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杞人不忧天
繁体版

第116章 医疗兵

    参观完隰家为自己准备的礼物,和毛赢的治理初效,姒安问起镇邑的人口组成。

    这个时代,三四十岁就是老人。

    符合后世定义的老人,贵族家族里,可能有几个,但也不会多。

    姒安取户数作为统计数据,而不是具体人口。

    除了人口数量变动频繁,不方便统计,另一个目的,是为了确定劳动力数量。

    一男一女,两个劳动力,才能组成一户人家。

    不管耕种还是打仗,需要青壮的时候,数量至少和户数一样,只会多不会少。

    毛赢解答说:“在第一镇邑,有一部分住户,是孩子足够大,能够干活,父母一起带到思齐城,混口饭吃,巫明子先生收的徒弟,官学的学生,都是出自这一小部分;

    大多数住户,都是一对国民夫妻组成,没有第三个人,因为在齐国没有住所,也没有家人,无事一身轻,听说可以有自己的房子居住,就留了下来。

    他们当中,大部分属于孤身野人,为了能留下,男女之间互相配对,原地成婚,组成一户报名,否则三千户都凑不齐;

    下半年,齐国会组织国民在思齐城定居,那时候,有家庭的国民,才会全家搬迁而来。”

    姒安已经把思维底线放得足够低了,没想到,底层民众的遭遇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我还想,在第一镇邑征兵,既然都是两人一户,还是不征了,等他们有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再说吧。”

    相比士兵,人口健康发展更加重要。

    国民们有了存粮和住所,生存无碍,只需要两年,第一镇邑将会遍地是孩子。

    三五年后,人口翻一倍都不是难事。

    有婴儿出生,才能算有生机。

    现在的第一镇邑,看似人气旺盛,欣欣向荣,实则死气沉沉。

    等第一批粮食收获,国民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生存环境,明年才是人口大爆发的时候。

    十五年后,第一镇邑将迎来第一次分裂,形成新的镇邑。

    不断循环往复,直到杞国土地不够分配,战争开始!

    只要养成人口过剩,就开疆拓土的习惯,摒弃自满和多余土地无用论,这个世界迟早归中夏一族所有。

    “现在招兵,确实操之过急了,”毛赢说,“我的计划是,等到第一批粟米收割,新粮种下以后,再宣传保家卫国的观念。那时候,国民有土地、房屋,以及以粮食为标准的希望,有恒产,才能有恒心,有恒心,才会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练兵才会事半功倍。”

    姒安点头说:“还有什么想法,继续说。”

    “征兵之前,我会写信给公子,让公子派遣一批军官来第一镇邑练兵,青壮留在镇邑,既可以照顾家庭,为家庭添丁,他们驻扎在自己家门口,保护的是自己的家人和孩子,他们训练会更加刻苦,遇到袭击,他们的战斗欲望也会更加强烈。”

    古代攻城,为何如此困难,除了军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城内的国民是在保护自己的家人和财产。

    这个信念爆发出来的决心,即便是妇孺,也不可小觑。

    “就这么办,”姒安说,“以后的军队编制,百人为一镇,设镇尉一人,副尉两人,所有人都出自一个镇邑,身边都是同乡和一起从小玩到大的伙伴,面对生死时,才不会各自逃散。”

