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龙
繁体版

第六章;夜入元氏

    山丘上,郭典等人听完赵云的计划,都不知说赵云胆大包天,还是傻。

    “不行!这太冒险了!”

    郭典当即拒绝。赵云居然向他请求只身混入黄巾贼营地刺杀贼首!须知现在元氏城四座城门外每一处都有上万黄巾贼,就算赵云能混进去杀掉贼首,但也很难逃出上万黄巾贼的围攻。

    还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郭典不禁感叹。

    赵云拱手道:“府君!请相信在下!”前世他出道前是一名杀手,对于刺杀一道颇有心得。

    而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在长坂坡曹军中七进七出,虽然是老罗杜撰的,但历史上赵云一直都是刘备的金牌保镖,数次救刘备与危难之际;可见赵云本事必然不弱,如今自己就是少年赵云,他对自己武艺也是极为自信,而且黄巾贼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赵云有信心杀死贼首,并全身而退。

    同时,他也觉得这是一个彰显他能力的机会,杀掉贼首,黄巾贼必乱,届时再联合元氏城内官军,必定能大破贼军,摘得首功。

    为此,赵云准备博一博,毕竟风险越高,收益也就越高。

    “府君!要不让赵小郎试一下!今夜他如果真能潜入元氏城,与孙国相取得联系,那么再让他执行第二步计划!”吴匡开口劝说。赵云的计划有三步,第一步:赵云今夜带上郭典随身的朝廷公文潜入元氏城,与城内国相孙瑾取得联系。第二步:赵云混入黄巾军中,刺杀贼首。第三步:待赵云刺杀贼首成功后,郭典在城外引火烧山,壮大声威,配合孙瑾出兵杀贼。这三步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刺杀贼首,同样也是最危险的。

    吴匡劝说,郭典不禁看向赵云,面带难色。

    见此,赵云慷慨激昂道:“府君!在下贱命一条,死不足惜!若能解元氏之围,死得其所也!”

    赵云深知此事若成,他孤身杀贼的名声必定在常山传颂。

    名声!

    在任何时代都非常重要。特别在这个讲究出身的时代,更为重要。赵云无法改变自己低微的出身,那么就让自已博个雄壮的名声。

    “好!”

    郭典也是果决之人,要不是看赵云年纪太小,他早就答应了。毕竟他不愿看到一个年纪轻轻的少年就此陨落,承诺道:“若你能活着回来,本府赐你郡司马一职!”

    这话听起来有些悲壮,但赵云却心头暗喜;郡司马一职,那可是将兵上千的军职,他赵家数代人从军,最高也不过军侯之职,就凭郭典这承诺。

    拼了!

    因为赵云始终认为,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唯有拼命!

    ...............

    太阳东升西落,黄巾贼四门齐攻,最后留下一地死尸,仓皇而退。

    山丘上的树林中,郭典在山上看了一整天,对黄巾贼的战力也有了准确的认知,果真是一群乌合之众,不仅战力低下,而且连基本的警觉都没有,自己二十多人就藏在黄巾贼背后,黄巾贼居然毫无所觉。

    由此,郭典对赵云的计划又多了几分信心。

    待天色大黑后,在林中睡了大半日的赵云,随便吃了一点干粮充饥,带上郭典给他的朝廷公文,摸黑向元氏城靠近。

    不久后,绕过元氏城北门外嘈杂的黄巾贼营地,赵云来到元氏城一处城墙下,黄巾虽众但也只是将元氏四座城门堵住,并不可能将周长近二十里的元氏城每一处都围上,所以靠近元氏城墙还是很容易的。

    赵云抬眼望向城头,粗略估计元氏城应有七八米高,也就是三四丈高。(汉时:一丈约等于2.31米)徒手攀爬肯定不可能,赵云取出背上的绳索,绳子头上拴着一把戟头,这个时候他哪有时间打造攀城勾,况且条件也不允许;于是他将郭典一名护卫的短戟去杆,用绳索拴住戟头,利用戟头的倒刃,当作最简陋的攀城勾,但戟的倒刃极小,对于能否勾住墙垛,要求极高。

    不过赵云是幸运的,只见他轻轻一甩,戟头带着绳索飞上城头,赵云一拉,绳索紧绷,不禁令赵云佩服自己百发百中,拉着绳索登城而上。

    就在赵云拉着绳索快登上城池冒头时,突然间两把明晃晃的长刀架在了他的脖子上。赵云大惊,连忙解释道:“我是郭太守派来联系孙国相的!我背上有朝廷公文!”此刻他双手拉着绳索又在空中,脖子上还架着两把刀,任他武艺再高,也不敢轻举妄动!

