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薛礼传
繁体版

第四十章:杀何苗朝廷震怒,征豫州大军九路

    赵云拍马前出,迎战何苗。

    何苗根本就不是赵云的对手,交马只一合,就被赵云一枪挑于马下。

    后面的朝廷士卒们,见主将被人一枪挑死,直接转身败退逃亡。

    赵云、张辽挥军掩杀,敌军狼狈四处逃窜,一路斩获极多。

    赵云大获全胜,自是开心不已。

    这件事传回洛阳,朝堂震动,何皇后悲愤至极,当着皇帝刘宏之面,哭得死去活来。

    刘宏只能好言安抚,并承诺给国舅何苗报仇雪恨。

    虽然何苗不是什么大才,可他毕竟是皇亲国戚,这件事影响非常大,朝臣们意见出奇的一致,都同意征讨关羽。

    经过商议决定,征辟曹操为五官中郎将,引洛阳精兵两万,进攻长社县,由北向南推进。

    征调并州刺史丁原,引并州兵马进攻襄城,由西向东推进。

    征调陈留太守张邈,进击颍水各渡口,切断谯郡与颍川的联络。

    征调庐江太守陆康,引庐江兵马攻打谯郡。

    征调徐州刺史巴祗,配合陆康,夹攻谯郡。

    征调荆州刺史王叡,引荆州兵马攻击汝南。

    另派老将皇甫嵩、扬武校尉陶谦,引洛阳精兵一万,攻击颍阳县,阻断汝南与颍川之间的联络。

    同时派虎贲中郎将袁术,引洛阳精兵两万,配合王叡,夹攻汝南。

    又遣南阳太守羊续,进击葛陂,进而形成合围。

    朝廷打算九路并进,一举荡平关羽。

    这回朝廷动静太大了,征调了九路大军啊,被点名的诸侯不敢再推诿,只能奉诏出兵,尽起本部精锐士卒攻击豫州。

    想不到,赵云截杀何苗,惹了如此滔天之祸。

    时关羽得知朝廷多路大军来攻豫州,顿时大惊,传令各郡收缩兵力,坚壁清野,打算死守城池。

    不是关羽胆小怯战,打仗不能凭着匹夫之勇,朝廷九路大军,据各方探马回报,足足有二十余万人啊,并且是多路并进,相互配合。

    豫州一共才四万多兵马,其中还包括不少新兵,并且兵力分散,如果野战,就会被夹攻,那样肯定吃亏,不如死守城池,等到朝廷大军粮草耗尽,自然退兵。

    随着朝廷九路大军突进,豫州大片县城沦陷,有不少县城都望风而降。只有谯郡、长社、襄城、阳翟、颍阳、蔡县,这六个县城严防死守。

    朝廷各路大军重兵围城,曹操围困长社。丁原围困襄城,又分兵围困阳翟,与曹操左右呼应。

    袁术、王叡两路兵马围困蔡县。皇甫嵩、陶谦兵围颍阳,羊续又兵进葛陂,这四路大军互相合作,颍阳和蔡县已经被围成了铁桶。

    巴祗、张邈、陆康三路大军围困谯县,豫州的形势不容乐观。

    豫州现在太被动了。

    薛礼于蔡县城头巡视,眼见城外四面全都是敌军,旌旗招展,遮天蔽日,并没有发动攻城,而是在安营扎寨,砍伐树木,制作云梯。

    并且在城外构筑起高台,还在外围开始挖壕沟。

    这种壕沟挖好之后,会在两侧放上拒马、勾刺等物,防止城内的军队夜袭营寨。

    看起来这朝廷军中有能人啊,很懂军事。

    蔡县只有薛礼自己镇守,没有人可以商量对策,凡事只能靠自己。

    县城里兵马只有五千,想要出城突袭很难啊,外面的敌军至少有五万之数,兵力相差悬殊。

    薛礼思绪万千,心中暗想,如果兵力足够的话,自己肯定在城西屯扎军寨,阻止敌军围城。可是现在不行啊,兵力太少了,只能靠城墙防御,好在蔡县地势高,不怕水淹。

    小娃陈到拉着薛礼的衣袖,小脸紧绷着,死死盯着城外的敌军。

    他才八岁,哪里见过如此阵势,但他并没有恐惧,反倒是跃跃欲试,这就是习武之人的底气。

    薛礼抚摸着陈到的头顶,问曰:“徒儿,害怕吗?”

