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渔村一村长
繁体版

第47章 造最好的枪,不要替我省钱

    无论是火枪,还是火炮,最关键的部件无疑是枪管和炮膛。

    这件坚挺、笔直、中空,又能从中发射出东西的玩意儿,最重要的,就是足够结实耐用。

    否则发射不出弹丸还不要紧,要是炸膛了,可就大事不妙了。

    历史上,第二次万历朝鲜之役,本来明军大好形势,正在围攻釜山,眼看就要攻下要塞。

    不料攻城用的火炮炸膛,导致明军阵型哗变,让日寇逮到机会,导致功亏一篑。

    现代枪管、炮膛,是用无缝钢管和数控机床制造的,但古代的冶金技术、材料科学还在草创阶段,没有制造无缝钢管技术,数控机床更是想都不用想。

    因此,按照赵承成穿越前看过几部纪录片的印象,古代火炮采用的是铸造工艺,而火枪枪管则是锻造而成的。

    先不考虑火炮的问题。

    铸造枪管,是用一块加热后的熟铁薄片,在半圆形的模具中,用特殊形状的铁锤,进行反复锻打,最后让薄片两边合拢,便形成了中空的金属管。

    然后再用简陋的人力车床打磨金属管内部,直至内壁光滑。

    这样一支滑膛枪的核心部件——枪管就造好了。

    然后再安装激发装置、照门准心、扳机护手,一支火枪便制作完毕,经过调教之后,就能上阵杀敌。

    陈于阶给的那本小册子上的记载,同赵承成记忆之中的大差不差,应该就是制造枪管的正确流程了。

    理论指导实践,那肯定是不会有错的。

    可真到了实践的时候,就又遇到了麻烦。

    赵承成在洪泽湖周边的老子山、龙集寨、高湖台收留安置了不少北边来的难民,其中有不少会手艺的工匠,懂得冶金打铁的铁匠也不少。

    从中精中选精、优中选优,赵承成挑出了五个人,平常就在赵家村里干活,主要就是打造兵刃。

    当然了,前一阶段,还是以冷兵器为主。

    不过这几个铁匠,都是曾将给民军干过活的,有两个还亲手制造过火枪。

    但他们却说:这本书上记录得不正确,一根枪管哪能一下子就锻造出来,都是先造几截三五村到半尺长短的短管,然后趁热焊接连接起来、再用抱箍固定,才能做出一根长枪管。

    赵承成没错、陈于阶没错、这些工匠也没错。

    错的是现有的工艺水准。

    赵承成记忆中的是现代条件下回溯古代技术;

    陈于阶记载的是西洋工艺;

    而这些铁匠说的,则是眼下明军的装备水平……

    到了明末,中国的冶金、铸造、锻造工艺,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铸造一体式的枪管存在难度,只能大批量生产拼接枪管。

    这种火枪因为枪管是二次加工成型的,气密性差、耐用性差,又不敢装填过多的火药,就导致弹丸的威力、射程、精度都比较糟糕,甚至无法压制满洲弓箭齐射。

    而其之所以没有被淘汰,就是因为其主打一个价格便宜、简单易造……

    赵承成在赵家村制造的兵器,无论是冷兵器还是热兵器,都是给赵家军使用的。

    要用,就用最好的!

    什么?偷工减料?赵家村里没这个词!

    于是,他便叫上几个铁匠,让他们就按照陈于阶书上的记载造火枪。

    这些个铁匠还不知道赵承成性格,一听他的打算,立即说道:“赵村长,这样弄……咱们兄弟几个倒是可以试试,就是怕工期长不说,价钱还贵。”

    “不要替我省钱。这第一支枪的样品,一定要好好弄,哪怕花掉二十两银子,都行!”

    陈于阶的确靠谱,他的给赵承成的书上,不仅介绍了火枪的制造方法,就连造价明细都一一列明了,铁、炭、竹、木,甚至连人工都包含在内。

    零零总总加起来,一支最为先进的西洋“噜嘧铳”,连人工在内,造价约合二两三钱一分。

    锻造坊里的铁匠,都是赵承成花钱长期雇佣的,人工价格可以排除,那么材料价不会超过一两五钱。

    赵承成为了制造赵家村的第一杆火枪,一下子开出超过十倍的成本,可以说是大手笔了。

    却不料,这点成本,根本就打不住……

    原来在枪管制造的一开始,就遇到了大问题:温度不够。

    熟铁的熔点,要超过一千五百摄氏度,而赵承成从陈于阶那里调来的最好的煤炭,都达不到这个温度。

    用青铜、纯铜几次测试,煤炭燃烧的温度在一千二百度左右。

    这个温度可以将铁烧红,用来铸造刀剑问题不大,甚至是绰绰有余,但是要进行空心铁管的锻造,就不够了。

    特别是赵承成一开始定下的指标,就是全管锻造,也就是一次性完成整支枪管的锻造。

    往往工件头部刚刚锻打完成,尾部温度就下降了,没法继续锻打。

    一连试了七八次,都不能成功。

    有铁匠劝过赵承成:“村长,我看这就算了吧。工部规定,枪管拼接六节以下,都算良品。估摸着咱们村子,可以只用三节拼接,已经是优品中的优品了。就不要勉强了。”

    听了这话,赵承成陷入沉思。

    没错,如果要先解决“有、无问题”的话,那确实可以按照那铁匠的说法,先造一批出来,率先装备给赵家军。

    但赵承成不能满意。

    现在是崇祯十五年的八月。

    距离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上,只有一年半的时间了,但还有一年半的时间;

    距离清军入关迁都北京还有整整两年时间;

    距离清军南下,彻底撕下伪装,颁布剃发令、彻底不做人,则还有两年半以上的时间……

    时间有,但不多;

    时间少,但确实还有。

    于是赵承成当机立断:火枪制造分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就按照铁匠的建议,采用落后的多段拼接工艺,先让赵家军一只脚踏入热兵器时代,让村里的子弟先学会和熟悉用枪的法门。

    同时,也可以让工匠改进照门、准星、扳机、击发等其他装置。

    另一条腿,还是要走一次性锻造枪管的路,进而不断改进工艺,甚至可以迈步进入线膛枪的时代,那就是对敌人彻底的碾压了。

    甚至可以碾压全世界。

    本以为,这两条路中,第一条会走得十分简单,而第二条路会相对困难。

    没想到真是老天护佑,经过一个月时间的工作,在三段拼接工艺的火枪已经生产了三十支的同时,居然真的被赵承成弄出来一支一次成型的火枪……

    经过两轮测试,不能不说,还是新工艺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