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灵诀之逃之夭夭
繁体版

第一章:一河相隔 阴阳两界

    【你知道断掌吗?你知道断掌要怎么破吗?】

    陶之从小和外婆生活在乡下。

    陶之这个名字是外婆起的,谐音“桃枝”,之所以起这么个名字是因为外婆是神祓子,信奉桃枝能辟邪,所以用这种方式直白的表达自己对外孙女的疼爱。

    至于为什么桃枝能辟邪,外婆说,她祖籍山东肥城,古名肥子国。肥族人由东海迁入,当年七十二洞妖魔鬼怪闯入肥城祸害百姓,东海度朔山的神荼、郁垒二神飞至肥城就地取材,用了当地的桃树枝将妖魔鬼怪打的魂飞魄散。

    所以肥城的桃枝不仅能辟邪,还是真正的“降妖木”。

    这种“降妖木”在陶之家随处可见,床头上挂的桃木剑、书桌上放的桃木盒、梳妆台前的桃木镜框、桃木梳子,还有被陶之塞进抽屉里的土到不能再土的桃木手链,就是那种用红绳串着桃木珠子编制的手环,都是用桃木雕刻而成。

    陶之想,还好桃木只是辟邪用,要是可以延年益寿,那她估计得住在桃林里吃一辈子的桃花了,直接飞升成仙的那种。

    因为外婆神祓子的身份,十里八乡来家里算命、改命、辟邪、驱邪的人尤其多。

    陶之经常坐在一旁静静的看外婆做那些法事,看着看着睡着了,有时候还会梦见和梦里的人说话,但梦醒了,也只当是梦。

    陶之记得在她小学5年级的一天,有个老妇人带着儿媳妇和孙子来。说儿媳妇是外地嫁过来的,不懂这些,晚上带着孩子去亲戚家串门,经过庙的时候鬼使神差的跟孩子在庙门口歇了歇脚。孩子从那以后每到晚上的同一时间就大哭不止,怎么哄都不行。

    儿媳妇带着孩子去县里的医院看了,也没看出什么。

    当地的人都知道,孩子在头盖骨闭合之前是不能进庙的,否则容易招惹邪祟。

    外婆看了孩子的生辰八字,点燃3根香,嘴里念念有词,然后让老妇人到庙门口,顺着孩子当时坐着的方向从庙宇门口出发,一直走到无路可走的时候跪下,烧纸,磕3个响头。

    老妇人带着儿媳妇,朝着东北方向一直走一直走,穿过农田,趟过小溪,爬过山坡,有好几次儿媳妇都觉得无路可走了,老妇人总感觉还没到地方。直到她们走过一片杨树林,在田埂旁看到一处无人打理的坟头,长满了野草,老妇人就再也走不动路了。

    她们给坟头烧了纸,磕了头,说了一阵子话。当他们起身准备回家的时候,转身就看到天际处有座破败的庙,那庙正是儿媳妇和孙子歇脚的地方,和脚下的坟头遥遥相望。

    老妇人心头一惊,又跪下给坟头磕了3个响头,这才回了家。

    回家的当晚,孩子就不再哭闹了。

    陶之不解,“庙难道不是神明庇护的地方吗?哪来的邪祟?”

    外婆解释,“都是庙,可庙跟庙不一样。乡下的庙可没有10米高的金身佛像,也没有和尚打坐念经,就是一座破房子,里面摆个供台。求什么的都有。”

    陶之还记得,初二那年的暑假,一个年幼的妇人来家里,说她最近左眼总是跳,做事总晃神,心神不宁,家里3岁的儿子发烧4天了也没好。心想着会不会是……“她”来了。

    “她”是年幼妇人的大女儿,也是3岁的时候,午睡醒了,家里没人就自己出了门,怎么找都找不到。家里人报了警,几天后在后山的河里发现了,尸体都腐烂了。

    一家人伤心难过了好一阵子,后来年幼妇人又怀了孕,生了个男孩,开心的不得了。

    外婆先是在地上铺了一块大红布,红布上洒满小麦,然后在红布中间将小麦拢成一个小堆,让小男孩坐在上面。又让年幼妇人在红布的四个角,各捡100个成熟饱满的麦粒,一个不能多,一个不能少。捡完了以后包在红纸里,封好。

