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渔村一村长
繁体版

第51章 首批素绸,出厂!

    有了汪银城这个经商的内行合办织坊,让赵承成悬着的心顿时放下了一大半。

    并且他没有辜负赵承成的信任,办事果然靠谱。

    靠着淮扬盐商汪家大公子的身份和人脉,他一次性就用最低的价格,收购了三个濒临破产的织坊。

    派了专人,将织坊里的纺车、缫机、织机等器械集中在一起,又请了精通纺织的内行,从其中选了性能最好的,将其拆解、装箱、装船,经由水路运往赵家村。

    赵家村就在洪泽湖边上,又有现成的码头,自然是水路运输最为经济、也最为方便。

    与此同时,又将这三个织坊里库存的生丝,也重新整理一遍,选了其中质量最为上乘的,也紧随其后送去洪泽湖畔的赵家村。

    有了汪银城这番操作,赵承成开办的织坊,先天就有了优势——打从一开始,就集中了三个织坊的精华。

    而在赵家村这边,赵承成也早早做好了接收这些机器和原材料的准备。

    有了水泥这样新型建筑材料,建造房屋变得十分方便。

    只花了五天时间,就在村里事先已经平整好的地面上,造起了厂房、仓库各两间。

    平地而起四间房屋,建造速度之快,让见多识广的汪银城都瞠目结舌,一面啧啧称赞、一面招呼船工将织机的零件从船上卸下。

    村里有的是青壮年男子,不一刻,便将织机零零散散地搬进了厂房。

    明朝末年,资本主义萌芽已在长江南北发达地区萌发,以纺织业为主,出现了不少存在雇佣关系的纺织作坊。

    汪银城是商界巨擘,当然去这些织坊里看过。

    只是它们还不成气候,厂房往往逼仄、肮脏、昏暗、狭小,都挤在城里别人不要的小院子里。

    可赵承成给织坊安排的,却是崭新、宽敞、明亮的新厂房,一看就是准备做大生意的。

    “赵村长好大的手笔啊!在下着实佩服!”汪银城赞道,“不过听说你这边篱笆扎得紧,外人不能随便进来。所以织工我还没有安排。怎么做,咱们还要商量。”

    赵承成莞尔一笑:“这事就不劳你担心了!你瞧,我村里村外,会纺织的人,不少!先把机器装配起来再说。”

    赵承成收留的难民、灾民、饥民、流民人人都有一技傍身,其中既有会制造和修理机械的工匠,又有熟练的纺织工人。

    召集起人手,又用了整整两天时间,这才将所有织机组装完成,再让织工亲自上机测试。

    测试之中,发现部分机械有设计不合理、部件老化磨损等情况。

    用是可以用的,但用起来,并不得心应手,要么会影响产品质量,要么会影响工作效率。

    赵承成不是个喜欢做半吊子事情的人。

    钱花了、房子造了、就连织工都组织起来了,赵承成没理由不做到精益求精。

    好饭不怕晚。

    赵承成将投产的时间推迟了两天,就是为了将机器都调教到最佳状态。

    不合理的设计,能改进就尽量改进,不能改进的,那么干脆就弃之不用,可不能为了省点钱,就影响产品质量。

    维修改进的过程,也是大刀阔斧。

    村里就有手艺高超的铁匠、木匠,凡是哪处零件有损坏的,干脆重新制造一个新的换上去。

    特别是经过这一两个月锻造刀剑、火枪的锻炼,赵家村的金属加工水平有了飞跃式发展。

    这些织机上的金属部件,在现在的赵家村的工匠眼里,破旧、粗糙、简陋,就跟废铜烂铁差不多。

    他们一狠心,咬咬牙,把所有织机上的金属部件,全都更换了一遍。

    部分容易磨损的木质、竹质部件,也都改成了金属的。

    一来二去,几乎是把织机重新制造了一遍。

    调试机器的工匠有,会纺织的织工也有。

    中国古代就讲究一个男耕女织,女人会纺织不算什么,赵承成挑选出来能够留下的,更是心灵手巧、精于此道。

    略加培训,便人人能够熟练操纵织机,有的还加上了刺绣工艺,出来的产品,哪怕是放到二十一世纪的现代,都可以打上奢侈品的标签,出口到国外换取外汇。

    一切准备妥当,第二批装载了生丝的运输船,也按时抵达赵家村。

    这些生丝,同样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优良的原材料,用制造精良的工具,由技艺精湛的织工纺织加工,出来的产品不可能不好。

    三十台织机,六十个织工,翻班赶制,一日一夜就织出绸缎整一百匹。

    赵承成记得,根据《嘉善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江南熟练女工一天能织三匹绸缎或布料。

    现在赵家村这个生产速度,已经基本赶上这一水平,而且看情况,还有继续提高的空间。

    因为一百匹绸缎出产之后,赵承成便下令暂时停工,让锻造坊的铁匠检修机器。

    织机上的女人闲下来,赶紧跑到一旁的仓库,抚摸着自己一丝一线纺织出来的绸缎,禁不住交口称赞,有几个,甚至高兴得都流下了泪水。

    这两天汪银城就住在赵家村里,闻讯第一批丝绸出厂,便立即赶来参观。

    他是真正懂行的。

    且不说同扬州城里几家大织坊的老板都有来往,就是家里的女眷所穿的,都是上好的绸缎。

    他从一群莺莺燕燕、哭哭啼啼女人中间挤了进来,一眼瞧见叠放齐整的雪白的丝绸,忍不住俯下身去仔细端详。

    许久,他才站起身来:“赵兄,你这绸缎不错啊,比起苏州、杭州几家大作坊出来的,都不在以下。真是可喜可贺!”

    赵承成含笑点头:“同喜同喜。这座织坊,不是你汪员外也有四成股份吗?卖出去,赚了钱,你也可以分不少呢!”

    “那是那是。”汪银城喜笑颜开。

    他早觉得食盐专卖近来利润大减,也是该开办新产业了,能够和赵承成合办织坊,并且首批出产的丝绸就有这样的质量,的确让他满意。

    “那好。”汪银城又道,“我已经打听好了,淮安城里就有几家不错的染坊。麻烦赵村长派几个兄弟,将绸缎押运到那里,估计两天就能出货。”

    “还要去淮安?路上万一有意外怎么办?要我说,淮安就不用去了……”

    “嗯嗯?赵村长这是什么意思?打算素面绸缎就往外卖?卖是可以卖,却卖不出价钱啊!”汪银城蹙眉道。

    赵承成脸上挂着狡黠的笑容:“当然是要印染了,却不用送去淮安。汪员外还不知道吧……”

    “什么事?赵村长又有什么事瞒着我?”汪银城忙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