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夏
繁体版

第三十九章 校阅(三)

    杨存武道:“官兵要生活,百姓要生计。无论战时还是平时,都免不了这两件事。”

    赵榛认真地咂摸了他这一番话,觉得有些道理。不免点头称赞。

    前方尤其拥挤。几人挤在人群外围,听见有人在前头不满地催促:“快吃,快吃。没见我们都等着吗?”

    原来是个小食铺。铺前人满为患,可以想象多么受欢迎。

    天已近正午。

    赵榛饶有兴趣道:“这里人多,味道指定不错。咱们在此凑个热闹。”

    此言一出,朱大泰仗着身强体壮,硬生生给众人挤出了一条道路。赵榛不由自主地顺着空档,挤了进去。有股扎堆市井的欢乐。

    原来,是个面铺。

    铺前支着几张桌子。每张桌子边上,挤坐了五六个人。好似一群人拿胸口把桌面拱在当中,不留一丝空隙。人人低头,只顾着着大口嗦面。旁边还挤着许多人。端着碗,一筷头、一筷头挑起面条,大口吞下去。

    人群拥挤,且赵榛有意遮掩相貌。谁能料想得到,眼前这几人,乃大宋的信王及其高官随扈。

    “俺这都是河东、河北、关中之人。吃面食长大的,对面条嘴巴最刁了。想不到你一个南方人,也能做出这么好吃的面条!关公面前耍大刀。不过,耍得像那么回事!”

    一披着肩甲的军头,心满意足地擦了擦嘴巴。不由地夸奖。

    身边一黑脸汉子,三旬上下,身材矮壮。忙着给人端面。听见有人夸赞,高兴地回道:“咱初来乍到,诸位军爷吃个新鲜。捧小的场罢了。不过,咱的面条有独家秘法。吃的人没有不称好的。”

    一口湖湘味道,与中原官话混杂在一块。口音确实不是本地人。

    “确有门道。单就给面条拌上芝麻酱,还有那叫不出名儿的果仁儿。香喷喷,热气腾腾,就看出来不一般。要论吃,还是你们南方人会吃。哈哈。”

    军头把范阳帽戴好,从怀中掏出一叠纸头递过去。

    “喏,收钱。俺这几个兄弟一并结了。”说着,指了指几人,尚蹲在地上继续在吃。

    矮壮的汉子却不出手去接。笑着说道:“军爷,本店就是个行脚的小铺子。没时间去兑换官钱。只收大钱,不收引子。”

    原来,军头支付的是钱引。照宋朝朝廷设计,钱引与交子不同。交子属于货币,纸质货币。钱引不算纸质货币,而是兑换铁钱的凭证。

    但是,归根结底,钱引仍只是一种交易凭证,本质还是一张纸。眼下,大战在即。物价开始飞涨,货币贬值。钱引跟着不断贬值。时人不知道价值规律。不知准备金等一众复杂的经济制度。只认作钱引不值钱、不当钱了,不好使了。谁还敢囤积这些纸片?还是铜钱、铁钱握在手心中踏实。

    军头似乎心有准备,也不以之为忤。笑吟吟地把钱引收回去。又掏出一串铜钱交给他:“哈哈,还是你们行商之人自在,说不收就不收。俺等军中赤佬,吃的军饷,三分倒是这钱引。眼看着就成一堆废纸了。”

    赵榛突然想到,刘心隐将王府的土地,典给自己兄姐时换的都是钱引。看来,得尽快妥善地处理掉,避免钱引贬值。否则,资产可就缩水了。

    矮壮的汉子见军头没有为难自己,千恩万谢。

    军头哈哈笑道:“不用谢我。如今战争在即,你们不远千里地把店开到前线,让我们尝到南方的特色。于我而言,也是一件幸事。算是见识到了南方的风物。更何况,这年月乃多事之秋,各处防备。你夫妻二人,能够从家乡父母官取得行商公验,在当地都是不简单的人。说不得将来我流落贵宝地,就去投奔你啊。”

    赵榛在旁边听见此人言谈风趣,举止有礼。特别是听到他后面的话,以赵榛对历史的了解,顿时觉得此人很有远见。于是,格外留意起他。

    矮壮汉子赶紧称呼不敢。

    军头又笑道:“我可不是开玩笑!你我既然有缘,就此留下名号。日后也好相认,如何?”

