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之外
繁体版

青春如何不散场

    在上一期有关“毕业”这个话题的节目中,我们有提到过一句话——青春永不散场。貌似随口带过,事实上,当时我就决定,把它当做接下来的节目——也就是本期节目的主题。“青春永不散场,归来仍是少年。”我想,发明这句话的人或许和我有着相似的感触:

    之所以“永不散场”,是因为“从未消失”。

    青春,应该是个永恒的话题,就像“毕业”不该是件难过的事情——毕业,只是有些伤感,但伤感,不是它的全部;青春,只是有些短暂,但短暂,不代表结束。

    所以年轻人,你只是毕业了而已,你的青春,还在啊!“前程有奔赴,青春可回首,奔赴山海的理想总能让我们勇敢地扬帆起航!”

    青春永远不会结束,青春会一直在那里。我们只是路过了青春,但它没有消失。

    很多年之后发现,毕业不是一场结束,而是承载着希望的开端。又过了很多年,当人生的希望消耗得越来越少,年轻的日子更是化作了一场场深刻的回忆,变成了一幅一幅的画面,定格在那里,它再也不会变,也永远不会消失。

    今年夏天,共有1158万毕业生搭乘青春的列车,从“毕业站”换乘“奋斗站”。对于这一千多万的年轻人来说,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然而在所难免地,面对走出象牙塔之后的未知与挑战,不少人会感到迷茫。说好了青春永不散场,然而青春如何不散场,一个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必定将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微博上有一份高校毕业生调查问卷,我从头到尾浏览了一下,筛选出了两个不算太典型,但很想聊一聊的问题。第一个问题:

    #毕业后应该听从父母安排吗#?还是遵从自己的意愿出去闯荡呢?

    我其实也很想问一下在座的各位,无论你是家长,还是刚刚走出校园不久的年轻人,你会怎么选?我有一个发小是大学老师,我记得是去年还是前年,有一次聊天的时候她跟我说,她的一个学生那一阵子很后悔,高估了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果再给她一次机会,一定听从父母的安排。虽然这是一次闲聊,但是印象很深。尤其是人到中年,面对一辈子也赶不上几回的疫情的影响,尤其感慨。所以——

    孩子们呐,听我一句劝,如果你的父母有能力、有平台,且有资质安排你,你就先听他们的安排。当然,安排也不是一辈子的安排,毕竟人生很长,你可以随时脱离安排,但是最近这几年,谨慎一点好。虽说经济复苏,但“苏”得不会那么迅速,这样的大环境,多少人渴望一个“安排”啊。当一个年轻人自己安排不了自己的时候,接受更好的长辈、家族的安排,不是一件坏事情。等翅膀硬了再去安排自己,来得及的。第二个问题:

    你有没有过规划#毕业多久后不找家里要钱#,打算什么时候真正实现经济独立?

    忍不住回忆了一下自己的毕业经历,四个字:不忍回忆。也翻看了一下网友们的答案,获得票数最多的选项是“毕业后一年以内不找家里要钱”。

    说明,绝大部分网友还是比较理智且诚实地在看待这个问题的,大家也都知道,如今的就业环境竞争还是挺激烈的。将心比心,我也是从毕业阶段过来的人,经历过那种很长一段时间整个人都处于一种非常无助的状态中的日子,总感觉那一段时间这样的日子特别多,压力并不仅仅来自于物质,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迷茫。人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最需要家庭和亲人的支持——物质上的支持其实反而是次要的,主要是精神上的支持。所以我想,未来,当我的孩子毕业了,我一定会在心理方面对他多一些体贴。我能做的,也就这么多。

    如果你是一名应届毕业生,或者20岁出头的迷茫的年轻人,如果你的精神压力无处排解,不妨多听听我的节目,我能做的,也就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