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歌
繁体版

第16章 金丝雪莲花

    百草园,后院。

    老道士仍旧靠着那个躺椅,旁边的木桌上,放着一只竹制的茶杯,正冒着热气,不过散发出来的却不是茶香,而是一股辛辣无比的味道。

    在他对面软塌,一前一后盘腿坐着两名僧人。

    年轻僧人身披米白色法衣,双眼紧闭,脸色惨白,像是从来没见过太阳一般。

    中年僧人着深红色法衣坐在后面,他双手掌心贴在红脸年轻人的两侧太阳穴,十指颤动,满脸大汗。

    过了一会儿,年轻僧人睁开双眼,长长呼出一口寒气,茶杯面上的热气立刻消失。

    他端起杯子,咕隆咕隆几下便将难以下咽的汤汁饮尽,脸上慢慢恢复了一丝血色,然后变成沱红色。

    然后,他走下软塌,深深趴在地上,向着正在闭目养神的老道士认真行了一礼,说道:

    “感谢尊者赐药,象珠铭感五内。”

    说完,象珠对着中年僧人做出了一个请的动作。

    中年僧人掀开身上的红色斗篷,从背上取下一个用洁白丝绸包裹着的大箱子,丝绸上写满了朱红色的经文。

    他小心翼翼地将箱子放在软塌上,又对着西方拜了一拜。

    中年僧人解开丝绸,露出一口大木箱,里面装着一只通体由温润白玉制成的竖状玉匣。

    做完这些后,他看起来极为不舍的站到了旁边。

    象珠来到箱子旁,伸手打开玉匣的盖子。

    一株晶莹剔透的雪莲花出现在三人面前,而且是极为罕见的——

    并蒂莲。

    雪白的花瓣边沿镶着一圈金色,黄色的花蕊围绕着碧绿的莲蓬,中央的六颗莲子看起来却还未完全成熟。

    阵阵寒气从雪莲花周围升起,就这么一会儿功夫,象珠的手上已经结满了一层薄薄的冰渣。

    他郑重的将匣子盖上,朝老道士说道:

    “此花是泉里近百年来开出的第二朵,师尊让象珠代他向您问安。”

    老道士看了看自称象珠的年轻僧人,然后又颇有深意地看了一眼中年僧人,说道:

    “白塔寺的牧星人,红塔寺的大法师,你们联袂而来,就只是向我问好的吗?”

    “要清楚,我可不是你们的尊者!”

    “金丝雪莲花,六十年一开,一瓣花片可易一城,一颗莲子可易一郡,这代价可着实不小。”

    据说,一千多年前,藏金山白塔寺的开宗祖师花木僧曾进入一处古墓,他在里面得到了一包已经保存上万年的睡莲种子。

    回到寺中后,花木僧将种子种下,常年以不冻泉进行浇灌。

    多年以后,那睡莲种子竟然发了芽!

    花木僧转世前,将睡莲移栽到了不冻泉里。

    后来,经过寺中高僧几百年的培植,也才只有三株。

    相传,这金丝雪莲花因为长在不冻泉里,又吸收了雪花的精华,日夜听寺中高僧弘扬佛法,已经有了灵性。

    所以,每一株均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这雪莲花吃了不仅能够解百毒,更有洗经伐髓,延年益寿之效。

    而雪莲子,甚至可以生死人肉白骨。

    象珠再行一礼,说道:

    “尊者说不是,那便不是。师尊说您是,那便是。”

    “是是非非,不是我一个牧羊人所能看清楚的,毕竟象珠还太年轻。”

    “这次下山前,师尊说他自感时日无多,希望尊者亲移玉趾,驾临藏金山,有要事相商。”

    红衣僧人紧接着说道:

    “红塔寺众僧也俯首恭迎吴先生,只要您入寺,大雪山百万臣民都将是您的臂助,无论您想要什么奇花异草、虫蛇鸟兽,我们都将为您竭尽全力!”

    大雪山并不是一座山,而是九州大陆西部一片广袤高原的统称。

    高原上群峰林立,冰川纵横,终年积雪,并不适宜人类居住。

    其中最高的一座山,被世人为藏金山,寓意日照金山,东升XZ。

    老道士口中的白塔寺,就建在这第一高峰之上。

    寺中藏有经书万卷,所以这座山又被僧人们称为——藏经山。

    白塔寺中僧人极少,常年在雪山深处苦修,不问世事。

    他们认为九州大陆只是极乐世界在晨露中的一个投影,只要在露珠消失前从内部打破,就能去往传说中的极乐世界。

    口口相传,极乐世界的入口就在藏经山,所以寺中僧人均以登上藏经山顶峰为毕生目标。

    真正的高僧大德在最后一次登山前,会告诉寺中僧众,如果自己登顶失败,将转世轮回。希望其余众僧找到自己的轮回身,带回山中重修,觉醒上一世的记忆后再次登山。至于那些修为不够的僧众,在生命最后一刻来临之前,也会前往登山,但他们感受不到自己转世的可能,结果基本都是身死道消。

    白塔寺的三见圣僧,据说已经转世重修了十七世,这一世将是最后一次。他早在第三世时便已经看到了封顶,却迟迟不肯踏出最后一步,就是为了替芸芸众生找到一条更容易的登山之路,或是将他自己走的这条路踏宽,有后来人时也好省些力气,走得更远一些。

