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之外
繁体版

遭遇“情商”,还是闭嘴比较好

    我有一个邻居,是一个宝妈。她的儿子和我的儿子年纪差不多。昨天我去她家取一件东西,在楼下遇到了宝妈的妈妈(也就是她家孩子的姥姥),我俩在电梯里聊了起来。

    聊的,是她女儿的身孕。

    宝妈怀孕八个多月,二胎。我早就知道她快生了,但是通过电梯里的这一次对话才了解到,她怀的是一对双胞胎。

    哇!

    听到这个消息,我简直了,比自己怀双胞胎还要喜出望外,浮想联翩之际,我下意识就非常兴奋地说:那恭喜啊,这要是生一对姑娘,多好啊!

    只见,老太太的脸呱嗒一下,不像刚才那么高兴了。

    沉默的三秒钟之中我反复想了30次:仿佛,我又说错了一句话……

    以及,我为什么要预祝人家女儿生女儿呢……

    以及,利用这三秒钟,我就开始分析:

    你看啊,宝妈已经有一个儿子了,二胎要是生女儿,那就能凑个“好”字呀!这应该是万千家庭的民心所向吧……难道是“生两个女儿”不好?龙凤胎好?可是,养两个女儿总比养两个儿子要省心吧……哦对了!我忘记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电梯里的这位老太太不一定喜欢女孩儿呀,老一辈不都喜欢儿子嘛!儿子越多越好……

    说话间就到了楼上,把东西递给我之后,门一关,我还在门口等电梯呢,隔着门就听见老太太嘴里断断续续的关键词“儿子”啊什么的。果然啊果然,人家想要儿子。原来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有了儿子就盼女儿的,唉……

    电梯来了,后边说了什么我也没听见。

    总之,这件事情(以及我对自己情商方面的自我怀疑)着实就困扰了我坐电梯下楼的这一整个三秒钟的时间……走出楼门后,我迅速记录下这样一句心得:

    所谓的默契和高情商持有者,说的都是“有意识”的话,同时避免了“下意识”的话。下意识的话都是思维惯性,而有意识的话是特殊情境中人为营造的专有“默契”。

    如果有人让你觉得很“默契”,甚至完美适配,那你就该提高警惕了。

    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有默契的人呐!

    人们总是过分专注于“语言技巧”的提升,毕竟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想法,面对不同的人,就是要说不同的话,这是一门手艺。但同时,人们却往往忽略了“环境”的重要性:千人千面会在不同的情境中随时随地发生着变化。

    这一次的这句话在这个情境中受用,到了另外一个情境中,这句话可能就违和了——我接下来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一点。

    隔天,我再一次去宝妈家,送东西,又聊到双胞胎的话题。

    这一次我稍微学“聪明”了点儿,我直接问了当事人:你想要男孩儿还是女孩儿?

    结果孕妇想都没想就说:来什么要什么。

    然后,她做了一个“嘘”的手势:我们老家那边不兴直接说出来,猜孩子的性别都要反着说的。

    哦!我一下就意会了:“那我祝你生……儿子?”

    宝妈立马大笑起来:哈哈哈,谢谢谢谢!

    话音刚落,姥姥就应声附和道:对对对,我女儿想要的就是你说的这个,挺好挺好!

    所以各位,大家发现这里面的关窍了么?

    现在网上有很多有关高情商的程式化的“课程”,教人怎么去研究人心、如何拿捏人性、什么话应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我认为大可不必。

    人心从来都是主观的东西,研究了也没用,拿捏只是一时,以及,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哪句“吉利话”会扯到“风水”的筋。就连那几位著名的国学老师讲课,台下的人也不是100%都信服的。所以啊,大可不必。

    大多数时候,我们做自己、走正道、说真诚的话,就挺好。

    其实守规矩、懂礼貌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时候所说的话都是合适的话,只是有些人总喜欢“拐着弯听”。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教会了炎黄子孙仁、义、礼、智、信,还有——中庸:你不喜欢听直来直去的话,那我就要拐着弯儿去说,因为,咱俩的牵扯涉及到利益;发现直言不讳没有用,那就拐着弯儿揶揄,指桑骂槐的背后,损失的也是利益。

    共同的利益驱使、合作的情感维系,使得拐着弯儿说话的习惯随着数千年儒家思想的延续,风靡了华夏大地。我甚至有一种感觉:

    未来的世界人儿都会学会说中国话,而5000年文明从没有中断过的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也必定会有风靡全球的那一天——待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

    孔子是中国的,儒学是世界的。

    总而言之吧,做自己就好,先做好“自己”。

    只要我们输出的语言是符合逻辑、遵随常理、积极向上、无愧内心的,就没有必要啥啥事儿都把“情商”这么严重的词儿套在自己身上,给自己上一把锁。

    我们也没有必要为了迎合界限之外的“拐弯儿”而把自己活成自己不喜欢的人。

    而往往,人和人之间一旦使用起“拐弯儿”的对话方式了,这意味着,已经触及到了根本利益。凡和利益有关的事,谨言慎行。

    或者,还是闭嘴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