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阳居士诗集
繁体版

文言篇(一)

    趾载凤凰

    昔有神鸟,名曰凤凰,其状如鸡而大,五采而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夫凤凰者,非寻常之禽也。盖闻其生于丹穴,浴于朝阳,飞则冲天,止则栖于梧桐。其志高远,其行飘逸,不染尘埃,不惹俗事。盖其有至德之性,故能化育万物,调和阴阳,为天下之瑞也。

    昔者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见凤凰舞于九天之上,光华四射,瑞气千条。黄帝乃仰天而叹曰:“此神鸟也,其德至矣!吾愿得而乘之,以观天下之变。”言罢,凤凰翩然降临,黄帝遂骑之而游于四海之外,见天下太平,万民安乐。

    夫凤凰之为鸟也,盖象征至德之君。其德高远,则天下归顺;其行飘逸,则万物生长;其声和谐,则万籁无声。故圣人者,必法凤凰之德,以化育天下。然世之乱者多矣,孰能如凤凰之高尚其志、飘逸其行乎?

    盖闻凤凰之出也,必有瑞应。若夫天子有道,则凤凰来仪;若夫诸侯有德,则凤凰来朝;若夫士人有才,则凤凰来伴。故凤凰之为兆也,盖天下太平、万民安乐之象征也。

    今夫世之人,皆慕名利而忘道义。彼以权势为重,此以富贵为轻。岂知凤凰之为鸟也,非为名利所动。其德纯粹、其行高远、其志坚定。故能为天下之瑞而化育万物也。

    吾人当效法凤凰之德、行其高远之道、守其坚定之志。如此则天下可治、万民可安、万物可生。夫何?盖因吾人之有德也、有行也、有志也。故能与凤凰同游于四海之外、共观天下之变也。

    夫凤凰者,非寻常之鸟也。其德至高无上、其行飘逸绝伦、其声和谐美妙。吾人当以此为榜样、努力修行、以求达到至高无上之境界也。

    黄者帝也

    昔有黄帝者,盖世之雄杰也。生于轩辕之丘,长于姬水之滨。其性聪颖,其志高远。当其时也,天下纷扰,诸侯纷争,民不聊生。黄帝乃怀壮志,欲一统天下,以济苍生。

    黄帝既修其德,乃修其兵。得蚩尤而擒之,得九黎而服之。天下遂定,万民归心。黄帝乃建都于有熊之地,国号曰“夏”。夏道昌盛,礼仪齐备,天下太平。

    黄帝既已平天下,乃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知天文之理,识地理之形。乃得龙马之助,乘龙而上天帝之宫。天帝嘉其德,授以天下。黄帝遂受天命,为天下主。

    黄帝在位既久,乃传位于其孙。夏朝传承四百余年,天下依旧太平。然后世之君,多失其德,天下遂乱。黄帝于天帝之宫,见天下之乱,乃叹息曰:“嗟乎!天下之乱,何时而已?”

    天帝闻黄帝之叹息,乃降而问之曰:“黄帝何以叹息也?”黄帝对曰:“天下之乱,久矣。吾孙失其德,天下遂乱。吾欲救之,而力不足。”

    天帝曰:“汝何不求龙马之助,乘龙而上天帝之宫,以请天兵?”黄帝对曰:“龙马何在?天兵安得至?”

    天帝指天而笑曰:“龙马在天,天兵在汝。汝若求之,必得之矣。”黄帝闻之,乃悟。乃于宫中设坛祭龙,祈龙马之助。不数日,龙马果然至。黄帝乃乘龙而上天帝之宫。

    天帝见黄帝至,乃大喜。问其来意,黄帝具言其事。天帝曰:“汝既求龙马之助,欲请天兵以救天下,此诚义举也。朕当授汝天兵,以诛无道。”

