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之外
繁体版

高考:人生的“转折点”,记忆的“里程碑”

    高考结束之后,我内心的感觉只有两个字:解脱。

    尽管后来才知道,那是人生难得一次(甚至唯一一次)的解脱感。

    高考最后一场考试交卷之后,出来把所有题目的答案对完,大致在心里计算了一下分数,就知道自己大概率是能够考上的了。

    轻松而确定。

    但是又夹杂着对未来四年,以及更远的时间的不确定。是那种忐忑但又有点甜蜜的感觉——毫不夸张地说,半生以来,这样的感觉再也没有体验过了。

    高考之后的第一天,立马睡到自然醒。这记忆很清晰。

    其实,不是高考完之后的那“一”天,而是,高考完之后的至少一个月的时间,我都在睡懒觉。在此之前,已经至少有整整半年的时间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了。

    现在回想起来,最后一个学期,大家都比较辛苦,每天都在刷题背书。备考的日子是沉重的,可是你说奇怪不奇怪,如果人生可以穿越,我最想回到的过去,就是那个时候。

    想去过一过那时候的日子,看一看青春的校园,见一见再也没有碰过面的人。

    后来,我成功考到了我梦想中的城市。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找了一大堆有关BJ的书籍和文艺作品来看,记忆最深的是一套王朔的小说,还有一部与BJ有关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个暑假,洋溢在青春中的懵懂、奔腾、渺小和狂放令我惦念至今……从此它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从此,任何再喜欢的影片进入我的人生,都只能往它后面排——也从此喜欢上了演员夏雨。

    写到这里,刚刚去翻了翻雨哥最近几年的微博,他现在的人生状态和我预想中差不多。当年,从电影画面里都能读得出来,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尽管那时他只有16岁。

    高考是一个转折点。

    它不仅是人生的转折,更是“记忆”的里程碑。所以很想跟20岁左右的孩子们说,一定要趁着自己岁数还不大,去拼一次,你要体验,体验这种靠自己的努力去达成某种带有转折性质的目标与成功的感觉,从中,你会参悟出个体生命的独特意义。此后的人生循环往复,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体验”和体验背后的“意义”积累而成。多年以后回头看,那个“碑”一直立在那里,但一切一切的记忆,都是因它,变得更加丰盛。

    尤其是当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热搜话题#高考结束青春就结束了吗#之后,还想跟年轻的朋友们说:恰恰相反。你的青春,才刚刚开始。

    18岁的时候觉得过了20岁青春就没有了,20岁的时候觉得25岁人的衰老就开始走下坡路了,25岁的时候特别担心30岁,因为30岁已经是标准的“大叔大婶”了……然后就这样一直活到了35岁……突然就活开了,开窍了。

    我才发现,可怕的不是衰老,而是提心吊胆的心态。

    如今我离35岁都已经很远了,青春结束了吗?可能结束了吧,但那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充分享受了每一个当下,我没有蹉跎,所以我越来越喜欢每一个年龄段的我、每一岁的我,而不仅仅是青春的我。我相信,等我老了的时候,我会更喜欢老了的我。

    常在网络上看到有年轻人抱怨“人生空虚”,咦?人生为什么会空虚?人生不可能空虚呀,文艺作品的作用不就是用来填补所谓的空虚的嘛。书籍,电影,音乐,展览,话剧……

    所以年轻人,读书吧,阅读可以让你充实起来,实惠地填补那些“无所事事”的时间。有很多人,读了一部小说便去一个地方旅行,也有的人因为一部小说,改变人生轨迹……所以,无论高考结果如何,人生都会继续。所以——听范伟老师的话:往前看,别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