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逼我人前显圣
繁体版

第九章 三步成诗震学宫

    众人闻声看去。

    只见水榭长廊有两人疾步走来。

    “姜三郎,是他,他怎么会来。”杨温华有些诧异。

    有着远大理想的杨师兄,立志走遍大渊的名川大河,以山河绘诗,作诗会友。

    恰巧这几日不在京都,并不知晓昨日辽国使团被打脸之事。

    众学子有不少认出姜北望,纷纷投来目光,“姜三郎,你不是改投道门了,不去发明创造,跑来着做什么,真是可笑,难道你也会作诗?”

    校友马有亮站在众人身后,捧腹大笑,当初“姜三郎”的绰号就是他给取的。

    此话一出,惹得众人哄堂大笑。

    虽然昨日姜北望打了辽国使团的脸,但他们认为只是姜北望运气好,碰巧会一些墨家的奇淫巧技罢了,而墨家怎能和他们如今的儒家相提并论。

    儒家起源于至圣先师,稷下学宫作为始皇和圣人开创的学院,自许儒家正统。自然会看不起其他学派,事实也确实如此。

    总而言之,两百年前的“山海一役”,是儒家站到了最后,他们有资格说这样的话。

    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后,他们相继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来取悦皇家,从而稳固儒家在大渊的地位。

    姜北望闻声望去,全是嘲笑的声音。

    刚躲过一劫的他,已然怒不可遏。

    像是无数由文字聚集成的蚂蚁在身体攀附撕咬,那一句句前世的诗句将要破体而出。

    是你们逼我的…呵呵,今日便要让你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儒家门生,知道什么叫诗圣。

    经过今早的突变,他不得已不把自己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他要人前显圣,好让要他命的人,杀人之前会有所顾虑。

    因马有亮个子太矮,姜北望从一众学子中将他找了出来。

    怒指道:“马友亮,你有什么好笑的,不就是你给我取了个绰号叫姜三郎吗?那今日我姜北望便让尔等看看什么叫三步成诗。”

    众人闻言无不吃惊,纷纷质疑。

    要知道那位大辽才女,也才七步成诗,怎么可能有人能三步作诗。

    姜北望平静的看着马友亮,目光灼灼。

    “姜三郎…你想干嘛?”马有亮有些底气不足。

    立马换了个称呼:“姜玉恒,你说三步便能成诗,一定是瞎编乱造,怎么可能有人三步成诗。师兄弟们都知道你不擅诗词,为何今日就能三步成事了?”

    杨温华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位墨家子弟,他在想这位长得与自己差不多英俊的师弟,好像在学宫并不出彩,今日为何要代师作诗呢?难道也和自己是一路人?

    更何况,连自己都自知不如,他一个不擅长诗词的墨家子弟怎么可能。

    他很好奇,准确来说他对姜北望的诗词更好奇,于是道:“这位师弟,不愧是慕白先生的学生,我杨温华佩服,但眼前这位可是辽国百年不遇的奇才,还有二皇子等诸位大人在场,可当真?”

    言下之意,你可别丢慕白先生的脸,而我们学宫也是要颜面地…

    上官宏当叔叔的自然要为侄儿解围,他正要上前,却被一旁的萧河抢先一步。

    “哈哈哈哈,嘛拉个巴子,小兄弟所酿之酒,果真是天下第一好酒,难不成小兄弟今日又要作那天下第一的诗句?”

    魁梧汉子已然知道这‘醉千秋’能在体内维持多久,索性运气将体内剩余酒精逼出体外。

    在一旁眯眯眼的他,半天才冒出这一句话。

    见好友上官胜也投来质疑的目光,姜北望上前一步。

    他不装了,他要摊牌了。

    …唐诗三百首,大渊诗坛我横着走。

    “学生做了一个很长的梦,梦里的世界让我魂牵梦绕,而让我记忆深刻的便是那一句句千古名句。”

    “在下不才,没能学得先生真传,斗胆向二皇子讨杯酒喝,我愿为先生未能前来的失礼道歉。”姜北望毅然决然上前作揖。

    又是做梦?

    萧河心里犯嘀咕,“昨日做了个梦,酿出了醉千秋,今日又是做梦,难道这小子真会梦中作诗?”

    二皇子重新审视了一番姜北望,颇为欣赏:“来人,拿我大辽的青稞酒。”

    俄顷,两坛大辽的青稞酒被人端到了姜北望眼前。

    姜北望拿起一坛揭去酒封,扣住坛口猛灌了一口,“哈哈哈哈…此酒清香纯正,香气独特,入口柔和,同时又具有独特的辣感和苦涩感,饮后更能够在口中留下悠长的回味,果真是好酒!好酒!”

    萧河如同寻觅知音,随之附和大笑,连称呼都变了,已然从晚辈变成同辈,“老弟,乃酒中知音呐!”

    姜北望如饮醇醪。

    一步,二步,三步踏出,昂首水榭旁。

    缓缓向亭外看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亭里亭外,瞬间寂静。

    俄顷,在场众人的鸡皮疙瘩起了一身。

    上官胜僵硬的一点点转过头来,愣愣的看着放荡不羁的姜北望傲然屹立在水榭旁。

    这还是我认识的姜三郎。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那位至今未曾对男子欣赏,女扮男装本名南宫纤柔的南宫纤,反复咀嚼这两句诗的意境,此刻已然心湖涟漪,泛起层层浪花。

    一句“君不见”已经引人入胜,后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更是气势磅礴,犹如神来之笔。

    马有亮呆呆的看着姜北望,沉默不语。

    喜好诗词的杨温华,此刻还陷入这句诗的意境之中,心旌神摇。

    “好诗,好诗,天人也。”他喃喃道。

    “还有呢!下一句还有嘛?”学宫祭酒李翰林他慧眼识珠没有继续跟着朗诵,忍不住开口询问。

    在场的所有人无不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倾听。

    姜北望故作高深眺望远方,将坛中酒水倾斜而下。

    如同一条白涟飞入池中,升起丝丝水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背到了这里,姜北望顿了下。

    空气死一般寂静。

    仿佛见证了一位大儒从少年,中年,至晚年没能尽孝,直到双鬓斑白后深沉和悲叹。

    众人均都目不转睛盯着姜北望,生怕错过一首可以流芳百世的名作。

    这下一句是…是什么来着?

    姜北望一时给忘了,就那么杵在池边发愣,从而别人以为他是在运量,故作沉思。

    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出现幻觉了。

    殊不知,他见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