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海
繁体版

第七章 服气筑基

    《雲诀》开篇第一篇便是“服气篇”。

    服气服气,欲服此气,先寻此气。

    只有寻找到体内气机,驯服内气,能够随意运转后,再引入体外的天地灵气,以内气导外气,周天运转,合归气海,方能同化为真气。

    说时容易练时难,气,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程风游虽然知晓诸如书上所言的,“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之类,似是而非的概念,但真正修行起来,这些并没有什么大用。

    耕读《岱海秘藏》的日子里,他也曾尝试过打坐寻找气的存在,不过都是徒劳无功。

    得了功诀后,程风游才知道自己找不到气感的原因,这“气”当真是怪癖的很。

    初学服气者,若不按一定方法导引,意守身内,不为外扰,并且选取内气活动旺盛的子午之时进行修炼,是万难有所感应的。

    所谓:子午抽添,卯酉沐浴。最简单的理解便是在此。

    白日劳作之余,程风游须练《雲诀》内的导引拳法,疏导经脉;半夜子时,就塞兑垂帘、悬顶拔背地盘坐于床,眼观鼻,鼻观心,心意守气海,不能有半分杂念,这样才能观想功诀里的行气线路,细细感受身体里的每一分变化,探寻气感之所在。

    修行之初,入静最难。

    然而,程风游少经惨剧,心志坚韧异于常人,独居山野的那一年里,更是养成了看淡世事、不爱纷扰的性子,所以入静对他来说,也就难度不大了。

    肺腑一吐一纳,气海一搏一动,一如平常。

    但此番入了静境之后,程风游终于发现了一些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他发现呼吸与气海的搏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而默契的频率。

    每次吸气,气海便会收缩一次,然后行气线路内的穴位,也会跟着略微抖动一下,便有一丝丝微弱得难以察觉的热流,向着气海汇集而去;而每次呼气,气海又会舒张开来,一缕缕微弱热流,又从气海倒流回经脉之中,周而复始,循环不殆。

    这个过程如同心脏之跳动。

    心脏统帅全身血液,以自身跳动带动全身血液运行,一切血液都要到心脏中来,而心中之血又可以到全身任意一处去。如此说来,气海便算是统领全身内气运行的君王了。

    而这,就是气感。

    气感既已寻到,接下来便是导气运行。

    吐纳之法是行气的关键,唯有正确的吐纳才能凝神静气,服气之初,若是强行以意导之,着意过多,则落了下乘,正确的作法是,理应顺气而行,使之驯服,这一阶段便称之为服气。

    服气事关吐纳,呼为吐,吸为纳,吐故而纳新。

    吐纳方法根据呼与吸各自的长短、力度、深度的不同,乃至发音与否等等可以分为许多种,例如鼻息、腹息、胎息、龟息、听息数息以及真言吐纳等等。

    不同的吐纳方法,有各自不同的作用,而在服气之初,这些吐纳方法便可用来搬运内气,感应外气。

    《雲诀》之中记载了不下二十种基础的吐纳方法,程风游尽皆尝试了一遍,发现当以真言吐纳法进行吐纳之时,全身热流即内气的运行流转,明显加快了不少,更兼有静心清神之妙,遂一直以此法吐纳。

    “清~静~空~明~中~正~舒~达~”

    程风游不断重复八字真言进行吐纳,呼而出故,吸而入新,呼吸细长深匀,体内热流徐徐壮大,滴水变涓流,涓流成江河,江河汇大海!

    伴随着内气的壮大,其通行的经络亦不断开阔,一些末枝细节似的微小经络,也慢慢冲开。

    古语有言,服气者神明不死。

    说得如此之妙,一个“服气”便可概括所有。服气服气,先使气服,而后服气,前者驯服,后者吞服。

    服气三月,一朝内视。

    某日,程风游打坐之中,冥冥恍恍之际,但觉心神倏地一抖,像是进入了另一境地,观想之中本是迷迷糊糊的气海,突然间变得清晰起来,通过心神可以清楚地“看”到,气海内每一缕气的流转运行,视野再扩,还能“看”到五脏如磐,六腑蠕动,奇妙非常。

    程风游心头一喜,跌出静境,眼前幻象便消失了。他又练了数日,心无波动,神无念想,方可将内视状态稳定住。

    这一阶段称为“形躯内照”。

    形躯内照之后,程风游开始细细查探内气的运转过程,对气的了解又深了一层,接着便发现气海之中悬着一个五色圆球。

    问及师父,云飏子却含糊其辞,少有的未提其原委,只道:“暂时毋须理它,若有异动,速来禀告便是!”

    程风游听从师父所言,不再纠结此事。

    内视已成,下一步炼精化气,更是如虎添翼。再兼童子之身,元阳未失,精气神足,不到半月,已达阳气自回,无了走漏之忧。

    调息日久,在恍惚冥杳之际,丹田气动,药物产生,即是“小药”,乃是精所化之气也。

    又月余,气海之中气盈澎湃,有气拱脊背之感,程风游知晓时候已到,遂引气冲关,只觉背部发紧,内气上涌,一路轰鸣,直破尾闾,再冲夹脊,畅通无碍,复上奔玉枕,撞之不动,其气乖乖缩回,蓄势待发,似乎消失。

    稍停又现,吼叫上冲,再撞玉枕,一撞而通!

