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之外
繁体版

最好的人际关系 故事系列 | 做“温存”的自己,是成年人的默契

    友情提示,本期节目与上期节目连起来听,感受会更完整。

    有一天晚上,当当当,有人敲我家门。

    开门一看,一个不速之客。

    她是一个商业经纪人,俗称中介,与我只有几面之缘。我对她的印象很一般,因为在我们合作的那一场交易中,我对我的态度有点过于随意了——所以她的登门造访,另外意外——

    令我非常意外的是,这一天晚上她苍白着一张脸,用请求的语气,问我能不能借住一宿。

    我一看情况不对,赶紧说,你进来吧。

    病了?哦,没有就好。

    安静下来,聊了几句,她跟我说,她实在没有地方去了。

    她想到了我。在我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有了解到我家的情况,她知道我这里肯定有她住的地儿。我说没事儿,你就睡吧。

    晚上我们两个都睡不着,躺在床上聊天。她说了很多话,跟我聊了她这一路的成长,她的委屈,她的难过,她的不知道该向谁分享的内心的不安还有无处排解的抑郁。

    就是,没有出什么大事儿,但就是觉得今晚过不去了……

    或许这就是成年人的崩溃吧。

    让我觉得意外的是,她是一个表面上特别阳光灿烂、处理事情风风火火的女生,你根本想不到她的内心有这样的没有办法向亲人、朋友诉说的一面。

    我说,我能够理解你的心情,你的这些情绪,或许只能向我这个陌生人说。

    但是接下来她的话,解决了我上期节目中提到的内心的疑问。

    她说,她从第二次见我的时候,就没有把我当陌生人了,而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姐姐。

    第二天一早她就离开了我家,然后又静静地躺回了通讯录里——过年的时候联系了一下,送了我两张附近景点的门票,再就没有了联系。

    后来我时常回忆那个……非常治愈的夜晚。那一次聊天中,我们彼此给了对方很多的力量和肯定。我甚至觉得,我受到的肯定还要更多一些,尽管抑郁的是她。因为——

    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路人缘很差劲的人,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中。

    网络上,喜欢听我节目的人,或者说能接受我这个小众主播、能够接受我的表达方式的人,群体并不大,挺少的一批听众,而且从后台的数据“画像”来看,大家很类似,很固定;现实生活中,我也不像别人一样动不动就三个五个的闺蜜,一大堆的发小,我没有,我朋友很少,极少,而且还都不常联系。我甚至一度觉得我是一个很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我从来不知道“自来熟”是个什么东西,我没有办法和人很快熟络起来;此外,有很多需要世故的时刻,我都不知所措地“错过”去了……不会来事儿成为了我青年时期为人处世的最大阻碍。

    当我不再年轻了之后,越发地,人生中萍水相逢的人很多,喝茶、吃饭、健身、路过……但是所有的他们,今天打个招呼,明天就是陌生人。

    再后来,我发现我搞不定这些复发的事情,我就不搞了,爱咋咋地。

    可就在我“爱咋咋地”了的时候,这个女生,这个经济人小姐姐,她却告诉我说,我的身上其实是有这样的特质的——仅仅几次面,她的内心就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没有距离感的人。

    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在她给我提供服务的时候,在我原本应该花着钱享受她的服务的时候,却受到了非常不客气的待遇——她跟我说话太随便了,就像对熟人,总之不是客户。

    那个聊天的夜晚很快就结束了,她的故事很让人动容,这里就不分享了。

    不透露别人的秘密,这是成年人的默契。

    成年人的人生中,其实还可以有一个重要的默契,就是:做自己。

    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去模仿那些我们渴望成为的人。我们可以试着学习一些人际的精华,但,真的不必刻意去把自己变得不像自己。我们就做一个舒服的自己就好了,这样的你或许收获到的东西(短时间看来)会有些少,但是它们很明确,很确定,一个是一个。当你收获到的每一个都是真正能够“认”你这个人的人,你的世界会更加明媚和温存。

    所以,这个故事送给你们。愿大家都能成为温柔、舒服的人,无论外在的生活是怎样,我们内心的温柔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