    “将他拉上来!”黑暗中走近一名披甲军汉。

    赵云抬眼望去,自己攀城的绳索居然被几名郡国兵拉着,顿时无语;刚才还佩服自己百发百中,哪里是百发百中,原来是甩戟上城时,正好遇到郡兵巡逻,郡兵趁机拉住绳索,自己就乖乖的上来了。

    不过还好,他不是黄巾贼!

    被拉上城池,两把刀架在脖子上,赵云没有反抗,任由披甲军汉拿走他背上的包袱,反正入城他也要寻找国相孙瑾,不如让他们去报告孙瑾,省得自己去找人。

    披甲军汉令人点亮火把,翻看赵云包袱里的朝廷公文,公文上盖有尚书台的猩红大印,这东西黄巾贼是模仿不了的,披甲大汉有七八分相信赵云。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他连忙让人将公文送去国相府。

    等待是漫长的,况且还有两把刀架在脖子上,这感觉真的很难熬。

    “方司马!国相让你将他送去国相府!”听到这句话,赵云宛如天籁。

    架在脖子上的刀也随之撤去。

    跟随方姓披甲军汉来到国相府时,夜越发的深了,赵云身上短剑被卸去,进了一间灯火摇曳的厅堂,终于见到了跪坐在堂上的常山国相孙瑾。

    这是一名年近五旬,圆脸,美须,中等身材的官员,身着黑色锦袍,头戴束发冠,全身上下打理的一丝不苟,散发出久居高位的气息。

    “卑下!拜见孙国相!”

    赵云对上首孙瑾躬身一拜。在这个时代,大人一称是对父母的尊称,所以没有孙大人一说;一般都是姓加上官职称谓。孙瑾是常山国相,便称孙国相,若是郭典,可称郭太守,亲近的人可称府君。

    “郭太守派你前来所谓何事啊?”

    孙瑾已经看了赵云带来的朝廷公文,公文上和最近收到的圣旨意思差不多,任命郭典为巨鹿太守,要求冀州各郡国,国相、太守协助郭典扫灭巨鹿叛逆,可当时朝廷低估了太平道,黄巾贼如今已成燎原之势,不仅烧到巨鹿,更是祸连天下八州。

    而今,黄巾贼已经杀到常山,孙瑾都自顾不暇,哪有能力去协助郭典这个无兵无粮的光杆郭太守。他能大半夜亲自接见赵云,已经很给郭典面子了。

    赵云听出孙瑾语气中的不耐,但人在屋檐下,只能恭敬道:“我家府君路过元氏,见黄巾势大,遂决定与国相协力破贼。”

    赵云知道,别看孙瑾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其实这老小子完全是被城外黄巾贼闹的。

    孙瑾心头一动,若真能解决城外数万黄巾贼,自己帮一把这郭太守也无妨。不过这光杆郭太守,拿什么和他协力破贼,红口白牙吗?抬眼瞥了一眼赵云,语气淡然道:“破贼?”

    “对!”

    赵云语气肯定,随即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听得孙瑾那老小子一愣一愣的。

    ………

    赵云说完后,孙瑾迟疑道:“你真有把握刺杀贼首张牛角?”

    说实话,孙瑾打心里一点都不相信赵云能杀掉城外的贼首。不过,赵云说的这个计划对他百利而无一害,又见赵云信誓旦旦的样子,难免存着侥幸心理,万一面前这嘴上没毛的小儿真能杀掉张牛角,那元氏不就安全了吗?同时他还能赚取功劳!

    姑且信他一回?就算此人刺杀失败,死得也是这小儿。

    “不成功!便成仁!”赵云铿锵道。

    “啪啪!”

    孙瑾抚掌道:“若你真能杀掉张牛角,本相自当出城击贼!”贼首一死,黄巾贼必定大乱,到那时就是破贼拿功的好时机。

    得到孙瑾亲口承诺,赵云心中大定,躬身作揖道:“在下这就出城汇报我家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