    年幼妇人蹲在一旁一粒一粒的捡着,一双眼睛聚精会神许久才眨一下,嘴里念念有词12345678……生怕数错了。

    好一会,四包用红纸包着的小麦递到外婆手里。

    外婆把四包红纸放在香炉跟前,点燃三根香,烟顺着佛像缓缓上升,其中一道飘的尤其快,像是有自己的想法一般直接飘到了屋顶上。

    香一边燃着,外婆一边低声说着什么。

    之后,外婆叮嘱年幼妇人,说她儿子属鸡的,要去买只雏鸡给孩子玩,不用管,让孩子自然而然把鸡玩死。又让年幼妇人在孩子坐过的小麦堆里装走一些,洒在地里,种下。最后让她去女儿的坟头烧纸,多买点女儿生前爱吃的爱玩的,冲西北方向跟女儿好好说说。

    西北方向正是后山小河边的方向,小女孩溺死的地方。

    陶之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听了以后想笑,“孩子发烧4天了,就算不做这些也到了快好的时候。”

    外婆只是说,“你不懂。那孩子是断掌,命中有劫难,小鸡仔是给他抵命的,麦子则是给他续命的。这天底下的事,不是什么都能说得清的。”

    这样玄乎的事见的多了,陶之也就见怪不怪了,不再争辩什么,只当是听故事。

    可陶之的同学们不这么想,因为陶之身上总散发出的“香”的异味,让她与其他人格格不入。

    他们戏称这世上根本没有妖怪,陶之才是小妖怪,给她取了个外号,叫“夭夭”,逃之夭夭(陶之夭夭)。

    托“妖怪”的福,陶之从记事开始就没什么朋友,偶尔有几个不懂事的跟她玩在一起,也很快就会被大人拽走,一边在孩子耳朵旁边叮嘱什么,一边用奇怪的眼神看着陶之。

    所以陶之放学以后没什么地方可去,只能窝在自己房间里,作业写完了就看书,什么书都看。本是无聊打发时间,意外成就了她拔尖的学习成绩,并在高三那年以近乎完美的发挥完成了高考。

    高考结束后没几天,陶之的爸爸突然打来电话,说想接陶之去城里住几天,放松放松。

    陶之不想去,这18年来她和外婆相依为命,爸爸几乎不闻不问,现在想起来还有个女儿了,假惺惺的。

    可外婆却劝陶之,“别计较这么多,毕竟是你的亲生父亲,血浓于水。”

    陶之觉得,外婆一定是神祓子做久了,都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人间薄情了。

    简单收拾了一个背包的行李,陶之便踏上了前往苏城的大巴。从乡下到苏城要8个小时,几乎是从早到晚,陶之觉得自己的屁股都要坐麻了。

    下午5点半,陶之在人群中走下大巴朝出口走去,远远的看见一个中年男人冲自己招手,一张脸上堆着陌生的笑容。

    “陶之,来了?!”

    陶之“嗯”了一声,便不再多言。

    “热吧?看你刘海都贴额头上了。来来来,书包给我。”

    爸爸说着就要伸手去拿陶之的书包,陶之下意识后退一步躲开。爸爸愣了下神,意识到女儿跟自己还不熟悉,于是笑了笑。

    “那行,书包你自己拿。走吧,我车停在那边,你阿姨在家里做了一桌子的菜等你,还有你弟弟,问了好几回了你怎么还没到。我说就快到了,他偏不听,一直问。”

    陶之听着,跟着爸爸朝汽车站外走。这个男人这么说,无非是想告诉自己是多么受欢迎。陶之有那么一瞬间也在想,或许外婆说的对,毕竟是亲生父亲,毕竟血浓于水。

    可当她踏进家里,看到阿姨指着书房里临时搭的一张行军床,解释说,“时间匆忙也没怎么准备,家里就两个房间,陶之啊,你就在这里将就一下,书房里有空调,夏凉被也是新买的,睡起来很舒服的。”

    陶之有些失望,但极力告诉自己,那也没办法,只有2个房间,弟弟已经读初二了,不能和自己挤在一起,眼前这个行军床虽然窄了点,但起码收拾的还算干净。

    爸爸说,“陶之啊,快把书包放下,洗手吃饭。”

    陶之洗过手坐到餐桌前,一家四口时隔这么多年头一次聚在一起吃顿饭,彼此都有些拘谨。

    阿姨热情的给陶之夹了个虾,“陶之啊,这东西你吃的少,多吃点。”

    爸爸只是笑,什么也不说。似乎对阿姨的表现很满意,觉得善待了自己的孩子。

    陶之看着碗里的虾,笑自己大概是疯了,居然会相信自己是真的受欢迎。如果吃了这个虾,她今晚就不是睡在行军床上,而是医院的抢救室了。

    自己的亲生女儿对海鲜过敏都不知道,狗屁的血浓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