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阳居士诗集
繁体版

文言篇(二)

    蓬莱仙境幽梦记

    昔者,予梦游于蓬莱仙岛,其地之幽奇,景之幻丽,实非尘世可比。岛上瑶草琼花,四时不凋;碧水清流,终年不竭。群仙聚居,或弹琴对弈,或饮宴歌舞,其乐融融,宛若天地间一隅净土。

    初至岛上,见一巨石,上书“蓬莱”二字,笔势遒劲,如龙飞凤舞。石旁立一老翁,白发苍苍,面如冠玉,手执麈尾,目光如炬。予前拜问:“此乃何地?”老翁笑曰:“此乃人间仙境,蓬莱也。”言罢,拂袖而去,冉冉升空,化为一道清风。

    遂步入岛中,见一池水清澈见底,池中鱼跃龙游,皆非凡品。池畔有亭,名“观鱼亭”,亭中有碑,刻云:“鱼游于此,忘其为鱼;人观于此,忘其为人。”予默念良久,心领神会。

    行不数里,至一山腰,闻潺潺流水之声,寻声而往,见一瀑布自山巅倾泻而下,如白练悬空,声震山谷。瀑布之下,有一石桥横跨两崖之间,桥头立一石碣,上书“仙人桥”。予踏桥而过,心旷神怡,仿佛脱胎换骨。

    穿林度岭,忽闻悠扬琴音,顺声而去,至一茅庐之前。庐中坐一道士,手持古琴,正自抚弄。予问:“先生何人?”道士答曰:“吾乃蓬莱中一隐者耳。”问其琴法,道士笑曰:“此乃天籁之音,非世俗所能及也。”予恳求一曲,道士颔首,即兴弹奏,音韵悠扬,宛如天外来音,令人心醉神迷。

    曲终人散,予复前行,至一峰顶,遥望四方,但见云雾缭绕,群山环抱,恍若置身于画中。峰下有一片桃花林,花瓣随风飘落,如红雨缤纷。林中有小径通往深处,予沿径而行,渐入佳境。

    行至桃林深处,见一座宫殿,金碧辉煌,门前有两只石狮守护。宫殿之上,悬挂一匾额,书“灵霄宝殿”。予知此乃仙宫所在,正欲入内探视,忽被一阵香气吸引,转头望去,见一仙女翩翩而来。仙女身着霓裳羽衣,手捧玉盘,盘中盛满琼浆玉液。予上前施礼,仙女微笑道:“贵客远来,可愿品尝一杯?”予接过玉杯,一饮而尽,顿觉身心俱轻,如沐春风。

    仙女邀予游览仙宫,宫内珍宝无数,琳琅满目。予见一玉笛,颇为喜爱,仙女见状,取笛赠予,并教以吹奏之法。予学之甚快,不久便能吹出悠扬之音。仙女赞曰:“公子天赋异禀,真乃人间少有。”

    时光荏苒,予不觉在蓬莱已久。一日,仙女告予曰:“公子宜归矣,否则恐误人间大事。”予闻言,心中不舍,然知天命难违,遂拜别仙女,离宫而去。

    重返巨石之处,老翁已候于此。予问:“此去人间,当如何?”老翁曰:“随缘而行,自有归路。”言毕,指一方向,予依言而去,不觉已至海边。

    海风拂面,波涛汹涌,予独立海边,回望蓬莱,但见仙岛渐渐隐入云雾之中,终于不见。予心中感慨万千,知此生难忘蓬莱之旅。乃挥袖作别,踏上归途。

    自此之后,予常梦回蓬莱,每每醒来,耳边犹闻琴音缥缈,鼻尖尚留桃花香。虽然身处尘世,心却常驻仙境。蓬莱之行,如梦如幻,然而梦中所得,却是一生宝贵之财富。

    余既醒,犹感仙气环绕,遂记之以文,以示后人。蓬莱仙境,虽不可得而常见,然心存向往,即是人间一大福分。吾等虽不能身临其境,然读此记,亦可心驰神往,领略一二。

    蓬莱之游,如梦一场,虽然短暂,却留下永恒之记忆。人生若能有此一梦,岂不快哉!

    梦观一狐而九尾曰九尾狐是也

    九尾之狐,神獸也。自天地初開,便有此物。其形似狐,而九尾猶如流雲,變化無常。古籍載曰:“九尾之狐,能魅人心神,使人失智。”然而,此乃世人之誤解耳。

    昔有一人,名曰子安。性好學,博覽群書,而不知其所以學。一日,遇九尾之狐於山林之中。狐曰:“子安,汝好學乎?”子安答曰:“然。”狐又曰:“學而無所用,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子安聞言,心有所感,問曰:“狐君何以教我?”