    三国时期的丹阳精锐,正是按照这种标准征兵,战斗力和组织度都远超其他普通军队。

    刘备麾下的白毦精兵,也是以丹阳兵为根基,组建而成。

    得益于镇邑的集中优势,姒安组建类似的军队,比东汉时期的丹阳兵选拔,更加高效便捷。

    “三千户征兵百人,太少了。”毛赢说。

    这个时代几乎都是全民皆兵,只要战争开启,所有青壮都有上战场的可能。

    长平之战,两国能凑齐百万军队,就是因为当时的农民运送粮食上前线,拿上武器,就是士兵。

    兵贵在精而不在多,更多是因为统帅能力有限,指挥不了,或者没有充足士兵的借口。

    统帅如果有能力组织几十万人的战役,直接用人堆就是了。

    再精锐的士兵,面对十倍调度有方的军队,都提不起对抗的勇气。

    所以韩信是兵仙,他只会嫌弃士兵不足,从来不担心人多指挥不了。

    姒安三千户取一百,就算士兵再厉害,毛赢也担心杞国被敌国用几倍的兵力耗死。

    “只是暂时,”姒安说,“等回杞国以后,我会大量买入牛和驴,用牛耕地,用驴运输,减少青壮的体力依赖,释放更多劳动力,那时候,再扩大征兵。”

    “既然训练地点就在镇邑的校场,空闲时间,不妨征召三百青壮训练,从中选拔一百拔尖之人,其余两百人,作为预备部队,和平时期,轮流维护镇邑治安,战争时期,可以最快转化成正规军。”

    “可行,”姒安说,“等到老兵退伍,可以逐步把维护治安的工作交给老兵,算是国家对他们的赡养。”

    所谓精锐,其实是一批新兵经过多次大战的洗礼和淘汰,剩下的战场人精。

    和升学考试淘汰一样,留到最后的人,不会有傻子。

    战场上活下来的人,不会有弱者,弱者早就死了。

    姒安的训练,也只是抓紧纪律,提高军队的组织力和执行力,以此提高下限,让更多新兵能在战场上存活下来,间接提高精锐的诞生比例。

    真正决定军队战斗力上限的办法,唯有上战场搏杀。

    能够活下来的人,才是真正的精锐。

    哪怕因为负伤,导致手脚不灵便而退役,只要新兵们不欺负老兵瘸了,追不上他们。

    正面与之交手,三五个人一起上,都不见得能拿得下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兵。

    若是允许杀人,老兵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除了日常治安保障,老兵还能担任新兵教官,传授整套战场必备经验。

    这么好用的群体,算国家养他们,还是他们发挥余热,照亮国家,还真不好说。

    说起老兵,姒安忽然想到医护兵,这个老兵制造神器。

    冷兵器战场上,很多电视剧里,都是砍一刀,人就倒地死了。

    事实上,这些人只是受伤,不会真正死亡,最后的死亡数量那么高,都是伤口感染的功劳。

    医疗兵的存在,就是为了这一部分人的生命。

    有正规的伤口处理和包扎技术,冷兵器时期的伤亡率,降低一半可能有些夸张,但说降低三四成,完全能达到。

    想要组建医疗兵,姒安甚至不用麻烦巫明子,自己就能搞定。

    消毒包扎,在后世属于基本操作,就算包扎技术属于空白,只需要耐心研究包扎手法,要不了多久,也能琢磨出来。

    唯一的麻烦事,是止血,这个问题可以交给巫明子研究,中医本就有止血药的存在。

    若是有正宗的龙骨,金疮药的药效,不输后世现代医疗体系的外敷止血药。

    “说起老兵,我有一个新的想法,需要巫先生帮忙。”姒安说。

    “什么想法?”

    每次姒安说起新想法,毛赢总会特别兴奋,他对姒安开始进入迷信状态,只要姒安有想法,一定能解决很多麻烦的问题。

    “组建医疗兵,我需要巫明子先生配置止血药,伤口的消毒、包扎,我自己就能搞定;

    一旦医疗兵体系组建完成,除非受到刺穿伤,伤到内脏,没有办法治疗,其他皮外伤,只需要消毒防止伤口溃烂,止血防止失血过多死亡,伤病的死亡率会下降一大截。”

    一场战争的直接死亡人数,只占伤亡总数的一小部分,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轻伤。

    只要把轻伤这一部分把控好,不仅能节省一大笔阵亡赔偿,还能白白多出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老兵。

    即便制作消毒酒精,需要浪费大量粮食,结果也能血赚不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