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创从1982开始
繁体版

第21章 欢迎来搞

    《驭风少年》是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原型来自于非洲地区。

    它的情节并不复杂,原作中没有太多激烈的人性斗争,也没有在表现当地农民的苦难时,对那一系列荒谬的人和事进行揭示和刻画。

    用国内比较通俗的说法来说,就是文学性不足。

    纯粹只是一个平凡的人,通过努力改变了现状的平凡故事。

    经过思考,陈家林决定用它来进行魔改,创作自己的第二篇小说。

    本土化的同时,着重加强故事在文学方面的呈现。

    说点人话就是在进行主要内容的延展和创作的同时,加强对中心思想的提炼。

    批判那些不好的人和事,大力歌颂劳动人民在艰难的环境下,吃苦耐劳、相信科学并利用科学去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尚情怀。

    一连好几天,陈家林都在埋头写着自己的东西,对其他事情不闻不问。

    上课什么的,他根本不听。

    一来他并不想继续上学,二来则是那些老师的水平真心有限,不值得花时间去听。

    经过阿巴阿巴这些年的大停摆,国内的教育质量也急速滑坡,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过来。

    陈家林因为有着上一辈子的教育经历,现在随便翻翻书,都能自己把里面的东西弄懂,比老师讲的还要清楚。

    甚至于他发现有些地方连老师自己都理解得不太清楚,讲得糊里糊涂的,似是而非,更不用说教他了。

    所以,他现在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驭风少年》上,其他什么都不管。

    同时的,也因为他差生的身份,再加上身上戴着孝,班上的老师和同学不太搭理他,反而给了他一个非常“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

    每天万字,简称日万,轻轻松松。

    这天课间,陈家林猫在自己的桌子前一动没动,笔耕不辍,班长田月琴走了过来:“陈家林,我有事问你。”

    “嗯?”

    陈家林第一时间掩上自己的练习簿,用笔压住,然后才抬头看向班长。

    “听说你写小说了?”

    田月琴一上来就问。

    这姑娘有点虎……

    陈家林没回答,反问:“你听谁说的?”

    “你别管,就回答我是不是吧?”

    田月琴盯着他的脸,神情很认真,似乎想要从他脸上辨别真假。

    “我不是,我没有,你别乱说!”

    陈家林一脸严肃的摇头。

    田月琴重重皱眉:“那怎么和你住同一条巷子的李文忠这么和我说了?”

    “噢,原来是李文忠这小子……”

    陈家林咬牙切齿的点头:“哼哼,他死定了。”

    田月琴一怔:“陈家林,你……你不许乱来,这事和李文忠没关系。”

    “咦?”

    陈家林像是发现了什么,笑了起来,笑得意有所指:“班长,难道你和李文忠……嗯?嗯嗯?”

    “你别胡说八道……流氓!”

    这年头的女生不经逗,田月琴一听这话,顿时脸都被逗红了,转身就想走开。

    “哈哈……”

    陈家林发出一个江南四大才子出游时的轻笑,准备收拾收拾,赶紧去趟厕所。

    可田月琴刚走没两步,醒悟过来自己问的事情还没问明白,就不得不又转了回来:“陈家林,你就说你是不是写小说了?听说还在杂志上发表了,对不对?”

    “还没发表,只是过稿了,没什么意外要等下个月新一期出来了,才会在杂志上刊登。”

    陈家林不逗小姑娘了,老老实实把话说明,然后又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小姑娘:“班长,我将来可能会成为大作家,你现在可以先问我要个签名什么的,以后留着能值不少钱呢。”

    “呸,谁要你的签名!”

    田月琴闻言一啐,转身走得远远的。

    不过回到座位后,她又忍不住看了看陈家林,有点分不清陈家林刚才说的话是真是假。

    陈家林也不在意,把自己的练习簿和钢笔往口袋里一插,晃晃悠悠的走向厕所。

    发愣了好一会儿,田月琴终于回过神,看着陈家林走远的身影,嘴里忍不住喃喃道:“难道这是真的?不……不会吧……”

    ……

    又过了几天。

    在陈家林越来越快的笔速下,《驭风少年》不知不觉竟写了三分之一。

    按照原本电影的内容,能写个四五万字就算很顶了。

    毕竟电影内容真的很单薄,那一点剧情冲突,平淡得简直就像玩似的。

    如果不是真实事件改编,这电影完全不值一提。

    可陈家林进行魔改后,特地多加了许多江城本乡本土的风情风貌的镂刻,不敢说这会是一曲乡村牧歌,可肯定多了许多本地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调。

    正因如此,字数肯定会增加,陈家林预计大概会在八万字左右。

    当然,也有可能收不住。

    不过他也已经想好,如果字数太多,要在后期删减。

    力求不让原本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变得臃肿、腻滞。

    最后一节课时,当那下课钟声从楼下“当当当”的敲响,陈家林飞快的背上已经整理好的书包,如同金色闪光一样消失在教室,

    讲台上的老师看到这一幕,眼底流露出一抹寒光,嚅了嚅嘴,最终什么也没说,宣布下课。

    陈家林从学校一口气跑回家,马不停蹄。

    昨天晚上他好说歹说,才让母亲同意今天炖肉,所以心里装着这事都一整天了,现在终于放学,他一刻都不想耽搁了。

    回到十九号院,没进门就闻到了肉香。

    陈家林直接推门而入,大声招呼:“妈,我回来,今天我们早点吃饭。”

    “你急什么?”

    张素珍没好气的骂了一句,擦了擦手,很小心的从柜子里拿出一封信来,递给儿子:“今天收到的信,小王说是杂志社寄过来的。”

    小王就是那位年轻的邮递员,自从那天以后,就和陈家林熟了,平时来来往往送信的时候总会陈家人打声招呼。

    陈家林接过信一看,果然是《小说月报》的来信,寄信人是马景海,他的责编。

    很快拆开信,读了起来。

    信里的字数很多,洋洋洒洒的起码有三四千字。

    不过总结起来,主要内容有二:

    第一,表示遗憾和关心。

    遗憾的是陈家林不能前往津海。

    关心的则是陈家的情况,说明了如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可以尽管开口。

    这就很体贴了,嘘寒问暖,礼下于人。

    第二,询问他第二篇小说的事情。

    陈家林也做过编辑,尽管他那个年代,实体出版行业都不能算是夕阳产业了……已接近深夜,可对于编辑行事的那一套,他多少有点了解。

    作家有作品,肯定要抢;正在创作,则必须跟;只有想法吗?那就一起聊;如果连想法都还没有,也没关系,天南地北随便扯,主打一个陪伴。

    马景海之前的遗憾和关心,都是拉近关系,后面的询问才是这封信的重点——约稿。

    陈家林看完信,笑了笑,挺高兴的。

    对他来说,和编辑的联系就像是勾搭小姑娘,现在人家小姑娘已经向他表明了态度——

    ——欢迎来搞!

    他当然要更加把劲的去搞……

    ……创作。

    他的第二篇稿子,显然已经不会像第一篇时那么艰难。

    至少他的心境可以端得更稳,不用毫无头绪的找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