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斩获大黑巾人前显圣
繁体版

第十章 风水术

    朝晨的第一缕微光,弥漫着薄薄的雾霭,被还未退尽的黑暗螳拒在龙王庙屋外。

    我眼前的垫子上空空的,并不见小迪的踪影,柴火堆也快熄了,只剩下些苟延残喘的木炭,嗟叹着灰灭的命运。

    我深吸一口气,正准备呼唤小迪,但见晨曦中一个瘦削的身影走进了龙王庙。

    小迪看起来很疲惫,却面带着笑容。她走到我面前蹲下身,用双唇触碰到我的额头。

    我愣住了,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恩赐。很想说:我是油性皮肤。

    她没有介意,轻轻抹了抹嘴,温柔地看着我的眼睛,“谢谢你哦,如果没有你,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小迪的声音呢喃酥软,拔动了我的心弦,我整个人都陶醉了,连忙反问她:“你好了吗?不要勉强哦。”

    “没关系啦,我可以的。”小迪微笑着,那张小脸虽然憔悴,但也无法遮挡她的美貌。

    我打开背包,拿出仅剩的一颗鲔鱼饭团递给她,可她却把饭团一分为二。我们一人一半,又喝了些冰凉的瓶装水,虽然不是很可口,但能跟小迪一起分甘共苦却感觉非常满足。

    吃完后我站起身,准备去抄柱子上的锁龙咒,可走过去之后才发现,那一串串如长蛇般的符文竟然不翼而飞了!

    我去,我心里纳闷,难道昨天我看到锁龙咒的时候就已经是在做梦了吗?

    不可能啊,那几个没见过的字符,现在还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呢。

    要不然就是有人趁我睡着的时候把锁龙咒给抹掉了?难道是早起的小迪?

    也不大可能,房梁那么高,庙里根本没有可供垫脚的东西啊。

    莫非是别人抹掉的?比如另一个我?又或是跟那条绿髓大蟒有什么关联?

    蟒身上的暗纹就像一串被画上去的符,似乎与庙里的锁龙咒有几分相似。

    小迪走过来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我空口无凭,也没向她解释,只匆匆记下了那几个字符的模样,有如丢了万两黄金似的,心情十分失落。

    我冷静片刻,把事情重新过了一遍脑子,现在想起来,好像另一个我和绿髓大蟒都如镜花水月般虚幻,可以说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如果锁龙咒在没有外力的干预下,有没有可能是用了一种特殊的颜料写上去的,也许只有晚上或达到某种条件的时候才能看到。

    毕竟几千年前中国就有了用明矾水隐藏字迹的密写术,不如到晚上再来碰碰运气吧。

    拿定主意后我们重整旗鼓。

    雨后的山顶清秀而美丽,空气中时时飘来泥土的清香,让人感觉非常舒服。

    站在山巅几乎能摸到云底,这些云气被微风吹得迷离飘渺,我们仿佛如临仙境。

    龙王庙后方的不远处是道悬崖,和对面的断崖遥呼相应,几缕晨晖从断崖上反射过来,亮铮铮的偶尔会闪到我的眼睛。

    崖底的谷里汇集着一潭深水,与远处目及的一片湖水相连。

    邻近湖水的山坡上堆积着一小片一小片的住宅,都是附近屯落的房子。

    湖面上被分割出一块块网格状的养殖箱,有几条小船悠闲地出入其中。

    看来这里的村庄并不孤寂。

    朝龙王庙前方的山下望去,一片绿色中,一条青色的石径蜿蜒而上,宛如一条升腾的九曲巨龙!而龙王庙正是龙头的所在,正扭头回望着山村,好似在腾跃之际还有几分不舍的留恋。

    怪不得石径不按章法来,刻意接续到龙王庙的后墙呢,原来拼成了一个完整的龙形!

    真敢想啊,布局这条石径和庙宇的人一定是个奇才。他竟然把这座山的龙脉走向用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经过改造,令原本的潜龙蜕变成了一条瞻首欲飞的升龙!

    或许这根本就不是一个供人跪拜祈福的庙宇,而是一座纯粹的风水建筑!

    风水术——又名相地术、堪舆术、青囊术、青乌术。在玄学五术“山医命卜相”中,属于“相”字头的方术。

    相字顾名思义,就是用眼睛去观察吉凶的一种术法,有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之分。

    印相是印章的相,在古代是最为注重的权力凭证,所以排在第一。

    名相则是姓名或年号、商号,以及各种组织、机构、团体等名号的意象。

    人相被称为观人术或识人术,是能通过观察人的内外相而洞悉人心的一种心法要诀,有面相、手相、体相、骨相,行相(举止与行为)等几类。

    最后的家相和墓相是阳宅和阴宅的相,能判断这两种相的吉凶,然后再趋吉避凶的术法,便是我们所说的风水术了。

    自古风水术分为两派:一曰峦头,二曰理气。

    峦头讲的是山形水态,环境形势,以山水的善恶美丑来断吉凶;理气则以八卦、十二支、九星、五行为依据,比峦头更加抽象玄虚。

    峦头派多关注龙、穴、砂、水的形势、形象、以及形法。龙穴砂水中的龙,指的是龙脉,也就是地理的脉络,可以是大山,也可以是大川。

    风水术中多把绵延起伏的山脉称为龙脉,但实际上不止山脉,江、河、湖、海等水系地脉也都是龙脉的一部分。山是龙的势,水是龙的血,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河流是龙的脉络,草木是龙的毛发。所以龙脉一称,其实指的就是随山川大地蜿蜒行走的气脉。

