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夏
繁体版

第三十八章 校阅(二)

    第二天。赵榛一觉醒来时,日上三竿。大雪后的第一缕朝阳,不期而至。

    赵榛刚推开门。朱大泰一脸愧色,站在门外。急忙上前称罪。原来,他今早酒醒之后,回想起昨晚只顾着饮酒,疏忽了职责。心中惴惴不安。大清早候在寝房门外,等着赵榛苏醒。

    赵榛思量了一下,觉得他饮酒太豪纵,不顾及场合。于是,严厉地数落两句。朱大泰满口应承。

    早餐时,王襄、秦桧都未到。

    王襄留了书信,称西京对岸发现金人活动迹象。需要回署布置。于是,赶早返回洛阳。信中又称,与信王一见如故,希冀再次相会。

    秦桧因为用过了早餐,回屋歇息去了。

    只有折彦质陪着赵榛。

    赵榛问道:“折大人,何时安排本王校阅大军?”

    “殿下,下官已着专人筹备校阅之事。不过,尚需清理场地,调动人马,分发军械。得两日后才能进行。”

    赵榛又想了想,一并嘱咐道:“本王此行还有其他安排。行程如救火,一日不能耽误。既然还要等待两日,有劳折大人为本王准备启程事宜。”

    折彦质急忙询问什么事宜。

    赵榛将心中所想,和盘托出。未了叹道:“来来回回,像赶趟子一样。又得将来时走过的路,重走一遍。费时又无趣啊。”

    折彦质默默地点着头,不作声。

    早餐在潦草中结束。

    赵榛擦好嘴巴:“折大人,战争在即,形势紧急。当以军机为要。你不用时刻陪着我。”

    折彦质赶忙道:“殿下抬爱,恭敬不如从命。但不知这两日殿下作何消遣?”

    “我们来时路过泗水村,本王喜欢热闹,想到那里转一转。”

    “如此也好,下官便安排杨统制陪同殿下出游。”

    见赵榛未反对,折彦质将杨存武唤入堂中。

    昨夜天黑。杨存武全身批挂,面部为兜鍪遮掩,看得不清楚。此时,他未穿戴头盔。全身笼罩在金灿灿的朝阳中,样貌一清二楚。

    杨存武年在四旬上下。国字脸。折彦质满面胡须,而他仅在唇上蓄了一圈胡须。五官分明,给人清爽干练之感。剑眉凤眼。单看眼神就知道不是一般人。身高体壮,不怒自威。虽年在不惑,丝毫不能掩饰俊朗的汉家男儿形象。

    杨存武躬身拜见后,赵榛请他落坐。

    折彦质将赵榛的意思说了,杨存武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

    折彦质见状,回过头笑着对赵榛道:“殿下,杨家与我家世代交好。杨统制……存武,与我打小相识。从军后,有过命的交情。我有事不能陪同殿下,托付给他。心中才踏实。”

    赵榛好奇地询问二人交往史。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杨存武,竟然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杨家将后人。

    前日,赵榛在二郎真君祠中,读到二郎神的诗句。实乃假托二郎神,歌颂杨家将。所以,印象非常深刻。此时此刻,后世人无比敬仰的杨家将后人,坐在自己跟前。赵榛反而有些坐立不安。想站起来礼敬一下,又觉得太突兀。最后,欠着半个屁股,坐在椅子上。有点像下官面见上官,局促唐突。搞得折彦质与杨存武亦有些不安。

    赵榛冲杨存武恭敬地一抱拳。郑重说道:“杨统制原来是杨无敌杨老令公后裔。乃大名鼎鼎的杨家将。本王眼拙,怠慢了。杨统制莫要见怪。”

    杨存武这才体会到,原来赵榛对杨家有所崇敬。心中很是感动,赶紧回报一拳:“多谢殿下礼遇!存武一介莽夫,岂敢当殿下谬赞。”

    折彦质继续介绍道:“存武乃老令公四世孙。算起来,我俩属于同辈。”

    原来,杨存武乃杨六郎杨延昭三世孙。杨延昭乃杨继业第六子。杨延昭生下杨宗保、杨宗勉诸子。后世大名鼎鼎的杨文广,系杨宗保之子。杨存武乃杨宗勉之孙。这么说,杨存武与杨文广,乃堂叔侄关系。

    再听折彦质说下去。

    折家源自云中府(今山西大同),与杨家都乃云中大家。

    折家,自唐代祖先折宗本起,世镇府州。宋太祖创宋后,折宗本三世孙折德扆,奉表来归。折德扆有一女,嫁给杨继业为妻。就是后世广为人知的天波府佘老太君。人们以讹传讹,将折太君误传为佘太君。

    折彦质是折德扆的五世孙。算起来,佘太君与折彦质乃四辈儿的姑侄孙关系。折彦质得喊佘太君高祖姑奶奶、杨继业高祖姑爷爷。

    这层关系,经年累月。如果搁在一般家庭,早就形同陌路了。但在这些世家之间,本是依靠联姻巩固地位,平素一贯经常来往。故并不因时代久远而有所疏远。

    折、杨两家是姑舅表亲。折彦质与杨存武,系佘太君与杨继业后第四辈同辈。关系亲密,也就可想而知了。

    杨存武面带愧色:“殿下所敬者,乃存武祖宗们的丰功伟绩。存武没什么出息,未能给杨家挣到光,实在惭愧。现在,只好存身在彦质兄麾下,混口饭吃。”