    陈到曰:“有师父在,徒儿不怕。”

    薛礼闻言,很是欣慰,心中已经做好了做坏的打算,如果最后实在守不住蔡县,就算是拼了自己的性命,也要把小徒儿安全的送出去。

    这师徒之情可不简单呐,跟父子没有什么区别,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啊。

    通过这一年多的相处,爷俩早就情同父子了。

    自从有了这个小徒儿,薛礼成熟了许多,和以前截然不同,简直就是判若两人。

    薛礼巡视一圈城头,又仔细地查看了城墙内侧的情况,并嘱咐士卒不要放松警惕。

    因为沿着城墙内测设置了很多水缸。

    这是担心敌军向城墙挖地道。

    如果发现不及时,敌人挖到城墙的基座底部,从而会造成城墙的塌陷。

    设置水缸,就是用来随时探查地下是否存在挖土的声音。

    薛礼又吩咐士卒准备好大粪,他要请朝廷大军喝粪汤。

    待到翌日天光见亮,朝廷大军开始了攻城,大批的士卒顶盾前进。

    他们要做的便是填平护城河。

    只见很多民夫扛着沙土、石块等物,躲在盾牌兵后面,正在逼近护城河。这是打算将护城河填平,从而为后续的进攻扫清障碍。

    “弓弩手听令!”

    “放箭!”

    “射杀民夫!”

    随着薛礼的命令下达,城头士卒开始放箭,成片的箭矢席卷民夫们,城下惨叫声此起彼伏。

    不要怪薛礼凶残,如果任由民夫填平护城河,己方将会更加被动。

    既然他们上了战场,那就是敌人,对待敌人不能心慈手软,哪怕对面只是朝廷征调的民夫,该杀就得杀!

    大批民夫死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没有走到护城河,就死伤了大半。

    面对城头的箭雨,朝廷大军有些头疼,蔡县城墙太高,想用弓箭压制是不可能的,只能冒着箭雨用人去堆。

    “擂鼓!”

    薛礼一声令下,城头战鼓声响起,与此同时,朝廷大军也是战鼓擂动,以助声势。

    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但凡想要攻击城墙,都要付出数倍的代价!

    随着不断的惨叫声,敌军用土石、柴草和尸体缓慢的填着护城河。敌军别无他法,只能用人命前仆后继的填。

    薛礼于城头之上,张弓搭箭,已经射杀了百余名敌军民夫。

    蔡县地理位置特殊,三面环颍水,地势高,护城河特别宽,堑壕宽八十米,深度最低五米。

    想要把此护城河填平,谈何容易?

    那么有人可能要问了,那么多民夫就心甘情愿地送命吗?

    正因为填平护城河太过危险,也太过繁重,所以很多的将领,都会使用辅兵或民夫去填。

    在攻城之时,工匠相对要少,大多是驱赶沿途的百姓,顶着箭矢去填陷坑和护城河。

    将领会让亲卫队担当督战队,有临阵脱逃、畏缩不前的,斩立决、杀无赦。

    其次,将领会承诺,如果他们完成了任务,是不会再上战场的,还给发放粮食,这就为辅兵、民夫带来了希望——熬过去就能活下去。

    实际上很多民夫都是被迫来的,老百姓能有什么办法,被抓来填河,你还敢反抗吗?

    对于薛礼而言,护城河只是第一道防线。

    护城河后面还设有六道屏障,有蒺蔾、铁菱角、鹿角木、陷马坑、拒马枪、羊马墙。

    这个蒺蔾,有木蒺蔾和铁蒺蔾之分。

    木蒺蔾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果实外壳有坚硬的刺,将它收集后洒于敌军必经之路,可以刺伤敌军人马脚部。

    铁蒺蔾则是人为打造的仿生武器,具有同样的功能,更结实且能循环使用。

    与铁蒺藜相同的还有铁菱角,主要被薛礼部署在水较浅的壕沟,还有近城的溪流塘陂,这是以防止敌军涉渡。

    鹿角木、陷马坑、拒马枪也有蒺蔾类似的功能,目的主要是防止敌军,特别是骑兵部队近前。

    值得一提的是第六道屏障羊马墙,它是一道五尺长的矮墙,距城墙约八步远。

    羊马墙可了不得,后面连接着暗门!

    可以随时在羊马墙内设伏兵,用长矛袭击敌人。

    敌人即便越过羊马墙,由于羊马墙与城墙间的区域较狭窄,不利于兵力展开,也不利于使用攻城云梯,反而有利于守军居高临下发挥守城军械的威力。

    但是薛礼现在兵力较少,不打算使用伏兵进入羊马墙,而是在羊马墙里头布置了大量的可燃之物,又把暗门给封死。

    打算给敌军来顿烤肉宴席。

    即便是敌军最后踏平羊马墙,到那时候,再请他们喝新鲜的热粪汤。

    城头上还有大量的滚木礌石可用,总之想要攻破蔡县,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没几个月根本就拿不下来,当年黄巾贼寇十多万兵力攻打蔡县,结果怎么样,还不是无功而返嘛。

    薛礼在蔡县经营这么久,可不是白混的。

    随着一波接着一波的箭雨,敌军倒下了数千具尸体,护城河都变了颜色,当真是异常惨烈。

    叮!叮!叮!叮……

    随着鸣金响起,朝廷军队暂时放弃了进攻,民夫都死没了,无法再继续了,只能鸣金收兵,然后再抓民夫过来填河。

    城头的薛礼扶墙远望,不知道现在其他郡县的情况如何,也不知道关羽和赵云有没有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