    飞上昆仑,轰鸣如雷,脑门发麻,震动甚大,程风游连忙舌抵上腭,承接此气,但觉气流粗壮,直透脊髓,所到之处拱动剧烈犹如潜龙出海,落于气海后又如游龙归渊,复返平静。

    如此便是打通了任督二脉,小周天成矣。

    任督二脉打通之后,其他八脉如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冲、带诸脉,也在数日之内渐次冲开。

    再费一月,将全身十二经脉、十五别络悉数打通,大周天打通则筑基成矣。

    古人有云“百日筑基”,所言不虚,当然,这是相对于天资出众的人而言。

    筑基既成,如此便可行转大周天,运体内之气,纳天地灵气,合炼为“大药”,“大药”过关服食后,即可化为己身真气。

    得大药时有六种震动之景:丹田火炽、两肾汤煎、眼吐金光、耳后风生、脑后鹫鸣、身涌鼻搐,很好辨认。

    其实,并非服气期不能炼化真气,而是炼化真气时,若是内气愈纯,炼化得来的真气也就愈优,若在服气期就尝试炼化大量真气,反而容易使得真气驳杂,不异于揠苗助长,不可取也。

    既然到了炼化真气这一关,程风游就不在院中待了,而是往那高峰稠云中去,毕竟修习的功法《雲诀》与云雾之气有关,云雾之中的天地灵气能够大有裨益。

    天地灵气指的是游离于广袤天地间的灵气,若以属性分,无外阴阳、五行、风雷之类,而这些基本属性的灵气,进行不同的组合,又能化生出性质大相径庭、妙用千差万别的气来。

    按《雲诀》所述,程风游要在体内炼化出一种唤作“真云之气”的真气,这“真云之气”颇具玄妙,其质源于水而胜于水,水性至柔能载万物,云性甚和可融诸气。

    人体本是阴阳、五行皆具,而世间功法为求进速,大都精修其一,所谓择其灵根最优者而修之,如此一来见效颇速,境界易涨,却也有独偏一门、根基不稳之虞。

    但《雲诀》不按灵根择优之说,只须修得真云之气,便可合五行阴阳,修行虽慢,却胜在气息深厚绵长,根基稳若磐石。

    此刻,程风游正宴坐于高崖之上,静心运气,周天运转。

    身处云雾之中,一吸气便有云雾由鼻而入,蕴含在其中的菁华灵气,受到周天运转的牵引,经鹊桥,下重楼,过绛宫,直落气海,内气裹挟着这丝灵气,在体内行大周天,共计九九八十一转,直至二者浑然为一,化作一缕白稠真气沉于气海。

    真云之气始得。

    炼得真云之气,便代表着他正式踏上了修行之路,真正有了修为,有了摆脱轮回的机会。

    古语云:人不为[wéi]己,天诛地灭!

    意思是人如果不懂得修为自己,就活该天诛地灭,永堕轮回。俗人以为此句中的“为”是“为[wèi]了”的“为”,于是汲营一生,终化枯骨,殊不知其本意是“修为”的“为”,意在劝人勤勉修为,摆脱轮回。

    可见,哪怕是至理名言,到了市井小人的耳里,也都变了味[为]。

    可叹!

    ……

    ……

    炼化真气实须经年累月之功,非一时可得,程风游枯坐数个时辰,只炼化了十来缕真云之气,不禁长吁短叹:“炼化得如此之慢,怕不是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达到气海充盈的境界哦!”

    将之告知师父,云飏子却不以为意地笑道:“这有何难?你再炼一月,夯实根基,为师便开启聚云阵为你助力,佐以丹药,只要你小子受得住,就你那筑基初期的小池小洼,无需半月便可填满。”

    程风游喜出望外,赶忙谢过,回去继续勤勉修行。

    展眼一月,他气海中的真云之气,终于积少成多、初具规模,将整个气海比作一碗,那么此刻碗中的水,便已过了碗底。虽不甚多,但起码也能说是有点东西了。

    既已期满,程风游便又到大殿寻了师父,言明自己已做好准备,恳请师父相助。

    “随我来。”云飏子扫了他一眼,悠悠说道。

    二人出了殿,逶逶迤迤往后山而去,到了一处白玉铺就的空地前。

    此地云雾甚浓,师父云飏子就在自己身前数尺,背影却模糊难见。

    “这是培气丹。”云飏子随手抛给程风游一个白玉小瓶,“瓶中共有二十粒,每次吞服一粒就够了。待会儿,你服下一粒,药力化散后你吱一声,为师便启动聚云阵助你炼化,外催内炼,真气日长,半月充盈,不在话下。”

    白玉小瓶轻飘飘地落到程风游手里,程风游眼中闪过一丝期待,培气丹,不知是什么神奇丹药,想来效果应该不错。

    “向前十步,坐下,开始服药。”云飏子随口说道。

    程风游听从师言,走到阵中盘坐下来,打开白玉小瓶,倒出一粒乳白药丸,仰首服下,直入腹中。

    药一落肚,旋即化散。

    程风游顿感一片清凉扩散开来,赶紧喊了一声:“师父,请!”

