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之外
繁体版

当代年轻人的“就业局面”

    今天我们继续聊关于“毕业”的那些事儿。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吕建通过调研发现,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从众性和趋同性显著,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信号。因为,它意味着“追求稳定的职业”成为这一代的大学生们的主流择业观。也就是说,在这几年的应届毕业生眼里,相较于一般企业而言,他们更偏好于选择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机构参与就业。(这是一则源自法治日报的报道)

    对此我就想到,之前在网上看过的一组数据统计。

    我们不看学历,我们看数据:

    2022年的大学生毕业数量1076万,而更高学历的硕士研究生的签约比例只有20%,某团有300万的外卖骑手,其中接近20万是本科生……那么,有了这些数据的对比做前提,“#为什么大学生越来越偏好体制内工作#”的问题就很好理解了吧?

    当这一批人成长到中年的时候,面临的将是老龄化社会的崭新的统计数据。

    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烦恼,但是我突然发现,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我看到有90后的网友在新闻下留言说:“对我来说,正常上下班,不加班,不补班,工资稳,就很知足了。”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在国营单位工作的父母。正常上下班,不加班,不补班,工资稳——这难道不是我的父辈们所向往和经历的生活吗?可他们就业的那个年代,是上个世纪的70年代啊。想到这里突然缓过神来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现代人的思想意识何时开始轮回了呢?

    都说“时尚是个圈”,看样子经济也是个圈,人生……也是个圈呀。

    所以,虽然说社会在不停地发展,可是不同时代的年轻人所面临的就业局面是等比例的。毕业时要考虑的问题也具有一致性。比如下面这个问题:

    #毕业找工作专业对口重要吗#

    这是我6月份在新浪新闻版块看到的一个小调查。说,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比起我们刚才那一小节的内容里提到的2022年的大学生毕业数量1076万又有所增加,且),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6月是毕业季,也是高校毕业生求职与企业招聘的时节。就业时要不要专业对口,是很多应届生一直思考和纠结的问题。问:你觉得专业对口重要吗?

    我先是看了一下评论。有一个网友说“我们班从事本专业的估计也就三分之一。”我想了想,我们班从事本专业的,估计连三分之一都没有,大部分人都转了行,包括我。而在这一项小调查的四个选项中,得票最多的一个选项是“看情况,有些专业确实就业面窄”。这就让人不由地想起前阵子的“张雪峰劝阻学生家长报考新闻专业”的事件。因为我现在所从事的“自媒体”行业,有不少同行、同事是新闻以及相关专业毕业的。而我,是艺术专业毕业的。但是,谁也没有规定,自媒体这个行业“必须”由某一个专业毕业的人才能从事。甚至,我观察了一下我们这个行业中那些成绩显著的“头部”的同行们、巨型的流量们,那些做得好的KOL们,他们的专业、出身,甚至和“媒体”,和“互联网”,和相关的一系列的专业名词儿,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我虽不了解别的行业,但人在社会中生存,总要面对就业的问题,那么多多思考一下诸多社会问题的底层逻辑,透过现象看本质,有助于我们走好脚下的关键一步:

    我认为,要真是从“工作”的角度来说,专业对口重要,也不重要。因为工作,说白了就是一个养家糊口的活计——尤其是这几年,“养家糊口”这几个字,对于普通人来说格外地沉重——那么这种情况下,专业对不对口的,能吃上饭、能吃好饭,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但是,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专业,它带有从一而终的属性,一旦选了,那就是一辈子的事业。那么,从“事业”的角度来说,那就不一样了。所以“专业对口”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这一部分小众人群的身上了。

    更为重要的是,从事业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到了毕业、找工作这一步才开始规划专业,其实已经晚了。如果有心发展一番事业、规划一番人生的话,那么从考大学报专业的时候就已经要开始规划了,甚至要更早,从小就要开始兴趣引导了。

    所以说,“张雪峰”们的出现是有原因的,也是有道理的。多听听专业人士的建议,总归还是能够有所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