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上5000米,她为神药狂
繁体版

第十四章

    走进超然书院大门,同学们发现主要建筑共有五间,庭院开阔,房间明亮,真是一个讲学的好地方。

    距离超然书院不远处,有一座巍峨挺拔的砖石建筑,上面镌刻着“凤台”二字,相传这里是老子飞升的地方。

    看完这里的风景后,大家一边继续沿山而上,一边听杨菊英老师讲老子的故事。

    老子,名李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一生的最大成就是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人写下了《道德经》(又名《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因对周王室已经彻底失望,便离周西行。时任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关令的尹喜(故称“关尹”)巡游时,见有一团紫气自东而来,心里十分高兴,便毕恭毕敬地邀请路过的老子入座,上茶后,请他讲课写书。尹喜十分崇拜老子,便毅然辞了关令之职,跟随老子过散关(今陕西BJ市西南),入甘肃,经天水、陇西,直到临洮。据传,老子跟尹喜在临洮只做了短暂停留后,紧接着向兰州、酒泉等地而去,到过茫茫戈壁和漫漫沙漠,也没有实现他寻找“圣人”的愿望。最后,在尹喜的一再请求下,老子又来到临洮,驻足于临洮岳麓山上,养生修道,最后在超然台“飞升(去世)”。“文峰塔”又名“笔锋塔”,相传是老子写经插笔的地方。

    讲完老子和临洮的故事后,杨菊英老师又告诉同学们,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谋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杨菊英老师要求同学们来年考上大学后,不管所学的是什么专业,都务必多多研读《道德经》,将来一定终生受益。

    不知不觉间,大家来到岳麓山顶了。

    只见一处巍然的墩台矗立在眼前,这就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姜维墩了。

    姜维墩是用黄土夯筑的,南北长22米,东西宽14米,高约10米,夯层厚0.14米,顶部南北长13米,东西宽6米,墩台下方暴露粗绳纹瓦片,夯层中夹杂有草绳痕迹。

    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后主刘禅延熙十年(247年),姜维“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延熙十七年(254年)“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后在延熙十八年(255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

    因姜维伐魏而多次攻打狄道,故民间将临洮岳麓山巅的烽燧称为“姜维墩”,实则系秦汉时所筑,后代沿用,为陇西郡治最高之“瞭望哨”。

    同学们站在姜维墩上,不约而同地想象着当年那战鼓如雷、战马嘶鸣的悲壮场面,想象着短兵相接的滚滚烽烟,想象着无数英雄那鲜活的面影。彼此讨论着那羽扇轻摇的诸葛亮,伯乐识英雄,发现了姜维是可建旷世之功的继任者,委以重任……

    在姜维墩略作停留后,杨菊英老师叫大家赶快下山,说山上风大,小心着凉。

    于是,同学们一边从南侧小路缓步而下,一边听杨菊英老师分享她对姜维的认识和理解。

    姜维,字伯约,三国时蜀汉后期主将,推崇郑玄经学,文武全才。初仕魏,任天水参军。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归蜀。深受谙葛亮器重,称赞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凉州上士也”,征为丞相府仓曹椽,封当亭侯。

    诸葛亮病逝后,姜维协助大将军蒋琬、费祎共理朝政。延熙十九年,进位大将军,独力支撑岌岌可危的蜀国。为实现诸葛亮兴复汉室的愿望,七出陇右,连年转战于陇蜀之间,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

    景耀六年,魏大举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击钟会,使之寸步难行,而后主刘禅率先投降邓艾,蜀国亡。姜维迫于形势,伪降钟会。次年,怂恿钟会叛乱,试图借机恢复蜀汉,因泄密被杀,魏军剖开腹部后,见其胆大如鸡卵。

    姜维虽身居要职,但为官清廉,家无余财。《姜维本传》陈寿引邵正的评论符合实际:“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家无余财,侧室无妄腰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这不能不让我们对姜维生出无限的崇敬之情。

    姜维主兵之后,继续执行诸葛亮以攻为守的策略,九次北伐,希望利用他熟悉陇右地理风俗的优势遮断陇右,期望使蜀长治久安。这一理想至死不渝,而事业竟未成功,只能说时也、势也。

    姜维是一个悲剧性人物,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虽一生艰苦努力,但始终没有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而他对事业献身的英勇精神是永不磨灭的。

    大家一路畅聊下山,返回校园,坐到教室时,已经五点钟了。

    “刚才经过一起爬山,原来不认识的,现在认识了,原来不熟悉的,现在熟悉了,我们利用晚饭前的一点时间,简单地开个班会,大家都说说学习上有什么问题和困难,用什么办法可以解决。”杨菊英老师倒挺会趁热打铁的。

    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总结下来,共性的问题和意见主要有两点:一是学校规定晚上十点半教室熄灯的时间太早了,大家希望能延迟到十二点;二是学校提供的复习和参考资料太少,大家希望学校能从全国各地多找些讲义、习题集和模拟试卷等。

    至于其他问题,如食堂饭菜质量、开水供应时间、老师讲课水平、学生住宿条件等,虽然也有较多人提,但毕竟不是绝大部分人的共同感受,而且有些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所以,听大家讲得差不多了之后,杨菊英老师说:

    “好了,同学们,经过集思广益,现在问题已经基本清楚了,共性的问题有教室熄灯太早和学习资料缺乏两个,个性的问题有食堂饭菜质量、开水供应时间等六个,我会尽快全面、如实地将以上问题向学校反映并争取解决的。不过,我也希望同学们体谅学校难处,不要对所有问题的解决抱有太大、尤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毕竟学校条件有限,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另外,我认为有些问题的解决或者说改善,不一定要全部依靠或者坐等学校解决,同学们只要群策群力,应该是可以得到较大程度解决的,譬如学习资料缺乏的事情,我就觉得通过大家共享各人手中资料的方式得到缓解,因为我发现有些同学的手中就有一些很好的复习资料是大家都用得着的。”

    说到这里之后,杨菊英老师向教室里望了一眼,有些满怀期待地问:

    “有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复习资料拿给全班同学共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