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摆渡:开局碧眼方瞳
繁体版

第三十九章 谪仙归天

    羽化登仙?

    虚无缥缈之辞也。

    这也太过于荒谬了。

    哪怕潘醉蓝作为一名固守传统的明朝人,尊天命、信鬼神,深信天人交感,对仙神的存在并不质疑。

    但是在汉家儒教的思想熏陶之下,重古薄今的老毛病却无法避免。

    正是:

    古之圣王,今人无可比;古之仙神,今人何以成?

    玄静轩一见对方面容,顿时心知肚明潘醉蓝心中疑窦,遂援引经典,娓娓展开论述。

    如此虽然仍旧难以打破这弥漫开来的荒诞感,但却起码能让对方有所斟酌,甚至陷入沉思。

    他缓缓讲述。

    乃是说在大明本土的沿海地区,民间普遍信仰着一位广为流传的仙人,后被道教所崇奉,称为黄大仙。

    由于随着大航海时代的移民潮涌动,许多原籍沿海的人群也将这一信仰带到了贺州,有所传播。

    而这位黄大仙,原为魏晋时期生人,本名唤作黄初平,天生异象,目有两瞳,能洞察世态万象,夜间窥视鬼神,曾手刃魈魅,破五狱而出,由此步入仙途,飞升而去。

    “你说什么,两瞳?”潘醉蓝微皱眉头,出声疑惑发问。

    玄静轩察其神色,紧随追问:

    “就是世人常说的重瞳,潘千户可是知道在这居阴山或白莲教中,有人拥有此种罕见的天生异相?”

    重瞳可说是一点让人不陌生。

    华夏历史上,造字的仓颉、禅让的虞舜、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耳、旷古绝今的项羽等人,都拥有此等异相。

    潘醉蓝摇了摇头,回应道:

    “双瞳未曾听说,但适才那一黑一白两头猪猡,倒提过一人,其眼神青碧如玉,隐隐透出方愣似的光芒,该是居阴山的贼寇。但本千户却没什么印象,想来该是个无名之辈。”

    眼睛青碧色,方愣似的光芒……

    碧眼方瞳子!

    唐代李白诗中有述:“山际遇羽客,方瞳好容颜”。

    据仙家典籍记载,八百岁之人瞳孔始方,乃是长寿至极所致的身体变化。

    而在此上若再添碧眼之色,道家更有言:“碧眼方瞳即为神仙”。

    但这其中似有不合逻辑之处。

    既言双瞳者,杀人魈破五狱,斩妖除魔,突破生死之限,是以求得道成仙;

    而碧眼方瞳本就是仙家象征,又何须借要再借这种方式以求得道?

    “此人年岁几何?”玄静轩显然失了分寸,急切询问。

    他脑中不禁浮现出一种荒诞想法:

    异族白种人中亦有不少生来碧眼,然因其与汉人迥异,血胤有别,并不能代表已通中脉,修炼有成。

    此人说不定乃是一位潜修的隐世高人,因混血而成碧眼,寿命已达八百载而瞳孔方正?

    潘醉蓝见这人如此认真,思索至此,只得再次应道:

    “听闻那两猪猡描述,此人正值青年,约摸二十四、五岁,且善使柴刀行凶,极为凶悍。”

    青年人。

    居然是青年人!

    《老子中经》中云:百岁之人黄头发,二百岁之人两颧起,三百岁之人万物耳,四百岁之人面纵理……直至千岁方可自然飞升。

    即便传闻中修行高深者可永葆青春,依旧童颜,但其余的特征也会俱全,断不至于全然如同青年人,令人认错。

    所以、所以……

    莫非这是谪落凡尘的仙人,意图借此重返天庭?

    莫非这是谪落凡尘的仙人,意图借此重返天庭?

    玄静轩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猜测,并立即连忙告知了潘醉蓝。

    愈说愈显得离奇,愈说愈显得玄乎。

    潘醉蓝等着玄静轩言毕,便言道:

    “轩老,此事干系重大,还需从长计议,您暂且退下吧,容我细细思量。”

    玄静轩见潘醉蓝对此类无利可图之事并无太多兴趣,便也只能依言告退,自个儿干着急,内心焦虑不已。

    毕竟。

    他不过是秩从九品的小官,而潘醉蓝却是身为正五品大员,能够耐心听自己陈述完毕,已算尊敬长辈之举。

    倘若那两名女子未遭潘醉蓝剥杀处置,不然或许还可从中探得更多消息和线索……

    潘醉蓝见玄静轩终于不再纠缠,便将目光转而投向了最后待命,仍在等待汇报的锦衣卫校尉。

    那校尉趋步向前,禀报道:

    “千户大人,从现场留下的压印与痕迹显示,那秘道尽头连接的当是一处仓库,但如今已被洗劫一空,无甚价值之物遗留。”

    此乃意料之中。

    一群匪徒在此盘桓数日,若还留下财物,那才叫咄咄怪事。

    确认再无重要事项上报。

    潘醉蓝便挥袖示意众人解散,他准备亲拍一封军用电报,来传递此行战果。

    不多时。

    小旗官便迅疾引领手下,将随军无线电报机移至堂庵之内,只见他看向正在心中打腹稿的潘醉蓝,似有话要说却又犹豫不决。

    潘醉蓝察觉其态,温声询问道:

    “可还有他事?若有急务,不妨直言,若无要事,即可退下。”

    小旗官心下一横,坦然进言:

    “千户大人,我适才在室外听叶校尉提及,那两位女子有透露居阴山盗匪内部昨夜已然火并争斗。

    此刻料想仍没有远遁,我们何故不即刻追袭,借此良机将他们一网打尽?”

    潘醉蓝听罢,徐徐抬目,目光炯炯直射小旗官双瞳,沉声道:

    “你父亲是我昔日袍泽,可知他是如何死的?正是因轻率分兵,孤身涉险所致。你和你父亲很像,颇具其勇,却须铭记‘穷寇莫追’的古训。”

    小旗官沉默不言。

    “我辈出征平匪,不就是为了建功立业吗?”他续言道:

    “眼前不就是满地的功劳,饭要一口一口吃,下围棋要步步为营,不可贪图一时小利而乱大局,犹如拾芝麻而失西瓜,反让他人坐收渔翁之利。”

    小旗官闻此言,脸色凝重,紧握双拳,终遵命退出。

    潘醉蓝则聚精会神,开始拟打那份电报:

    敬启者,

    兵部侍郎、贺西总督宪、都察院右都御史大人钧鉴。

    惠书敬悉,恭请崇安。

    黑水县近年之特大巨案震动四方,末将奉旨领兵荡寇,适逢风雪交加之困厄,仍铭记大人昔日训导,奋不顾身,深入雪山峻岭。

    是时居阴山匪帮纠合白莲教残党,势如猖獗。

    末将秉持忠义、为报国恩,死战不屈,终亲斩两匪魁首,并与将士共歼敌千余级,余众皆降。

    仅少数顽寇尚在逃亡之列。

    ……

    ……

    草率书此,祈恕不恭。

    ——潘醉蓝叩禀。

    在滴滴嗒嗒的声音中。

    潘醉蓝撰写完毕。

    但心中却总萦绕着一丝未尽之意,于是便又将‘柴刀狂魔’与‘谪仙归位’之事添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