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渔村一村长
繁体版

第102章 鸣金收兵?不,是工厂下班!

    赵家村里的一草一木、一屋一舍,无不吸引着朱由崧的注意力。

    但是让他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三支高耸入云的高炉。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几乎已经到达手工业时代的极限,用来燃烧煤炭加热铁坯的高炉,早就已经发明并且广泛运用。

    只不过没有赵家村这样高大而已。

    只要朱由崧平时多留点心,无论是在洛阳老家,还是逃亡的这一路上,不可能从未看到。

    也不会有像今天这样大的好奇。

    高炉里燃烧的,都是从山西运来的质量最上乘的煤,还要经过分类、挑选、碾压、洗涤之后才能进炉燃烧。

    并且经过宋应星的工艺改造之后,燃烧效率进一步提升,能够轻松达到一千六百度的高温。

    炉内的温度,足以融化钢铁,从而让赵家村的铁铺,能够打造一体成型的枪管,放在整个世界范围,都是最先进的火枪。

    炉内温度这么高,辐射到外面,也产生了强大的高温。

    朱由崧走近高炉,远远就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热量。

    现在虽然是冬天,可他身上裹着厚厚的棉袄,加上他本身身体肥胖,被高温一催,脑袋上就流出细密的汗。

    朱由崧一时头晕,赶紧向后退了两步:“赵村长,本王身子骨虚,受不了这儿的温度,那便就先不去看了。”

    铁匠铺原本就是赵家村里保密程度最高的单位之一,朱由崧去看也是好的。

    于是赵承成立刻点头答应下来:“也好。那不如去……”

    正说话间,忽然耳边传来清脆的铃铛声。

    古代行军打仗,素有“鸣金收兵”的军规。

    朱由崧听到这阵铃声,心中奇怪:“赵村长,是不是哪里正在打仗?铃声响起就要收兵了吗?”

    “收兵啊?差也差不多了吧。”

    的确差不多。

    这阵铃声,是下班的信号。

    如果把工人比作士兵,把机器比作武器,把车间比作战场的话,说一句鸣金收兵,确实也没有什么大错。

    并且下班就意味着凯旋,至少在赵家村的工厂是这样。

    朱由崧和赵承成现在所在的地方,正是水泥厂的出入口。

    水泥厂,是将粘土、石灰、煤渣等原材料碾压成粉之后,再送到高炉里烧解开,最后按照比例混合,就成了成品水泥。

    这是赵家村所有工厂里干活最累、最脏,同时效益也最低的一个。

    然而赵家村搞的并不是纯粹的按劳分配,而是统筹下的按劳分配。

    就是把村子里所有厂子赚来的钱合在一起,再按照每个人的表现和家庭条件进行分配。

    因此水泥厂的利润最低,但因其工作最辛苦,工人分到的钱可不比纺织厂要少。

    所以别看水泥厂的工人出来,一个个都蓬头垢面、汗流浃背,就连捂住口鼻的毛巾,都被水泥粉末染成了灰黑色。

    可他们脸上却都洋溢着高兴的表情。

    一瞧见赵承成就在这里,纷纷摘了头上叩着的安全帽,便过来向他打招呼:“村长怎么有空到这儿看看?”

    “承成啊,听说老子山工程队最近外头活忙,催着问厂里要水泥。可咱们厂就这点速度,多了也没用。麻烦村长跟老子山的人说一声,叫他们少在外头闲言碎语说厂里不干活,话再多,叫他过来上班!”

    说话的,是赵家村本生的一个村民,在厂里做个班长,论辈分赵承成还得管他叫声叔叔。

    “好了,这事我知道了。”赵承成回答道,“老子山这两个月接了不少活,也多少赚了点钱,我看最近有些飘,是该敲打敲打了。五叔啊,是哪个说风凉话?我叫丁友仁把他送来,我当面和他解释。”

    五叔是个好人,心眼并不小,只是在气头上多说两句而已。

    一听赵承成要把人请来赵家村说话,他当场就心软了:“我也不知道,就是顺耳朵听了一句。算了,不提这事儿了。对了,你大侄子这两天在外头逮了两条野狗,我婆娘卤了狗肉,那叫一个香。晚上到我这儿眯两盅?”

    看来天下形势是一天紧过一天了。

    赵家村外头都有野狗四处流窜了。

    赵承成眉头一紧,脸上就赶紧挂上笑容:“五叔和五婶的好意我心领了,就今天不是时候,村里来了贵客我还得接待呢!”

    “没事儿!”五叔拍了拍裤腿上的灰,“卤的狗肉放得起,等有空了,再来我家喝酒嘛!”

    “行啊!好酒好肉得给我留着。”赵承成笑道:“天怪凉的,五叔赶紧去洗把热水澡,当心感冒了。”

    五叔点点头,叫声“好嘞”,便又对手下的工人说道:“没听见咱们村长说话吗?赶紧给我去洗把澡,换上干净衣服。要是冻坏感冒了,耽误了上工,看我怎么扣你的工钱!”

    说罢,五叔便招呼着几个工友,向高炉边的浴室走去。

    那里利用了高炉的余热,每天随时都有热水供应,村里免费开放也算是福利之一。

    五叔走后,又有不知多少工人来向赵承成打招呼,人人面带笑容,个个精神抖擞。

    朱由崧就挺着个大肚子站在一边静静的看,有种恍然隔世的感觉。

    待这一批工人走完,朱由崧这才悠悠地说道:“没想到赵村长这样受村民的爱戴……”

    “那是自然。”赵承成话音之中不无自豪,“他们都是我的村民,我真心待他们,他们自然也会真心待我。王爷,天下大事还大有可为,只要能够爱民如子,收拾人心,未必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朱由崧听了这话若有所思:“赵村长这话乃是至理名言。本王……本王记下了……”

    在这一刻,赵承成忽然产生了一种“我是帝师”的感觉。

    只是他自己未必肯把全挂子的本事教给朱由崧,而朱由崧肥头大耳里能学进去多少、听进去多少,也全靠他自己了。

    “帝师”的念头刚刚产生,赵承成和朱由崧的耳朵里,就传来了朗朗读书声。

    是赵家村的私塾里传来的。

    这也是赵承成要带朱由崧必须参观的一个“景点”。

    “王爷,到咱们村私塾里瞧瞧吧!这私塾的名字叫洪波学院,还是南京兵部史尚书亲自命名,亲手提写的呢!”

    “什么!史尚书?你说的莫非是……”朱由崧的震惊丝毫不亚于见到那三座高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