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新产业:水泥和纺织
“我的事,你少管,先管好你自家的媳妇吧!”赵承成伸手敲了余庆祥一个脑崩。
话是这么说,但娶媳妇这事儿,赵承成当然考虑过,并且还要仔细考虑。
现在还在赵家村发展的关键时候,该打的要打,该妥协的要妥协,该联合的要联合。
对于有些特别重要的势力,或许只有联姻才能完成整合。
这时候,就非得赵承成亲自出马了……
不过这种事情得看缘分,眼下还有更多重要且紧迫的事情要做。
就比方讲,投奔赵承成的人那么多,他们的生计,就得由赵承成来解决。
毕竟人闲着就会生事。
村子里新来了那么多女人,成天无事可做,聚在一起叽叽喳喳的,吵得赵承成脑壳疼。
而招揽了那么有一技之长的男人,光让他们下水捕鱼、上岸腌鱼,也未免大材小用。
明朝有科举八股文,后世也有“互联网”八股文。
按照“互联网八股文”的说法,赵承成现在要做的:
就是要复盘薄弱点,以弥补短板为抓手,赋能闲置生产力,复用现有产业打发,开辟产业新赛道,实现对竞争对手的降维打击……
说人话,就是赵承成要搞新的产业了。
这个新产业,首先要突出一个“快”字,上马快、出货快、来钱快,而且在乱世之中,也不愁销路,不怕砸在手里。
于是赵承成想到了两个项目。
水泥,以及纺织。
水泥这玩意儿,简直就是穿越者的最佳产业,在乱世尤其如此。
水泥配方是极为简单的,无非就是石灰石、黏土、煤渣、矿渣等原料烧解、研磨之后,再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
作为原材料的黏土、石灰石都不是什么贵重、难得的材料,老子山上就盛产石灰石。
赵承成现在就在打造火器、大炼钢铁,制备水泥所需的矿渣是副产品,烧解所用热量也是现成的。
至于研磨,只要弄花钱采购磨盘,无论是用人力、畜力,或者将来开发水力,都好解决。
并且,这玩意儿是划时代的建筑材料,乱世之中,水泥根本不愁销路。
眼下到处都在打仗,战前修筑工事、战时修补城墙、战后重建家园,每一样都需要水泥的参与。
只要保守住水泥配方的秘密,那么赵家村出产多少,就能销售多少。
而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保守秘密上。
要知道,在历史上,作为大明对手的满清,其统治者更加好学求变,每每有先进的技术,总是孜孜以求,甚至是不择手段都要纳入手中。
就比如火炮。
努尔哈赤时候,整个满洲都拿不出半门炮。
可短短几十年后,清军攻打江南所用的红夷大炮,其质量就要远胜明军所用的佛朗机炮……
何其惊人?
因此赵承成都想好了,水泥的技术暂时要密不外传,而是成立赵家村的工程队,哪里需要修建城池、修补建筑,就让工程队的人带着水泥去施工。
这样,既能赚到钱,又能加强南方防御,并且还能确保机密不外泄。
制造水泥、外出工程,是男人的活。
纺织,就是赵承成选给女人的工作了。
人人都要吃饭穿衣,纺织业数千年长盛不衰。
这里说的“人人”,既包括中国人,也包括外国人。
一直到数百年后,都是行销海外、赚取外汇的拳头产品。
这条路可行,但怎么个走法,赵承成却还没路数。
毕竟他是现代而来的穿越者,掌握了历史脉络、科技发展是他的优势,而对当下时代不够了解,则是他的劣势。
不过好在赵承成结交了个商界的好朋友,可以向他打听一下行情。
这位好朋友,就是汪银城。
打听下来,行情还是可以的。
“赵村长想办织坊?这倒确是个大好时机。应该先感谢一个人……”汪银城道。
“谁啊?”
汪银城含笑回答:“就是赵村长你自己啊!之前你让淮河航运堵塞了八九天,漕运也大受影响,搞得扬州好几家织坊都经营不下去,正打算转手呢!”
这倒让赵承成有些愧疚:“就堵了这么几天,不至于吧?”
汪银城叹了口气:“唉!这些年天下不太平,织工叫歇(即罢工)不断,绸缎又卖不出去,多数织坊就差一口气了。赵村长又来这么一出,能不要了他们的命吗?”
汪银城的话,让赵承成想起了两句话:
第一是蝴蝶效应;第二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正在沉思之时,汪银城又说道:“赵村长要办织坊,我不拦着。但也有言相劝,最好是别做绸缎,而是做麻布、棉布,至少还能卖给官府做军衣。绸缎?卖给谁去?”
说着,汪银城忽然压低了声音:“赵兄,你知道吗?这年头,就连盐都卖不出去了!粗略算算,淮扬盐商的利润,已经下降了两成多了!”
这话既出乎意料,又符合现实。
只要是人,都要吃盐;人没了,盐也就卖不出去了。
比起官府的花名册、鱼鳞册,其实盐商的销量,更能反应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人口变化。
如今刚刚经历了历史上少有的饥荒,战乱又随之而起,人口锐减是不争的事实。
紧接着,更大的战乱即将到来,对华夏大地无疑是一场浩劫!
想到这里,赵承成心意愈发坚定:“棉布、麻布可以产一些。但还是要以绸缎为主。这玩意儿价钱贵,来钱快。”
“话是这么说。可你准备卖给谁呢?”
赵承成向东边一指:“海外。”
“海外?”汪银城心头一紧,“赵兄不是在开玩笑吧?你可知道,崇祯以来海防废弛,海盗再次猖獗。皇上屡次下旨重申海禁,除月港之外……”
“汪员外长篇大论就不必了,我自有办法。反正要先把织坊办起来。别的,我自有办法!”赵承成说话斩钉截铁。
如果在两个月前,有人在汪银城面前说这种话,这位汪家大少爷,只会觉得这人发了失心疯,连话都不会跟他多说半句。
但两个月后的今天,即便没有任何根据和理由,但赵承成这么说,汪银城只觉得他必然有着自己料想不到的后手。
盘算了一番,汪银城站起身来:“好!二一添作五,这织坊,在下和赵兄合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