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阳居士诗集
繁体版

文言篇(十八)

    儒释道

    道者,万物之始也,天地之本也。夫道无形而可见,无声而可闻,无物而不在,无事而不为。是以圣人守道而为天下贵,体道而为万物尊。

    昔者,伏羲氏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神农氏播百谷,兴农桑以为民命。黄帝氏制兵车,治百姓以安天下。尧、舜、禹、汤、文、武,皆因道德之光,以明大化之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者,虚也,虚则无所不容。夫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惚之中,有象;恍惚之外,无物。是故道非言说,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夫儒家之学,源远流长,自孔孟以来,传承不衰。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云:“仁义而已矣。”儒家之学,以仁为本,以礼为纲,以孝为先,以忠为要。

    仁者,爱人也。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者,不仅爱人,亦爱物。仁者之心,如天地般广大,如江海般深邃。

    礼者,节也。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礼者,不仅是外在的礼节,更是内心的节制。礼者之心,如明镜般清澈,如止水般平静。

    孝者,敬亲也。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孟子云:“百善孝为先。”孝者,不仅是对父母的尊敬,更是对长辈的敬畏。孝者之心,如山岳般坚定,如江河般绵长。

    忠者,信也。孔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忠者,不仅是对外的信守,更是对内的诚实。忠者之心,如金石般坚硬,如日月般光明。

    儒家之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者,修其心性,养其道德。齐家者,和睦家庭,教育子女。治国者,治理国家,安定百姓。平天下者,和谐世界,共享太平。

    儒家之学,强调中庸之道。孔子曰:“过犹不及。”中庸之道,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积极的平衡。中庸之道,是智慧的选择,是道德的判断。

    儒家之学,强调知行合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行合一,不仅是知识的理解,更是实践的体验。知行合一,是智慧的运用,是道德的实践。

    儒家之学,强调天人合一。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人合一,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人与宇宙的和谐。天人合一,是智慧的领悟,是道德的境界。

    儒家之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儒家之学,不仅是学问,更是人生。儒家之学,不仅是理论,更是实践。儒家之学,不仅是过去,更是未来。

    故儒家之学,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深入思考。儒家之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深入实践。儒家之学,值得我们深入理解,深入体验。儒家之学,值得我们深入领悟,深入实践。

    愿我们都能以儒家之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的价值,实现社会的价值,实现人类的价值。愿我们都能以儒家之学,追求真理,追求善良,追求美好。愿我们都能以儒家之学,成就自我,成就他人,成就世界。

    夫释家者,道法自然,以无为为本。其教之要,在乎清净、慈悲、般若。今吾将细论其义,以显释家之真谛。

    首言清净,乃释家修行之基。夫清净者,非独指身外之洁,亦指心内之净。释子离俗尘,剃染纳衣,即是去除尘垢,返璞归真。内心之净,则需戒律自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以,释子日中一食,夜卧草庵,以减人之欲,清心寡欲,乃至于无欲,方可心如明镜台,不染世尘。

    次言慈悲,乃释家行持之道。夫慈悲者,即心之柔和,对众生之怜悯。释子视一切有情如己出,怨亲平等,无分彼此。遇弱小者,施以援手;见苦难者,施以慰藉。乃至于舍己为人,割肉喂鹰,此乃大慈大悲之心也。释子以此为行,广结善缘,普度众生,令世间充满爱与和平。

    终言般若,乃释家智慧之源。夫般若者,即慧之光,能照破无明,达至真理。释子修习禅定,观照自性,以悟道果。般若非世俗之智,乃超越之慧,能见一切法空,了悟生死轮回,证得涅槃寂静。是故,释子以般若为灯,照亮前行之路,直至究竟解脱。

    释家之学,深奥广大,非一日可得而知。然其教义,清净、慈悲、般若,实为修行之要道。吾等当虚心学习,实践于生活之中,方得其真味。夫释家之道,贵在修心养性,克己奉公,乃至于利益众生,和谐社会。愿世人皆能体悟释家之妙理,共赴大道,同证佛果。

    如是,释家思想之阐述,虽未能尽其精微,然已略述其大意。愿后之学者,继续探求,深入理解,以期达到释家之道的更高境界。

    儒释道三教,乃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也。儒家以仁爱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礼仪之教,以孝悌忠信为人之本。释家即佛教,讲究因果报应,主张六道轮回,以慈悲为怀,戒杀放生,修心养性,追求涅槃寂静。道家则崇尚自然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无欲则刚,以清静无为为本,修炼内丹,追求长生久视。

    儒者,孔子、孟子为代表,其学讲究仁义礼智信,以五常之道教化天下,使人心向善,社会和谐。孔孟之道,影响深远,为后世所宗。

    释者,释迦牟尼佛所传,其教以四谛八正道为根本,讲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以般若波罗蜜多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道者,老子、庄子所倡,其道以道德经为经典,讲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追求天人合一之道。

    三教虽各有侧重,然皆以修身养性为本,教化人心,促进社会和谐,共成中华文明之大成。儒释道三教,各执一端,又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中华文化之丰富多彩,为世人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