    赵榛笑着宽慰道:“杨统制此言差矣。所谓时势造英雄。杨家兴盛之时,正是契丹肆虐之日。你们杨家祖先向来经略河东。彼时,身处宋辽前线,大有用武之地。所以,英雄辈出,家中名将不可胜数。等到我朝与辽国约为兄弟之国后,北方没有了边患。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杨家自要休憩一番。反倒是西患渐起。折家与西夏人接壤,久历战阵,经受时势锻造。所以,折家亦能一时英雄豪杰并起。恰如当初你们杨家。我朝西军为何英勇顽强?就是这个缘故。”

    折彦质抚掌大赞:“殿下明见千里!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存武,你不要妄自菲薄。如今金人起自北方,与当初契丹人何其相似?说不定正是你们杨家再次建功立业的绝好机遇。”

    赵榛跟着笑道:“堂堂的统制官,位在宣抚之下、诸军之上。在小兵看来,已经是天大的、几辈子都攀不上官儿。杨统制还要当多大的官儿?莫不是想把金国打下来?就着它的土地,由官家裂土封疆,搞个金王当当?”

    “殿下说笑了。”

    赵榛这么一开玩笑,房间内的气氛活跃起来。三人有说有笑。

    谁都料想不到,赵榛今日这一番无心之语,恰恰一语中的。

    日后,赵榛为帝。第一个领兵攻进黄龙府者,正是眼前这杨家后人。不过,这是后话。

    此时的杨存武,为金兵凌冽强悍的攻势所惊忧。怎敢想到会有那么一天?

    三人又聊了一会。赵榛特意嘱咐,校阅时务必见到部队真实的面貌,不要弄虚作假。待折彦质答应后,赵榛才放心地出门,去汜水村消遣一番。

    历经冬雪之后,暖阳再次照耀大地。

    赵榛再次骑马跨过汜水桥。

    桥南边。远处,汜水河沿着岸边结着厚冰。唯独桥下始终河流奔腾。浪花飞溅,毫无拘束之势。

    从这里到辕门,已经恢复正常。昨天警备的士兵早就撤回了。来往的士兵,不绝于道。营帐当中,士兵穿梭。

    透过营帐间的缝隙,可以大略看些景象。东面营帐外,靠近山丘的空地上,聚集着成排的士兵。鼓点声不断。想必正在列队训练。

    赵榛身后跟随了几人。

    朱大泰、沈汉、杨存武自不在话下。还有二人却不是赵榛带来的随从。仔细一看,是昨晚处置金人投书的宋军统领,王晏与张宪。赵榛亲眼目睹这二人现场处置军务,十分难忘。出发前,便和杨存武提出让这二人随同。杨存武自是遵照他的要求执行。

    至于叶复等人,赵榛没有带在身边。与折彦质讲好,这两天让这些人在军营中转转学学。接触一下军事。

    赵榛也去问过秦桧。他推脱晚间未休息好,不愿同行。赵榛乐得如此。于是,不勉强他。

    赵榛回首,见王晏与张宪默不作声地骑在马上。若有所思。看年纪,王晏大概二十上下,是营指挥使。张宪年轻一些,十六七岁的样子,是营指挥副使。不过,二人行事风格不同。王晏耿直刚猛,张宪则刚柔并济,似乎更胜一筹。

    赵榛暗道,张宪这个名字,也是青史留名。眼前此人,是不是那个受人敬仰的历史人物?

    众人自北面进入汜水村。

    杨存武引道。看守的士兵未作查验,急忙让开道路。士卒如赶集的群众,持宣抚营凭据进入村庄。穿的多是时服。天冷,都戴着军帽。那种宽大边缘、当中一簇红缨的范阳帽。皮的、毛毡的,因人而异。偶尔一些都头指挥,肩甲护腕不脱,挎刀不离身。人流虽称不上络绎不绝,但一路上三三两两,汇聚到村中,已经蔚为可观。

    赵榛身处村庄之中。才发现村里村外完全两种景象。

    村外肃穆有序,村内熙熙攘攘。喧闹嘈杂,俨然一个热闹的集镇。村中,但凡空敞的地方全摆满了摊头。村庄中心,尤为拥挤热闹。各家民房大开院门,拼命将商铺塞进去,能塞多少便算多少。商铺之中,留着的小路。需要两人侧身,方能通过。

    赵榛等人将马匹交给看守的士兵,随着人流徜徉。

    商铺五花八门。可谓衣食住行一样不落。针头线脑、车架马鞍、游火灯烛、刀枪箭矢,衣裳剪裁缝补、车轮接续翻新、室内陈列摆设、铁炉火烧锤炼……比比皆是。

    不过,最多的还是饭店酒肆。间或无数的小吃店面。

    赵榛见此人间景色,心情无比舒畅。

    “想不到,前线重地还有这么一片小天地。热火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