不断。

    不派,他得到的领土将会失去。按照汉军攻势,曼丘臣等人是守不住晋阳。

    汉军攻下晋阳,就与匈奴接壤。大汉皇帝会不会效仿大秦皇帝派兵进攻草原。毕竟,蒙恬是匈奴人的噩梦。

    因此,匈奴分为两派。

    一派主战,增加援军,助晋阳反刘的人,为匈奴争取最大利益。最好,让晋阳成为大汉和匈奴缓冲地。

    另一派主张坐视不管,不要插手汉朝的家务事。

    他们认为汉军强大,不好打。

    一旦开战,战火不断,就是两族祸端。

    哪怕拿下中原,也不能管理。

    然,冒顿有一票决定权。

    他决定要打。毕竟,他的威望是通过武力打出来的。

    冒顿力排众议,做了一个决定:派左右贤王率领一万多骑兵南下。

    曼丘臣是如何做通匈奴南下,攻打大汉,这个史料没有记载。毕竟,你求别人办事,总要给对方好处。

    虽然,史料没有记载,曼丘臣向匈奴许诺了什么。

    但,我们可以借鉴后来的故事。

    比如石敬瑭向辽求援,又比如北汉求援辽。

    他们都有两个条件:

    1.称臣。

    2.割地、送钱。

    石敬瑭不仅割燕云十六州,还自称儿皇帝。也让大宋没有良好的边塞,防御北方草原民族,进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地位。直到大明建立,才收回了燕云之地。

    曼丘臣向草原民族求援这件事,也被后来的人拿来用。

    也可以这样说,匈奴来下,也有两个目的:

    1.匈奴自身的战略考略。

    2.曼丘臣开出的条件。

    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冒顿用武力统一了草原部落。

    匈奴左右贤问率领一万多骑兵南下,前往广武,与曼丘臣汇合。

    表面上看去,这一万多骑兵,似乎太少了。但,别小看这一万多骑兵。冒顿就是利用一万多骑兵,一步一步做大做强,成为草原王者。

    一万多匈奴骑兵南下,表明了两个意思。

    1.冒顿支持新生的赵氏政权。

    2.左右贤王的地位,仅次于冒顿单于。这说明,冒顿不仅重视这件事情,还表明诚意,打算动真格。

    来看一下,匈奴统治内部组织结构。

    匈奴最高首领:单于。

    随后,官阶依次排列。

    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

    匈奴谓贤,曰“屠耆”,故常以太子为左屠耆王。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

    左右贤王率军南下,这彰显了冒顿的决心:与大汉一较高下。

    匈奴这一万多骑兵南下,给了赵氏新生政权很大信心。有了匈奴这个强大后援,赵氏政权打算与刘邦一战到底。

    曼丘臣汇合匈奴骑兵南下,抵达晋阳。进而,大汉与新生的赵氏政权,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晋阳之战。

    先来介绍一下,晋阳的基本信息。

    晋阳的名字由来,是因为位于晋水北岸,悬瓮山东侧。它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中,是赵氏孤儿的孙子赵简子。

    赵氏在晋文公时,是六卿之一。经过几代人发展,赵氏做大做强,与晋宗室联姻,还出现一个记载:赵盾弑君。

    赵氏在晋国的政坛上的地位,有着举足轻重,且无人能够撼动。

    下宫之难,赵氏一落千丈,只留下一个婴儿。这就是流传后世的千古复仇大戏: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与其孙赵简子振兴赵氏,继续在晋国政坛上绽放异彩,掌握话语权近半个世纪。

    赵简子爱总结经验,为了不让子孙遭遇大难,在自己封地上,修了一座城。

    这座城就是晋阳。

    这座城留下了两个人的名字:赵简子(想修建)、董安于(负责修建)。

    赵襄子时代,凭借晋阳城与知氏、韩氏、魏氏展开攻守大战。进而,留下了春秋时最有名的战役:晋阳大战。

    此战,也为战国七雄奠定基础。

    战国七雄时代,晋阳曾是赵氏国都。随着,赵氏领土东进发展,晋阳也是赵氏最重要的一座城市。

    晋阳、邯郸、代郡,被称为赵国三都。

    秦始皇灭赵,晋阳也是郡所。直到赵光义,这座城才退出历史。

    刘邦改封韩王信去晋阳,韩王信主动去马邑。韩王信逃亡匈奴,晋阳落在了以赵王利为首的手中。

    赵王利守住晋阳,就守住了新建立的赵氏政权。刘邦攻破晋阳,就收复失地。

    来看一下汉赵双方阵营。

    汉:刘邦、周勃、夏侯婴。

    新赵:曼丘臣、王黄。

    匈奴:左右贤王。

    史料没有记载,这次战役的详细情况。但,告诉了我们一个结果:汉军胜,匈奴和新赵政权惨败。

    此战的胜负极其重要,刘邦拿下晋阳,收复太原盆地,也象征着汉军收复了晋阳郡一半的疆土。

    对于刚建立的新赵政权,也是沉重的打击。毕竟,新赵政权立国之战败了,丢了晋阳,想要继续发展,是很困难。

    刘邦在晋阳城下,击败新赵和匈奴联军,再一次助长了汉军平叛的信心。

    晋阳大战,有三个人表现不错,取得骄傲的成绩。

    1.周勃。

    降服太原郡六座城。在晋阳城下,攻击韩王信的胡人骑兵,击败了他们,攻下了晋阳。

    2.灌婴。

    晋阳一带袭击隶属于韩王信的匈奴骑兵,所统帅的士卒斩杀匈奴白题将一人。

    3.夏侯婴。

    跟随汉王到晋阳附近,把隶属于韩信的匈奴骑兵打得大败。

    晋阳之战,标志着汉匈第二个阶段落下帷幕。同时,开启了汉军反击匈奴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