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上5000米,她为神药狂
繁体版

第十三章

    从杨苗那里讨教到对付李友良老师的办法后,慕仲兰一回到家就开始付诸实施。

    她先找到一张16开的白纸,用其中一半剪了个身形像李友良的矮胖小人,用另外半张纸剪了四个身形像李友良的矮胖小人,在每个小人身上都写上了“李友良”的名字,用口吹一下那个大一些的纸小人,接连念了三遍“滚出临洮二中”后,把大的那个纸小人放到自己睡觉的炕上,又把家里的红床单盖在了上面。然后,找了一身红色的衣裤穿上,用口吹一下那四个小一些的纸小人,连接念了三遍“滚出临洮二中”后,往红色衣裤的四个口袋里各塞进去了一个纸小人。

    国庆两天假期,慕仲兰都穿着那身红色的衣裤,当天晚上睡觉时,放在炕上的大纸人和红床单都没有拿掉,第二天傍晚要返回学校时,慕仲兰从炕上取出那个大纸人,悄悄地在厨房里烧火做饭时烧掉了。

    国庆节的第二天晚上,在教室里上晚自习和第三天上课时,慕仲兰都穿着那身红色的衣裤,衣裤的四个口袋里都还保留着国庆当天放进去的那个小纸人。

    十月三号是星期六,学校各年级都恢复了正常上课,理科补习二班下午第一节是政治课。上课铃声响过后,走进教室的是一个年约四十、身高165厘米左右、身材匀称丰满、皮肤白皙、发梢烫成卷状的女老师。

    “同学们好!我叫罗玉兰,以前给你们上课的李友良老师因为家里出了点事,今后由我来给你们上政治课……”

    听到这里,慕仲兰心里一惊,“不会吧?这么快?”她暗暗地想。

    再看班上其他五名女同学,都好像长长地出了一大口气的样子,在那五个女生中长得最漂亮的是坐在第一行第四列、本年高考分数上线但没走、成绩暂列全班第一的那个,慕仲兰此时已经知道了,她的名字叫金雨薇。

    听了罗玉兰老师的自我介绍后,不知道为什么,金雨薇竟转过头来,冲慕仲兰笑了笑,慕仲兰虽然也给她回了一个微笑,但心里生起了疑问。

    “她知道是我做手脚了吗?她知道我被李友良老师骚扰的事情了?还是班上其他几个女同学也都被李友良老师骚扰了?或者李友良老师不再来上课就是她做了什么的结果?”

    慕仲兰一时想不明白,便赶紧不去想,转而开始聚精会神地听罗玉兰老师讲课了。

    国庆两天假期后,只上一天课就又到星期天了,所以这个礼拜天慕仲兰和其他住校的同学就都没有回家,而是自觉地留在学校学习了,走读的同学们也都很自觉地来到了教室学习。

    星期天下午,大家在教室内自习到三点四十分,也就是平常第二节课结束的时候,班主任杨菊英老师走进教室,说为了调剂一下大家的学习气氛,给大家创造一个相互了解和认识的机会,增进同学之间的团结、友谊和互助精神,她想带大家去爬岳麓山,问大家愿不愿意。

    听了杨菊英老师的话后,全班同学积极响应,教室里一时人声鼎沸。

    经过短暂的准备后,三点五十分,也就是平常第三节课开始的时候,同学们出发了。

    走出校门后,往北行50米,再拐向东沿校园北墙走到底,即可到达岳麓山脚下。

    校园北墙往东行走的时候,同学们开始三五成群地分散开来,六个女生都围绕在了杨菊英老师的周围。

    杨菊英老师年约四十,身高172厘米左右,鹅蛋脸,丹凤眼,白皙的皮肤略微泛着一点点黄色,鼻子上隐隐约约地散布着几个小小的黄褐斑,虽然整体身形偏瘦,但该凸的地方凸,该翘的地方翘,及腰长的茂密黑发用一个牛角发卡扎在身后,说话时面带笑容,给人一种温柔可亲的感觉。

    看了其他几个女同学一眼后,金雨薇问杨菊英:“杨老师,昨天下午罗玉兰老师说李友良老师以后不再教我们政治课了,到底是啊呣回事?怎么好端端地给我们教着教着,就不教了。”

    杨菊英老师盯着金雨薇看了一会儿,又朝其他几个女同学瞄了一眼,才谨慎地说,“听说他室屋里出了点事情,他爱人昨天一大早跑到县教育局,要求把他调回三中,县教育局当场同意,他昨晚已经跟他爱人一起回太石了。”临洮三中在太石镇,看来李友良老师是调去临洮三中任教了。

    “走了好,免得老想着怎么欺侮我们。”一个身高155厘米左右的矮胖女生说,有些愤愤不平地。

    “怎么你们都被李老师骚扰了吗?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都听到过一些风言风语,但没有真凭实据,所以一直没有处理。放心吧,以后不会再有了。”杨菊英老师低声安慰大家。

    “嗯。”没想到有四五个女生竟都点头了。看来被李友良骚扰的女同学不在少数。

    没过多长时间,大家来到了洮惠渠边。

    上了坡后,往左一拐,直行五六米就是一座宽约两米五的水泥桥。

    过桥后,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向上延伸到半山腰。

    沿路盘旋而上,来到一个小亭。

    站在亭里,放眼向下望去,山脚下背阴处,还有零零星星的积雪尚未融化;向西望去,清澈发蓝的洮河闪着粼粼有波光向北流去,临洮县城就像一个文静秀气的孩子,依偎在洮河母亲的臂弯里。向上望去,超然书院屹然雄踞于超然台上,文峰塔仿佛一支如椽巨笔,直插云天。

    超然书院又名椒山书院,是明代嘉靖年间曾任南京兵部右侍郎的杨继盛被贬为狄道(今临洮)典史后,为发展当地文化教育事业而兴建的。杨继盛(1516年—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容城(今河北容城)人,明朝中期著名谏臣。嘉靖年间进士,曾任兵部员外郎,因力劾大将仇鸾对蒙古首领俺答汗畏怯妥协,被贬为狄道典史。

    当时的狄道地区汉、藏、回等民族杂居,文化落后罕知诗书,杨继盛在狄道期间创书院、置学田,开煤山、肃褐市,疏园圃、核户籍,开拓了狄道吏治和教育事业的新局面,还让妻子张贞传授纺织技术,深受狄道各族人民的拥戴,称他为“杨父”。等到他离开时,“送于百里之外者千余人”。后复起用为刑部员外郎、兵部武选司,因上书弹劾严嵩十大罪遇害。他在书院讲学时所撰写的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如今镌刻在文峰塔身之上,观而思之,让人动容。

    出了亭子,大家向超然书院行去,一边拾级而上,一边听杨菊英老师给大家讲杨继盛的故事。按照清朝顺治皇帝夸赞他的话来讲,“明有二百七十年,无如杨继盛者”。当听到杨继盛在临洮这个蕞尔小县任微末之吏,却没有忘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后因弹劾严嵩“杖死醒后,臀肉尽脱,股筋断绝,脓血续涌,不亡如缕。”真是“从古被逮之苦未有如此之烈者。”由于两腿溃烂,杨继盛把碗打碎,自己把烂肉和筋刮去,吓得狱卒伸出舌头感叹比关公还狠。临死前,又口占一绝:“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时,同学们都被杨继盛悲天悯人、视死如归和明明知道后果,可还是义无反顾的情怀和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杨菊英老师趁势劝勉同学们学习杨继盛刻苦自励、报效国家的优秀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