    于是天帝乃召天兵千万,授黄帝以指挥之权。黄帝领天兵而下凡,遂诛无道之君,平定天下。万民欢呼,天下太平。黄帝乃传位于贤能之君,夏朝遂复昌盛。

    黄帝既已平定天下,乃复上天帝之宫。天帝嘉其功,封为“轩辕黄帝”。黄帝谢恩而退,复归有熊之地。自此以后,天下太平,万民安居乐业。夏朝传承千年,乃为中华之始也。

    夫黄帝之德,盖世无双。其智勇双全,其胸怀天下。能屈能伸,能柔能刚。故能平天下而定万民。其功盖世,其名垂青史。后人皆以黄帝为楷模而敬仰之。

    黄帝既已得道成仙于天帝之宫矣。然其精神永存于世间之中。每当天下有难之际,必有英雄豪杰挺身而出以救天下于水深火热之中。此皆受黄帝之精神所激励也。

    夫龙者天之使者也;天帝者天下之主宰也;黄帝者人间之英豪也。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创造了中华之辉煌历史。后人当以黄帝为榜样勤奋修行追求真理以造福天下万民也。

    夫天道无常人事难料然黄帝之精神永存于世间之中则天下之太平亦将永存于世间之中矣。吾人当以此为鉴努力修行以求达到至高无上之境界也。

    圣人之道也

    昔者,天地混沌,万物初生。有圣人出,名之曰老子。老子者,道家之祖也,道德之宗也。其生也,莫知其年岁;其死也,亦莫知其所终。然其道、其德、其言、其行,皆足为后世之楷模。今余欲论老子之道,以飨读者。

    老子之道,乃天地之自然,万物之本源。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盖谓道无形无象,不可言说;名有定限,不足以尽道之妙。然老子不得已而言之,以示后人。其道玄妙深奥,非世俗之所能知也。

    老子之德,乃无私无欲,无为而治。老子言:“无为而无不为。”盖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盖谓圣人抱朴守拙,不尚华丽;少私寡欲,不贪恋世俗。如此则心无挂碍,道自通行。

    老子之言,乃简练明快,寓意深远。其言虽少,而义理无穷。老子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盖谓圣人做事,先易后难;先细后粗。如此则事半功倍,事半而功倍矣。又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盖谓真实之言不华美,华美之言不真实。然真实之言虽不华美,而有金石之质;华美之言虽动听,而无实用之处。故圣人重实事而轻虚言。

    老子之行,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老子言:“治大国若烹小鲜。”盖谓治理大国如烹小鲜一般小心翼翼不可稍有疏忽。又言:“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盖谓民众不畏强权则必遭大祸。故圣人以无欲无争之道治天下使百姓各安其业而无争心。

    老子之道、之德、之言、之行皆足为后世之楷模。然世人多好名利而忘道义多尚繁华而弃朴素。故天下多乱人心多苦。若夫有人能法老子之道守其德行其言行其行则天下可治人心可安万民可安乐矣。

    夫老子之道乃天地之自然万物之本源。人若能法之则可与天地合一与万物为友。然世人多违逆天道而行故遭天谴而受苦。若夫有人能知天意顺天道则可得天佑而享福寿矣。

    老子之道又在于修身养性。老子曰:“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盖谓圣人有三件宝物持而保之分别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则能爱万物而无偏私;俭则能节省用而无浪费;不敢为天下先则能谦让而无争心。此三者足以修身养性而保身安命矣。

    老子之道又在于治国平天下。老子言:“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治与邻国交聘使者往来。”盖谓治理小国要减少人口使政令简易;与邻国交聘使者往来则可以保持友好关系而避免战争。又言:“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盖谓使民众重视死亡而不轻易迁徙;虽有舟车无所使用;虽有兵器无所陈列。如此则民众安乐而国家安定矣。

    老子之道又在于处世待人。老子言:“善者不辩。辨者不善。”盖谓善良之人不善于辩论辩论之人不善。又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盖谓智者不轻易说话说话之人未必真知。又言:“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盖谓圣人无为而治行不言之教。如此则处世淡然而人自敬之待人诚恳而人自亲之矣。

    夫老子之道广大无垠深邃无涯。欲究其妙则非浅学所能及也。然若夫人能真心向学法老子之道守其德行其言行其行则可渐进于道而渐入佳境矣。愿世人皆能知老子之道行老子之道则天下可治人心可安万民可安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