    昆仑山是万山之祖,被认为是龙脉中的祖龙,也就是全天下龙脉的发源地。

    它位于大唐西域旧地,在当今XJ、青海、XZ的三地交界处,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XJ与XZ,然后向西蔓延出两条主龙脉,分别邻接着亚洲、欧洲与非洲的山脉。向东蔓延出四条主龙脉,再分别过海延伸至北美、南美,乃至大洋洲和南极洲的各大山脉。

    其实在地球只有一块大陆的时候,这些龙脉都是相连的,后来由于地壳板块不断运动,才呈现出而今这种“骨断筋连”的脉相。

    中国的疆域特别受龙脉的眷顾,自祖龙昆仑山起,向东延伸至青海后由一条主龙脉分出了三条干龙脉。

    即北干的祁漫塔格山;中干的阿尔格山、布尔汗达山、阿尼马卿山;以及南干的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和四川边境的岷山、邙山与郏山。

    主龙脉的生气向东延伸后落在了古都长安,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然后东出中原(河南),同时向东面的六盘山、秦岭,南面的南岭、巫山、雪峰山、武夷山,和北面的太行山分支。

    再加上五岳的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以及黄山、峨眉山和台湾的玉山,形成了庞大的“井”状昆仑山龙脉体系。

    台湾的龙脉是从昆仑山起,经由XZ、云南,过横断山脉往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延伸,然后到福建的武夷山,再下海接连至台湾的五大山脉,就像龙做了一个下潜、上浮的动作一样,被称为南龙抬头。

    龙脉按大小巨细可分为主龙脉、干龙脉、支龙脉和小龙脉。

    在横亘全球的六条主龙脉上,孳生蔓延出数百条干龙脉,多以方位来冠名,比如中国的北干龙、中干龙、南干龙。

    每条干龙脉上又蔓生出若干条支龙脉和成千上万条小龙脉,就像人体的血管和经络一样,遍布于中华大地。

    在峦头派中,千尺为形,百尺为势,也就是远为形、近为势。支龙脉与小龙脉就常以山的形势来命名。

    比如重重起伏、草木葱郁、蜂腰鹤膝、鱼跃鸢飞的山脉是为生龙;反之粗顽臃肿、死鳅殣蟮、慵懒低伏、欹斜反逆的山脉则被称为死龙。

    另外还有领群龙、出洋龙、回龙、腾龙、降龙、巨龙、针龙、贵龙、贱龙、强龙、弱龙、肥龙、瘦龙、真龙、假龙、进龙、退龙、顺龙、逆龙、福龙、劫龙、病龙、杀龙等众多名目。

    总之凡形势瑞庄秀雅、缠护有情者,皆为形宜;凡尖射嵯峨、怪石峥嵘者,俱为恶形。

    龙穴砂水中的穴是指山水交汇、生气凝结之地,就像是龙停留歇息的地方,蕴藏着极其深厚的旺气,居之、葬之皆能得龙脉地气之精华。

    砂和水则是相对穴而言,砂是围绕在穴周围的山峦或土丘,为穴藏风,聚气而不散。

    水是汇集在穴附近的湖泊或河流,环抱兜收,止气而不去。峦头派的风水术便是以觅龙、点穴、察砂、观水为主的峦体之法。

    峦头派除了重视山的形势之外,还多关注山的形象,以及由形象归纳而来的形法。

    形象很好理解,却很难琢磨,比如一座山的形状像一顶官帽,则被称为纱帽山,也就是古代官员的乌纱帽,很好理解;但官帽要分朝代、文武、品级,若是看走了眼,把一尊香炉误当成是官帽,就算葬在那里,后代子孙也不会有仕途可言,还很有可能遁入空门。

    形象就是把所见的地理形态具体化,喻为人、动物或相似的物品。例如形似葫芦的葫芦砂能出名医;形似笔架的笔架山能出文仕;形似双乳的玉女峰能出美女;形似香炉、禅杖、拂尘、木鱼或钵盂的山体必出僧道。

    还有些比较有名的犀牛望月、天马腾空、金钟罩顶、七星伴月、眠牛磨草、大象吸水、美女照镜、将军大帐等,都是在现实中已经被验证过,出了公卿将相、富贾名仕的风水格局。

    形法是在形象基础上的延伸,加入了一些峦头派的固定法则,拿法则之一的“左青龙右白虎”来说,如若门前有一块形似兽头的巨石凸出,便称为白虎探首,居之必主伤残之兆。要是门口有条水沟直冲而来,则叫做一箭穿心或穿心水,长久也主血光之灾。

    理气派比峦头派更加复杂玄奥,涉及到五行、八卦、河图、洛书、星宿、神煞、纳音、奇门、六壬等玄学理论。

    理气中的“气”,指的是一种生气,是创造宇宙万物的孕育之气,以现代的认知,可以把它理解为磁场。

    这种气不容易被感官感应出来的,必须借助某种物质性的东西来找寻。

    长久以来,为了能准确地找到这种气,术士们发现了很多规律,而研究和汲集了这些规律的风水术,就是理气派的风水。

    理气派风水的堪舆方法灵活多变,有如八仙过海,显现出很多出众的小流派。

    有以二十四山配合三元九运进行九宫挨星的三元玄空;有以流年流月、节气变化配合星盘来断定吉凶的紫白飞星;还有以游年九星配合七曜星得出吉凶应期的八宅明镜;以及三合古法、天星风水、过路阴阳、龙门八局等诸多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