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渔村一村长
繁体版

第48章 吸纳流民?听说过三收三不收吗?

    赵承成花了大价钱,赵家村打造传统鸟铳质量已属上乘。

    明军最精锐的工部监制鸟铳,最多能装填火药二钱,发射三钱重量的铅弹,用上好火药击发,射程在百步内,具有较大的威力。

    而赵家村的鸟铳,枪管装填的阈值达到了六钱,日常可以装填四钱火药没有问题,在保持较大杀伤力的前提下,可以使用五钱的铅弹,有效射程达到一百七十步。

    别小看这七十步的射程差距,这点距离,足够赵家军比别家多打三火枪的了。

    按照明末军队的德行,只要不对上最为精锐的部队,这几阵火枪打过去,绝大多数军队就直接溃败了。

    而那支一体成型的火枪,就更加厉害。

    装填火药到了一两,才有枪管开裂的情况,弹丸重量加到七钱,仍旧可以在二百步左右,保持强大杀伤力,最大射程甚至超过四百步。

    这已经到了滑膛枪的机械性能极限,想要再改进,就只有在易用性、快速性上做文章了。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种先进火枪,在目前的赵家村,只能作为高端定制进行生产,不具备量产性。

    因为为了造出这件样品,赵承成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

    先是在用煤上做文章,不但要挑选最好的煤炭,还要将这些煤炭手工压碎,在这些碎煤中再次筛选,选出最优良的碎粒。

    最后进炉燃烧之前,还要用磨盘碾成粉末,最大限度提高燃烧效率。

    然后又花了大价钱,重新建造高炉,让这座炉子成为整个赵家村,乃至方圆二百里最高大的建筑。

    高炉还在各个方位,配备了四台鼓风机。

    风扇连着齿轮和把手,让赵家军的子弟有事没事就过来帮忙鼓风。

    赵同瑞力气最大,鼓风效果最好,可他忙着和莫小芹处朋友,耽误了他往老子山跑,嘴里嘀嘀咕咕地说起了怪话:“大哥也真是的,打铁那是铁匠的活,和我有什么关系?”

    “屁话!有了火枪,你们就能多杀敌、少流血。”赵承成斥道,“你要不听话,我就把这事告诉莫小芹,再给他介绍个勤奋听话的,让你小子打一辈子光棍!”

    赵同瑞这才老实,空闲下来,就帮着鼓风烧煤。

    强大的风力,裹挟着煤炭粉末,让炉火充分燃烧、冲过高炉顶端一丈多高,整个洪泽湖都清晰可见,几乎可以当成灯塔使用了。

    如此这般,终于勉强将火焰温度提高到了一千五百度的临界值,可以给深度加工锻造,提供较为宽裕的时间。

    以上两点,只要下功夫、肯花钱,还是可以解决的。

    但最后的锻造,才是最大的问题。

    为了加快锻造速度,必须由三个熟练铁匠同时操作。

    这三个铁匠,本身技术水平是不赖的,但一个人伸出五根手指,都有长有短,更何况是不一样的人了。

    三人同时下锤,力度、数量、角度、手法,全都不一样,误差时大时小。

    最夸张的一次,锻打出来的枪管都是弯的……

    就这样折腾了一个月,不知报废了多少次,就只制造出一根质量过关的枪管。

    这速度可不行,想要用这种工艺制造新式火枪,等到让赵家军子弟人手一支枪,那黄花菜都凉了,估计人人脑后都会拖着一根猪尾巴……

    于是赵承成又想起了宋应星。

    这位大佬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总结者,就算他那里还没有成熟的方案,至少也能给出建议、提出灵感,说不定就能引发技术突破。

    为了寻找宋应星的下落,赵承成隔三差五就给陈于阶和汪银城写信打探消息。

    好消息终于到来。

    陈于阶写来回信,说是专门查了官员花名册,终于在角落里发现了一个在福建汀州府当过七品推官的小官员,名字也叫宋应星,现已辞官回家,返回故里江西宜春。

    宜春距离淮安千里迢迢、路途艰难,想要去找他,客观条件就不允许。

    可据小道消息,凤阳知州出缺,崇祯皇帝或许也看过宋应星写的那本《天工开物》,居然就钦点了他当这个凤阳知州。

    凤阳距离淮安就不远了,只要求史可法专门发一张派票,让宋应星专程到淮安漕运总督衙门述职,赵承成也就有了和他见面的机会了。

    这番安排好是很好,但问题是要等,等着朝廷任免官员的流程。

    也只能等,急也不来,没有办法。

    赵承成只能先做好赵家村的事,等待着机会的来临。

    这段时间,天下局势更加严峻。

    饥荒虽然稍有好转,可战乱却是愈演愈烈。

    据说关中很多地方,已经十室九空,已到了老虎重新出没吃人的地步。

    那么多人都到哪里去了?

    有加入民军造朝廷的反的,有投身豪强地主放弃自由谋求生路的、有加入官军混口饭吃的、有一命呜呼重新投胎的,还有的,就是一路难逃,到江南乞食。

    赵承成这里虽不是江南,却是从河南、山东南下江南的必经之地,往来的流民扶老携幼、成群结队。

    村里有些老人、女人心软,瞧着这些流民的可怜样子,就想起自己之前的处境,自己吃饱喝足了,就给他们一口饭吃。

    这样一来二去的,再加上赵家村那座冶铁的高炉实在太过耀眼,因此投奔过来的流民也就越聚越多,都求着到赵家村里来,哪怕当牛做马都愿意。

    老子山、龙集寨、高湖台的情况也大差不差。

    这三个山寨水寨跟着赵家村做事赚钱,虽然富余不到哪里去,但温饱不成问题。

    这年月,能吃上一口饱饭,就已经是对灾民、难民最大的吸引力的,都想加入山寨混口饭吃。

    但是一开始就说好了,这些山寨的扩充,只有赵承成才能拍板做主。

    赵承成可没有圣母心——帮助别人,可以,前提是自己有利。

    如今这历史潮流波涛汹涌,赵承成自己这尊泥菩萨还没过江呢,哪有能力渡人?

    于是过来投奔的难民,赵承成下了死命令:不准进村、不准停留、不准闹事,只准在这里喝一碗大米粥,尽量填饱肚子,换三天性命无忧,就必须离开。

    不是瞧不起这些流民,实在是流民成分复杂,想要收留,就要甄别身份,排除是其他地方来的奸细,赵家村可没那么多的闲工夫。

    但他也并非全然拒人千里之外,对于诚心想要投奔的流民,赵承成也露出了一点缝隙。

    不过他也有三收三不收的规矩,且还要经过两道手续,这样招揽进来的,才是能够放心的有用之人。

    条件也不可谓不苛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