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州还魂
繁体版

第二百四十四章 撰文

    朱友康在夜色下,送走了张美珠,心里充满了无限遐想。

    带着美好的遐想,饶了一段路程,从东边马路上返回了县委大院。

    他从陈老师门前路过时,发现他的办公室亮着灯,他想进去和陈老师说说话,可是又觉得不妥。他怕自己进去打扰了老师的工作,就继续往自己宿舍走去。

    也许是陈老师听到了外面的声音,就开门出来,看到朱友康从外面回来了,就招呼朱友康进了他的办公室。

    他对朱友康说:“友康,你来得正好,刚才城关派出所打电话过来,说一群人把一位昏倒在大街上的的老汉送到医院去了,救了一条性命。真是一件大好事。

    你去采访一下吧!我手头材料太多,顾不上了。”

    “现在吗?陈老师。”朱友康问。

    “对,你马上就去。现在这些人都还在,抓紧去吧!”陈老师又补充道:“带上笔和本子。”

    “好的,老师,我这就去!”朱友康回到自己屋里,屁股也没有顾上挨一下凳子,带上笔本就急匆匆走出县委大院。

    第三天下午,朱友康一走进教室,就发现一群人挤到一起在看着什么。

    有人见朱友康来了,就把他围起来,追问报纸上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同学们围在一起,是在看朱友康写的这篇通讯报道。

    “张老汉病倒在街上……(原来的题目是:弘扬正气助人为乐。这个题目是编辑修改后的)

    9月15日下午六点多钟,正在蓬州县振兴市场南头出摊的个体户白玉明,突然发现一位六十对岁的老人骑自行车摔倒在他对面的十几米处。

    他跑过去扶老人时发现,老人已经神志不清,手脚痉挛,病情十分危险。

    白玉明刚要扶起患者,迎面跑来一位中年人跑过来首先抱起了患者。

    ‘快,送医院去!’又一位年轻人边说边跑去找车。

    车来了,几位素不相识的群众,又轻轻地把患者抬到车上,送往医院。

    秋分已经,寒露将至,正是换季的时节。

    他们不怕耽搁自己的生意,把患者送到医院后,慷慨解囊,替患者付了住院费。然后,有的护理患者,有的和城关派出所联系,查找患者家属。

    派出所的同志,根据患者自行车上的钢印号码,在密密麻麻的登记本上,终于发现了一个叫张建勋的名字,是龙吉县双堡村人。

    深夜十点多,蓬州县公安局领导又通过双帮县公安局双斧乡联系,回答是查无此人。

    蓬州县公安局又派人连夜驱车奔赴双堡村,经多方查问,发现了一个叫张建功的老汉,到蓬州县城赶集未归,全家人正在着急呢!

    经仔细核对,这个过去曾经用过建勋名字的张老汉正是患者。

    当患者家属连夜赶到蓬州县人民医院,看到几位同志仍在病人身边时,眼里涌出了感激的泪水。

    后来,经派出所同志帮助才知道,他们是白家屯的白玉明,西关街的汪东方,南丘村的刘小喜,后寺沟的冀二民,和东街村的王二炮。”

    这篇文章的署名是朱友康,这篇新闻报道刊登9月17日的新州日报第四版,旁边还加了编者的话。

    文章篇幅不长,但是,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

    后来,朱友康发现,不仅文学创作重要,新闻稿件也很重要,它在弘扬社会正能量,树立文明新风等方面,也有不可或缺的重大影响。

    从此,朱友康的新闻稿件又多了起来,并且一发而不可收。不仅新州日报,其它报刊也有发表。

    时隔不到半个月,朱友康书写的,反映家乡南丘村农民朱喜茂,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为生产小组修理水泵,维修电机,安装浇地机器设备等,大公无私行为的报道——《南丘村里的“老黄牛”》,10月12日再次登上新州日报。

    南丘村社员都知道了朱友康写作水平高,有了事就主动找上门来,要求朱友康及时宣传报道。

    有一天,朱友康正在上课,一个四十多岁的老乡,专门骑自行车从南丘村老家来找他。向他反映了一件好人好事。

    这是一件拾金不昧的事。

    老乡介绍说,他到50多里外的双堡村去收购酸枣,不慎在该村一家商店买东西时,把一个手提包丢在了柜台上。

    等到了家把酸枣卸下来之后,哪也找不到他的黑色手提包了。

    心里想,糟了,手提包里面的846块钱,一块太行牌手表和一台电子计算器,总计价值千余元,肯定是打了水漂。

    可是,他仔细回忆之后发现,不会丢在半路上,很可能是在双堡村商店买东西时,丢在那里柜台上了。

    于是,他饭也没有顾上吃一口,骑上自行车就返回找去。

    到了那家商店的时候,那家店主正在向报社和电视台写招领启事。

    他到来之后,店主与他核实了手提包里的实物和现金后,确认失主就是他,当即完璧归赵,失而复得。

    当他的乡亲拿出200元,非要酬谢店主时,店主说啥也不要,他说:“这点小事算不了什么,这是俺应该做的!”

    他乡亲觉得店主不错,就来找朱友康写一篇文章,把店主表扬一番。朱友康愉快地答应下来。

    于是,这件事以《是俺应该做的》题目,出现在10月25日新州日报第四版。朱友康写作的题目是《苏小舍拾金不昧风格高尚,失主赠送光荣匾深表谢意》,编辑做了修改。

    他的老乡二次找到朱友康,对朱友康十分佩服,非要朱友康吃饭。

    朱友康除了投稿报纸刊物,他还把反映家乡变化,崇尚文明新风,身边的好人好事,都进行了及时报道。

    蓬州县广播站杨记者对朱友康大加赞赏,仅一个月时间,编辑采用了朱友康的短小报告20多篇。

    比如:9月12日,与师范学校学生会宣传部长合写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第二课堂》;

    9月15日,《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记教育局组织外语班集中收看外语教学实录活动》;

    9月19日,《为了一位素不相识的患者》;

    9月20日,《苇箔之乡——记南丘村苇箔大户朱大旗》;

    9月24日,《“红领巾”修补农田路,庄稼竖起大拇指》等等。

    朱友康的名字不仅南丘村叫得响,在蓬州师范学校里,在蓬州小社会里也是有名挂号的人物。

    令朱友康想不到的是,教他们外语的两位女性老师,一位竟然是他的同学,另一位比他还要低一届。

    这两位外语老师都是外语师范中专毕业的,外语相对比较专业一些。教育局决定委托他们负责外语教学和管理。

    朱友康的外语,尽管学得不是很理想,但是,在这里他的生活过得非常充实。

    唯一的遗憾是,总也跳不出教育这个圈。

    上一次教育局的招聘,他再次失之交臂,伤心透顶。

    他在思考着一个主要的社会课题,自己的笔杆子这么优秀,发表文章这么多,为什么一直没有进步的机会,而新州市体育中专毕业的同学们都混的那么好?

    马俊卿进了组织部,刘新亮进了公安局,秦思进了宣传部,刘桂进了体育局,就连高艳军也都进了蓬州县第一学府——蓬州中学的高艳军。

    而他现在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成了并且成了同学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