    九尾之狐曰:“學,非為知識,而是為智慧。知識如石,智慧如水。石重而水輕,石剛而水柔,石靜而水動。汝欲學,當學其水矣。”子安聞言,心有所悟。

    自此,子安隨九尾之狐遊歷四方,學天下之大智慧。他見識了許多奇景,也遇到了許多困難,但每次都能從中獲得新的領悟。

    一日,子安問九尾之狐:“狐君,汝何以有此九尾?”九尾之狐微微一笑,曰:“此乃吾之秘密也。”

    子安好奇,固請狐君告之。九尾之狐沉吟片刻,方曰:“昔年,吾曾受天譴,身化九尾。每一條尾巴,都代表著一種懲罰。然而,吾並不怨恨天命,反而感謝它。因為這九尾,使吾有了更多的智慧和能力。”

    子安聞言,心中敬佩不已。他明白,無論是人還是神獸,都有其獨特的命運和挑戰。唯有勇敢面對,才能成長和進步。

    九尾之狐又教子安許多道理,如如何辨別是非、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面對困境等。子安虛心學習,漸漸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子安終於明白了九尾之狐的真正意圖。原來,九尾之狐並不是要控制人心,而是要幫助人們找到真正的自我和智慧。

    子安感慨萬分,對九尾之狐說:“狐君,汝之恩情,子安今生難報。”狐笑不語,轉身隐在林中。

    (本文终)

    白话续

    自此以後,子安將所學到的智慧傳授給後代,使他們受益匪淺。而九尾之狐的故事也流傳千古,成為後世人們的傳說和借鑒。

    終有一天,當人們真正理解九尾之狐的意圖時,他們會發現,這世上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每個生命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只有用心去體會、去感悟,才能真正領悟到生命的真諦。

    应龙赋

    古之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此之谓物化。予方欲以文言绎应龙之事,盖取诸庄生之意,幻化于虚实之际,探微于神龙之谜。夫应龙,神灵之物也,其出没无定,变化莫测,故难状其真姿,惟以意绘形。

    初,天地未分,浑沌如鸡子,阴阳和合,气形始生。应龙潜藏于无形之中,待时而动。其体矫若惊蛇,翩若游龙,云从龙,风从虎,应龙之所至,雷霆万钧,风云变色。观其腾跃于九霄之上,舒卷于四海之间,鳞甲闪烁,映日辉光,乍明乍暗,如电穿云破空,令人瞠乎其后,神往而悚然。

    应龙之出世也,或曰天池涌波,或曰深渊裂岸,其声如洪钟大吕,回旋于山谷间,震荡于乾坤内。众生仰首,只见其首昂霄汉,尾扫云海,莫能究其始终;翼若垂天之云,掩映日月星辰,莫能辨其远近。于是群山响应,百川汇聚,皆因应龙之威仪而生敬仰之情。

    且夫应龙之德,非徒以威猛称著于世。其性善变,能致雨露,滋育万物。春雷一声,蛰虫启户;夏云聚敛,膏雨沛降;秋風萧瑟,白露为霜;冬雪纷飞,寒光闪闪。应龙行乎四时,调和阴阳,使得天地之间,生机勃勃。

    然而,应龙之道,幽深莫测。忽隐忽现,或升九天,或潜黄泉。世人求之不得,望之难见。唯在风雨交加之时,雷霆劈空之际,方可窥见一二。有识之士,或能听其音律之声,揣摩其道;或能观其影迹之行,悟解其理。然此等高人,亦寥寥可数。

    夫应龙之所以难知,乃因其非凡之能。彼能乘风云而上穹苍,又能潜伏水府之中,逍遥于三界之外。其于宇宙间游走自如,不受俗世羁绊,不染红尘是非。故众生但知其名,而难见其形;但闻其声,而难觅其踪。

    又闻夫应龙之智,独步天下。能察微知著,洞悉事理。在天地间布下玄机,令智者钻研不透;在时空中留下谜题,使哲人沉思不解。是以其传说流传千古,愈显玄妙。

    然应龙之道,虽高远神秘,亦非全无端倪可寻。观天象之异变,听风水之旋响,皆可得一线启示。如遇山川之灵气凝聚,或有缘人心灵之感召,应龙或将现身,以示警兆或赐福瑞。

    噫!应龙之于世,如梦境之于人生。似实而虚,似虚而实。吾辈纵有千般探求之心,亦未必能穷其极。然于无尽追寻中,亦可领略天地之奥妙,品味生命之精彩。

    终篇之际,愿以此文献于同好,共赏应龙之神奇。虽然言不尽意,意不达物,然文字之舟,已足以载我遨游于庄生之境,与应龙共舞于无垠之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