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阳居士诗集
繁体版

文言篇(十七)

    祖师赋

    夫重阳者,道号纯阳子,道家之宗师,仙风道骨,玄门正宗。自昔修炼于终南山下,得道飞升,其德配天,其名昭昭,如日月之照临,星辰之璀璨。

    初,重阳公以儒入道,博览群书,深究玄理,不惑之年,遇真人传法,悟道修真,遂弃儒冠,着羽衣,隐于山林之间,潜心修炼。其心若镜,其志如磐,不移不易,精勤不怠。

    于是乎,重阳公以道德为本,以慈悲为怀,广结善缘,度化众生。其所创全真教,以“全真”为名,取“全其天真”之意,贵在保全人之本真,返璞归真,合于大道。

    且说重阳公之行迹,遍及河岳,东至于海,西至流沙,南穷岭表,北尽寒地。所至之处,施医散药,解厄扶危,人皆称颂,以为活脱脱一仙人。

    重阳公之道行高洁,德行光显,以无为自守,以清静自持。其言曰:“修道之人,当以清净为本,无欲无求。”故能心如止水,身若浮云,与世无争,与道合一。

    又重阳公之教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拘一格,接引群生。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有志于道者,皆纳之于门墙之下,授之以真传,启之以玄旨。

    其著作《重阳立教十五论》,阐述道教之理,启迪后学。其中言:“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谓人心本净,但为尘劳所染,须常加擦拭,方能恢复本初之光明。

    且说重阳公之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曾于一日,登坛讲道,天花乱坠,地涌金莲,瑞气千条,祥云万里。众生见此奇迹,无不顶礼膜拜,信受奉行。

    又曾于冬日,令枯梅怒放,春回大地;于夏日,使炎暑顿消,凉风徐来。此等神异,非同小可,足以证明重阳公之道行,已臻至妙不可言之境。

    重阳公之德行,亦如其道行,光明磊落,大慈大悲。生平最喜济人利物,无论贫苦孤寡,疾病困厄,皆悉心救助,从不推辞。故天下人,无论贤愚贵贱,皆愿称其为“活菩萨”。

    然重阳公虽已飞升,其道不朽,其教不绝。后世弟子,承其遗教,传其真法,至今犹有全真之风范,流传于世。

    今吾以笔,赞颂王重阳之歌赋,虽不能尽述其高妙,但愿后来者得以窥见一二,亦足以知重阳公之伟大矣。

    是以,王重阳之道,如山之巍峨,如海之深邃。其人虽逝,其道永存。后人得其教诲,如饮甘露,如沐春风,心生欢喜,道生光明。

    终南山下,古松挺立,岁月悠悠。王重阳之名,如那古松,历经风霜,依旧挺拔。其道如松之长青,其德如松之坚韧,永垂不朽,流传千古。

    故吾辈当以王重阳为楷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弘扬道德,利益人群,使全真之教,光照四海,惠及万代。

    如是,王重阳之道,永存于天地之间,其名永镌于史册之上。后人读其事迹,思其德行,仰其道行,无不心生敬仰,无不志存效法。

    故吾今撰此歌赋,以赞王重阳之伟业,以示后人。愿众生得闻重阳之道,得见重阳之德,得悟重阳之行,同登大道,共证真常。

    昔者,有道士张道陵,号曰张天师,道家宗派之开山祖师也。其人风骨峭立,神采飞扬,学识渊博,德行高洁。自幼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喜研究道家之术,探求天地自然之道。

    初,道陵游于名山大川之间,寻访仙人,问道求真。遍历五岳,跋涉山川,不辞辛劳,不畏艰险。于太和山中,遇见一位老翁,须发皆白,容颜童颜,自言姓李,字伯阳,号纯阳子。道陵见其仙风道骨,心生敬仰,遂拜为师,从学道术。

    纯阳子见道陵志向高远,品行端正,便传授以道家秘法,讲解道德真经,指点迷津。道陵虚心受教,勤学苦练,日夜兼修,不辍其志。数年之后,道陵道行日增,已能驾风御剑,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威震四方。

    道陵深感天下苍生疾苦,欲以道家之术,济世救人。于是,创立道教,广收门徒,传授道法,教化众生。道陵之道,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提倡养生延年,克己奉公,以达天人合一之境界。

    道陵之道,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后世之人,称其为“张天师”,尊为道教始祖。道陵虽已仙逝,然其道法永存,世代相传,福泽千秋。

    夫张道陵者,道家之圣也。其道行高深,德行卓著,为人正直,为师慈爱。其学问渊博,其智慧无穷,其胸怀壮志,其气节高尚。其为人谦逊,其待人宽厚,其处世圆融,其行世仁爱。

    道陵之道,如日月之光,照耀大地;如江河之水,滋养万物。其道法,如春风拂面,温暖人心;如秋雨润物,滋润生命。其教诲,如明灯指引,照亮前程;如甘泉滋润,涤荡心灵。

    道陵之道,非言语所能尽述,非笔墨所能描绘。其道法之妙,其德行之美,其智慧之光,其胸怀之广,皆令人敬仰不已。

    故作此赋,以颂张道陵之功德,以示后人。愿道陵之道,流传千古,永垂不朽;愿道陵之德,光耀万世,照耀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