    “三见时日无多,不会吧,我记得他一顿饭可以吃掉半只小牛,闭关的时候可以一月不食,还是说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

    老道士的声音说到后面已经凌厉起来。

    “不敢隐瞒吴先生,圣僧去年……”

    中年僧人看了一眼象珠,欲言又止。

    象珠则接过话头。

    “敢教尊者知晓,象珠自幼在宫中长大,传法的都是红塔寺的师傅。自从三年前被师尊收入门下后,改学白塔一脉的经典。”

    “但象珠愚钝,迟迟无法理解白塔一脉的传承,师尊在去年为我行了灌顶之法,导致功力大损,这才……”

    红塔寺则走了一条与白塔寺截然不同的道路,虽然两寺都信奉轮回转世,但红塔寺的僧人选择入世。

    伏藏大师,开创了红塔寺一脉,他原本只是寺中负责前往天下各地寻找转世灵童的一名寻常弟子。由于常年在游走在红尘中,受各国风土人情影响,渐渐对寺中的一些经文有了自己的理解。

    他认为九州世界是极乐世界的倒影,众生皆在这红尘炼狱中受尽八苦:

    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

    婴儿哭着来到这世上,便是知道自己逃不脱这八苦。因此,尘世间积累了太多怨气,需要用佛法来引导,否则人间将化为地狱。只要世间不再有怨气,则自然成为极乐世界,而僧人也将在引导凡人脱离苦海的过程中立地成佛。

    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花木僧,两人在寺中谈了三天三夜,虽都因此各有所得,却也仍旧各持己见。

    花木僧有大智慧,他虽不认同伏藏的看法,却尊重他的选择,让其自行决断。

    伏藏大师认为,应该用时间来做出选择。

    他并没有离开白塔寺,而是改穿红色僧衣,继续在红尘烟火中修行,一边寻找转世灵童,一边传播自己所理解的佛法。

    慢慢的,藏经山下伏藏大师的信众多了起来,自发建立了寺庙,但仍以白塔寺为尊。

    因为伏藏大师喜穿红衣,于是这些寺庙的塔顶被漆成了红色,被牧民称作红塔寺。

    到后来,因为白塔寺信众太少,与封山无异。

    红塔寺则成为大雪山百万子民的圣地,政教合一。久而久之,连红塔寺自己的僧众因为不知道这段渊源,也很少有人知道白塔寺,唯有部分寺中前辈仍然与白塔寺保持着联络。

    多年以后,红塔寺的教义开始在中原扎根,又形成了新的流派,是为禅宗。

    老道士也是游历天下时,结识了在江南白象寺挂单的白塔寺僧人三见。

    当时六国乱战,民间多有瘟疫,三见颇通医术,便在白象寺外支了一个凉棚救治染病难民,两人一佛一道,因岐黄之术相识,又在佛法道义方面各有见解,遂引为知交。

    那时六国对佛教的看法不一,有的崇道,有的礼佛,还有的佛道兼尊或并灭,导致佛教和道教之间的关系长期对立。由于寺中弟子太少,三见只好自己下山寻找传人,传人没找到,却遇上了老道士吴常。

    两人后来结伴游历天下,吴常后又到藏经山修行,见识了白塔寺的三大圣物,金丝雪莲花、往生心经和彩凤衣。这三件宝物是白塔寺的立寺根本,也是红塔寺一直愿意奉其唯为尊的原因。

    老道士回想起这段经历,也不禁感慨。

    三见选择了出身红塔寺的象珠成为自己的传人,还为其行了灌顶之法,自然而然,象珠也就是白塔寺一脉名正言顺的牧星人。

    这对红塔寺而言,想必是乐见其成,但他见那中年僧人对象珠的态度,却有些奇怪。

    “贫道不管你们两寺、两人之间有什么利益纠葛,或者恩恩怨怨,谁代表大雪山百万子民也与贫道无关,我只需要知道,这花你们谁能做主。”

    老道士的语气里听不出喜怒,话里的意思却明明白白。

    早在几个月前,他就通过红塔寺的僧人联系了三见,表达了想要一朵雪莲花的意思,哪知对方却连根带叶一起送了过来,还是由牧星人护送,这大大超出了他的意料。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老道士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象珠口中的要事,究竟重要到什么程度?

    可别是,要命的事。

    象珠赶紧又是一拜,方才说到:

    “尊者息怒,这雪莲花现在只有您能做主!”

    “下山前,师尊千叮咛万嘱咐,务必完好无损送到您手上。象珠虽然愚钝,但对师尊的吩咐,向来是唯命是从!”

    红衣僧人也是赶忙行礼,恭恭敬敬的说道:

    “请吴先生千万恕罪,象珠因为修行出了岔子,这雪莲又是忽冷忽热,以防万一,才由贫僧一路携带,绝对没有想替他做主的意思。红白两寺,一衣带水,同气连枝,实为一体,圣僧的法旨,贫僧万万不敢违背。”

    老道士面色稍缓:

    “贫道一生没什么别的追求,就喜欢养些花花草草。”

    “这雪莲花,得之,也只是这百草园里多了一株花而已。失之,于老道而言也无伤大雅。”

    “小和尚,你且记住,白塔寺,老道与三见有些交情,但也仅此而已!”

    “那被你们视为至宝的法衣和经书,对我没那么大的吸引力。一生守着方寸土地,去追求那虚无缥缈的顿悟,好生无趣!”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生死死自有天命,何必追求生生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