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上的钟声
繁体版

第189章 围魏救赵

    听说八年级闹着要分班,江主任找到连主任和冷素芬校长商量对策。

    冷校长说,这个事儿咱们不能跟他硬碰硬,我们可以围魏救赵。

    江主任问,怎么个围魏救赵法?

    冷校长说,用别的问题代替他们的问题。

    那用别的什么问题呢?

    冷素芬校长想了想说,我看有一个问题她们就不好办。

    哪个问题呀?连主任也问。

    学生流失。

    咱们就拿学生流失这个问题跟她们说事。你们这个年级的学生流失也非常严重,刚进入八年级就流失了差不多五分之一。她们闹着要分班,咱们就先追究学生流失的责任。

    江主任说,这倒是个好办法,不妨试试。

    连主任说,张海燕不是闹分班闹得最凶吗?她们班的年级第二名程楠走了,去年方晴班的年级第一名也流失过,但人家方晴家访了八九趟愣是给叫了回来。人家方晴能叫回来,她张海燕为什么不能?

    咱们带给她们提要求,得要让她把学生叫回来。

    张海老师教的是语文,她们班的语文虽然很高,但是她跨的八四班的语文成绩却非常的低,基本上倒数。

    张海燕班的年级第二名程楠也是那个时候流失的,但是张海燕老师去了两次家访没有能叫回来。

    江文龙主任排查了七年级升八年级学生流失情况。三班的年级第三名,四班的年级第四名,也托人找关系去县城上学了。

    总的统计下来,原来七年级的前30名升入八年级的时候,共走了9名。

    而且没有任何迹象能够证明这些学生八年级不会再走,相反有更多的家长正在想方设法送孩子到县城或更好的学校去读书,特别是前30名的孩子,流失的可能性更大。

    原七年级后40名的学生升入八年级时只走了8个,其他百名留失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中等偏下的学生。

    江主任组织八年级老师开会,商议学生流失的问题。从七年级到八年级一年当中共流失了116位学生,转入23学生,总数共减少93人,六个班平均每班流失15人。

    七年级分班时,每班平均84位学生,现在平均每班69位学生。现在一律按允许流失10位学生算,应有74位学生。现在,哪个班学生不足74位学生,这两天就去做流失学生动员工作,等每个班补齐74位学生后,再重新分班。

    方晴一听高兴了,她们班现在还有78位学生,不用去做流失工作了。

    张海燕一听皱起了眉头,她们班还剩66位学生,还要动员8位流失学生回校上课。他们班这学期共流失了23位学生,调入5名学生,净流失18名。在这些学生中,差不多一半儿学生是她想方设法劝退的。

    现在可好,刚被刚把人家劝退,就要再去做人家的工作,让学生重新回来上学,这也实在太让人难为情了。

    况且有的学生已经流失了很长时间,有的到转到别的学校上学了,有的在社会上已经流落了很长时间,再回来上课恐怕也跟不上了。所以,要想再找八同学回来上学,难度相当大。

    分到张海燕这一组的老师共有四人,严格的说,只有三个半人。因为崔莹莹被分到了两个班。

    如果要完成这八个回流任务,需要她这个班组的老师平均每人要完成至少两个。她可以完成两个,没有问题。但要每个老师都完成两个,基本不可能。

    这让她一筹莫展。

    崔莹莹没有心思考虑学生流失的问题。

    她现在教着一个班的英语一个班的数学,她每天需要备两科的教案,工作量很大。新来的李正宁也正好是交着一个班的英语,一个班的数学。

    崔莹莹想。能不能和李正宇换一换,一个人教英语,一个人教数学,这样备课量可以减小一点。

    那天,崔滢找到李正宇,李正宇正在办公桌上铺着报纸练毛笔字。见崔莹莹进来赶紧让座。

    崔莹莹说明来意,李正宇想都没想就说,行,怎么都行。你看你是教英语呢,还是教数学?

    崔莹莹想了想说,我还是教数学吧。如果我要教英语,我还得教九年级三班的英语。那帮孩子,我管不住。他们都不怕我。

    崔莹莹和李正宇找到连主任,说他们想要换课的事。连主任想了想说,这倒是个好主意。要不一个人备两个学科的课,确实不容易。这样,我跟江主任商量一下。

    连主任找到江主任,江主任说,干脆,我们统筹一下尽量少让老师跨年级、跨学科。

    他们把这件事报告了冷校长。冷校长同意换课的事,让连主任负责协调。通过统筹协调,崔莹莹任八年级一个重点班和一个普通班的数学课。李正宇仍然是跨七年级和九年级的英语课。

    宋明的九三班没有升学任务,所以他们的课程赶的不是太紧。他们主要的教学目标放在怎么让学生愿意学能学会上,不太在乎学多学少。

    这给了宋明继续进行课堂尝试充足的时间空间。他把他的做的一些课堂尝试又在九三班做了起来。九三班的同学都感到很新奇,他们很乐意进行这种尝试。

    虽然一开始有点儿混乱,但是很快就井然有序。九年级学生还是比七年级学生更容易接受训练。

    宋明在九三班无论怎样折腾都没有人再非议了。更多的人对宋明和九三班抱着高高在上的同情和宽容,像对流落街头的难民,释放着她们久违的善意。

    宋时仍然把他的课堂实验方向定为四化课堂-是程序化,典型化,立体化和自动化。

    九三班没有太多的资料,他们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课本和基础训练的。这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所学内容进行细嚼慢咽。

    宋明对例题的讲解程序进行了尝试改进。他将例题的讲解比作皇后出宫。前面有扛旗引路的吹笛打鼓开路的,中间有抬轿的护卫的,后面有垫后收尾的。

    每次讲解立体前,宋明都将与例题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列举在黑板上,便于学生将新旧知识前后联系,应用旧知识推导新知识。

    然后让学生试讲例题。讲不通的地方他设置导学批在黑板上对应的步骤旁,批写提示语,引启发学生思考。学生根据提示一步一步推导,最后解决问题。讲完后,再引导学生对例题中涉及的知识点,方法和技能进行总结。

    总体来分就是,前铺垫,中导学,后总结。

    具体操作程序依次为:教师呈现旧知--呈现例题--设置导学--学生讲解--讨论交流--例题小结。

    例题之后,围绕核心知识技能,设置三道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变式习题,然后是两道综合题。

    他把这套组合叫做一例三变两综合。习题的数量固定,难度梯度固定,学生学起来,就心中有数,操作变化也很小,容易通过训练熟能生巧,实现自动作。

    李正宇听了他的课,很感兴趣。他说,这倒是个好方法,我也学一学。特别你的这个一例三变两综合,比较适合咱们的学生。你的课堂通过前铺垫,中导学,后总结,一例三变两综合,将各个知识点串联了起来,前后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要我打个比方,这种课堂就叫做糖米蛋课堂。

    宋明说,哈哈,方晴就喜欢用吃的东西打比方,你又来了。这糖米球跟我的课堂又有什么关系?

    李正宇说你的课堂就是像那糖米蛋儿一样,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这些小米粒,用糖稀将它们连成线儿,串成串儿,揉成收成一个糖米蛋儿。

    方晴不用去做学生流失工作,也重新开始她的课堂尝试。崔滢滢也换成了两个班的数学课,不用再备两个学科的课,也腾出手来,李正宇也加入其中。

    她们的课堂尝试在跌跌撞撞中重新站起来,心向远方,重新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