    随即沉下心神,一意行气,周天搬运,将培气丹所化精纯灵气,吸收搬运至气海之中进行炼化。

    云飏子听闻呼喊,双手掐诀,轻喝道:“云归雾来,聚灵筑基!”

    一道强横真气打向地上法阵,法阵闪过一道耀眼白光,各式符文纷纷亮起,周遭云雾犹如活物般,一齐旋转着汇向法阵中央。

    云雾快速流转,掀起阵阵强风,吹乱了阵中人的头发衣袍。

    不过,程风游哪有闲暇理会这些,身处“飓风眼”中的他,只觉得身上压力如山,整个人被钉在地上动弹不得,汹涌的云雾之气竟然可以不通过吐纳,强行由体表灌进体内,立时让他措手不及。

    无奈之下,他只好强催体内真气,加快周天运转,勉强应付了下来。

    云雾之气灌入体内时,会伴随着一股刺痛,刚开始倒不觉得有多疼,但由于时刻不停地灌入,持续刺激之下,就如同被人用冰锥子扎一样难受!

    半个时辰后,程风游感觉浑身上下,仿佛被刺入了成千上万根纤长冰针,冷彻肺腑,痛入心扉。

    这个时候,无论如何也清静不下来了,他干脆紧咬牙关,将气海内的真气,全数推入周天运行之中,同时心神紧绷,凝为一线,系于大周天运转。

    如此孤注一掷,方能维系周天运转不殆。

    这般又过了半个时辰,云飏子见其面如白纸,抖如筛糠,仍能咬牙坚持,不吭一声,不禁点头赞许:“不错,今天就到此为止了。吊住这口气,收尾退功时不要泄了。”

    言罢,打出一道法诀,云雾漩涡遽然而止。

    身上重负瞬间消失,程风游如蒙大赦,不过他听了师父的提点,仍旧打叠起残余精神,运转真气,又行了九九八十一转才收功,安然渡过气泄功亏之险。

    最后一缕真气回归气海,气海内的真气,竟比之前多了一倍有余。程风游喜上心头,却再也掌不住全身倦乏,瘫软在地。

    “怎样,有意思吧?”云飏子展颜笑道。

    “好爽!”程风游一边在地上喘着粗气,打着滚儿,一边兴致高昂地回答,“师父,徒儿上瘾了,明日再来吧!”

    “如你所愿。”

    ……

    ……

    若问仙家何处有,牧童遥指云深处。

    白云深处,翠峦峰上,云雾旋涡之中,有一少年,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似峨山,唇同樱颗,实乃翩翩俊儿郎!

    少年身周风力甚大,吹得他发丝纷扬,绣袍翻飞,可他却如深潭老井,毫无波动,而那微微勾起的嘴角表明,他,甚至还想笑!

    云息风停,少年长身而起,拍拍屁股,伸了个懒腰,发出一声心满意足的长啸,将周遭云雾一扫而空,惊起一片飞鸟,群山传响。

    “气海充盈,筑基初期!师父,接下来该修炼什么了?”程风游笑脸盈盈,志得意满地问道。

    “接下来,也该让为师开心开心了。”云飏子捻着三尺银须,笑容玩味,眼角乜斜地看向自家弟子,仿佛顽童审视新奇玩具,思索着要如何玩弄才有意思。

    程风游被看得头皮发麻,嘟囔道:“让师父开心,是弟子的分内之事。就算怎么被消遣都没关系的,只要师父你开心就好……”

    和云飏子相处久了,程风游总算明白,师父虽然法力高强,却是个爱作弄徒弟,并以之为乐的老不正经。不过,他也能对此表示理解,毕竟师父老人家,孤零零待在山上那么多年,心理有一点点扭曲,不足怪嘛!

    “为师早就手痒难耐了!明日,你且随我去储物库,取一把趁手的法剑,为师这便开始调教你的剑法。哈哈哈哈……”云飏子长笑而去。

    “调教?!”程风游心头泛起不好的预感。

    ……

    ……

    附注:

    本章有部分内容,引自田诚阳道长的《中华道家修炼学》。田诚阳道长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前辈,《中华道家修炼学》也是一本非常好的修炼入门书籍。

    而我写的是小说,必然会视小说需要有所改动,与现实修炼有所出入,请大家毋作偏信。现实修炼远比小说里困难得多、复杂得多,我其实也不懂,大家看个乐呵就好。

    最后,说说我为何要引用前人著作?为什么要写这么详细?

    因为,我不是要说服读者,而是要说服我自己,我有病,心病,道心有缺,写下的东西必须要让我自己相信,为之信服,才能治愈我的心病,才能一步一步地圆满我的道心。

    也正如简介所说,本书是在为修行而写。

    写书便是我的修行。

    枯燥的部分,大家跳着看没有关系,但我不能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