    矮壮汉子见他不像在说笑,于是郑重地躬身相认。两人通报了姓名后,又悄声将住所、籍贯说给彼此听了。

    赵榛听见矮壮汉子姓武。军头与自己同姓,姓赵。其他都没听清楚。想起来赵军头曾提及你夫妻二人之语。于是,不由自主地往铺子后面看过去。果然,在人群之后,一个婀娜妖娆的身影依靠在灶台边,正在下面、捞面。此时,听见外面丈夫与人打交道,忍不住回头张望。一张面孔经水雾熏蒸,又红又嫩。比擦着胭脂还好看。这里一多半食客都停下了筷头,偷眼瞟她。看呆了。

    与赵姓军头相认好后,武姓汉子回过头,冲她喊道:“小潘,快来见见我新认的哥哥。”

    赵榛闻言,几乎为之扑倒。

    等夫妻二人与赵军头以及手下一众兄弟拜别后,铺子前立刻空出一些地方。挤在周围的士兵赶紧上前抢好位置。坐的坐,站的站。嘴中纷纷喊道“一碗芝麻酱面”、“我要两碗”、“给俺来三大碗”……

    赵榛一行人站在人群之中,不为所动。潘姓小娘子不由地停下脚步,打量众人。见赵榛诸人的服饰穿着,不是一般打扮。知晓来人与旁边的小兵比,大不一样。急忙喊当家人:“太郎,快来招呼贵客。”

    武太郎刚好给客人送好面。闻声,急忙赶过来。看出眼前一行人,来头不一般。见一众人前呼后拥,围着一位锦衣少年。把他当作西京或郑州来的大家少爷,或者是哪位巡视大吏偷偷带在身边的家人。面带歉意道:“公子,本铺场地有限。边关将士也都捧场。我想先紧着他们。您可在后边排队。排到了,咱自然招呼您。”

    赵榛挥一挥手,毫不介意。

    “这是当然。我们排在那几人后面。等他们轮到了,接下来就是我们。”

    正说着,人群中有人惊讶地喊道:“王指挥、张指挥,怎么是你们?快来,快来。到兄弟这来。”

    原来,王晏和张宪被人认了出来。听他说话的口吻,没有太多客套。

    王晏和张宪正陪着上官,由不得自己。被人认出来,不好像平日那样,搂搂抱抱自在相认。王晏用手指,暗暗地指了指身旁的杨存武。那人这才注意到,杨存,陪着一个少年在人群中等候。知道一行人的身份不得了。便点点头,算是打过招呼了。然后,低下头排队。不再作声了。

    不过,身边有眼力见的行伍兄弟不再少数。也有一些人认出王、张等人。有几个士兵吃好后,突然走到王晏跟前:“王指挥,你们戍守在河岸边,日夜无休。难得出来消遣一下。就坐我们这,现成的位子。”

    说着,把王晏、张宪拉到前面,按到座位上。便呼啦啦挤出人群,走了。没有人质疑。目睹这一切的人,纷纷喊道“快坐、快坐,你们前军营劳苦功高,理应前座。”

    赵榛坐定后,任凭杨存武安排。

    不一会儿,武太郎端着托盘,送过来几大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赵榛一看,是干拌面。面中均匀地拌着芝麻酱。还添了许多细碎的干果仁、咸菜。吃到口中,分明是花生仁与腌的豇豆粒儿,混着拌在面中。咸香口,又鲜又香。甚得赵榛口味。

    一边吃,一边想,赵军头口中不知名的干果仁儿,想必就是指这花生。

    后人皆谓花生乃明代时自美洲引进中国。今日既见到了花生,看来此言谬矣。赵榛有心问一下。便用筷子夹起一花生碎瓣,称赞道:“掌柜的,你这果仁又香又脆。是个好东西。”

    “公子好见识。咱这果仁名叫千岁子,又叫长生果。那可是强筋健骨、延年益寿的好东西啊!”

    “怕不是中原特产?”

    “公子明见。这千岁子产自交趾……”

    “交趾?我等也算见多识广,从未见过这千岁子。倒是第一次见。想来这交趾地处五岭以南。相距千里,隔山阻水。当地土产难以流传到中原!想不到,武掌柜行商足迹如此广泛。”

    杨存武听武太郎说花生产自交趾,有些疑惑。于是,警惕地询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