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州还魂
繁体版

第三百八十一章 拥挤

    因为有以前住院的病例,朱友康来到医院,先为父亲办理了住院手续。

    随后救护车进了医院,朱友康把父亲背到医院急诊室,随后又进了住院部内科。

    父亲身体虚弱,一到冬天就怕冷,喜欢坐在煤炉的板凳上烤火。

    由于时间过长,吸入的煤气过多,暂时出现了缺氧症状,结果晕倒后,从火炉上摔了下来。好在骨头没有大碍,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外伤。

    因为之前因肺气肿、脑梗等住过医院,所以,朱友康打算这次让父亲多住几天。

    友健正月十一跟煤矿友康的同学一起走了之后,友康伺候父亲的任务就更重了。

    每天姐夫大友、弟妹丽丽、妹妹友莲和友梅——每天两人一组,轮换来医院照顾父亲,朱友康几乎是天天留在医院。

    第一自己是儿子,并且是长子,第二,自己住在县城。

    但是对于朱友康自己来说,这些都不是理由,他唯一的理由就是孝顺。他认为作为子女,伺候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

    可是姐姐和姐夫只能轮流着来,友健刚外出上班,两个妹夫都不在家上班。也就只能如此了。

    友康的医疗卡几乎经常处于零状态。

    只要每个月一上钱,就会为老人买药看病。

    朱友康知道,有些人医保卡上已经存了五位数,但是,他并不羡慕。

    自从父亲患有哮喘病后,朱友康就在心里,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坚持每周末回家看望老人。

    如有时间,中间再回家看望,风雨无阻,从未动摇。

    并且从生活细节等方面,对老人的衣食住行等,做好全面疗养和后勤保障。

    很多老人,尤其是农村的老人,因为种种原因,都会很长时间,不替换内衣内裤。这样一不卫生,二有害健康。

    朱友康就为老人多买来一些内衣内裤,让父母勤换洗。

    根据老人的病情发展情况,他学会了具有前瞻性的预防策略。

    比如老人吃药,在病情轻时,不要一次用太多敏感的药物,预防严重时无药可治。

    看老人身体变化和季节变化,研究何时如何增强的免疫力。

    比如,在春季开花前和秋季立秋前,他就多买一些生脉饮,让老人适当喝一些生,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在干燥季节里,他又多买一些蔬菜水果,让老人多吃一些,这样可以疏通大便。

    他经常教会老人一些常识,比如,晚脱棉衣,早穿棉衣。

    比如,每天晚上用开水泡脚半小时左右、晚上早起要喝一杯白开水等饮食细节和生活细节。

    每天吃药,是父母特别是父亲,最上愁的事情。

    但是,出院后药物必须跟踪服务到位,才可以避免病情变化和发展。

    对于父亲要吃的药物,朱友康最熟悉。

    主要有十来种:喘安片、降压药、阿莫西林、阿司匹林、脑复康、丹参片、潘泻叶、芦荟胶囊、海珠喘息定、前列腺药物等。

    这些药物怎么吃,只有朱友康最清楚。

    每次遇上吃药,父亲就会发毛上愁。

    每当这时,朱友康就耐心给父亲讲一些让老人宽心的故事。

    朱友康跟老人说,只要有药物吃下去可以治病,那就是老天在照顾你,因为你很荣幸地得到了,你要治病的药,你有药可治。

    他还列举一些实例:比如,咱村的李四是食道癌,不到五十岁就死了,因为他无药可治。

    然后朱友康就给老人讲,只要你们坚持很好地活着,就会越来越有福气。

    朱友康给老人解释说,你们多看电视、多看报纸,就知道国家发展很快,医学技术会发展的更快。不用多久,国家就会发明更多更好的药物和先进的治疗仪器,以前不能治的病,很快就会得到根治。

    父亲和母亲听了这话都非常高兴。

    朱友康知道,父母都是从艰难困苦中过来的人,非常不容易。

    因此,让老人过一个幸福舒心的晚年,就成了他的心愿。

    他认为,儿女们在老人面前绝对不逞能、绝对不能说大话。

    作为儿女,在老人面前,你永远是孩子。

    不管你长到多少岁,不管你官职有多高,也不管你是不是大腕、明星。

    在老人面前,你必须谦虚,要多向老人汇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能有意隐瞒老人,更不能欺骗老人,当然善意的欺骗例外。

    他认为,作为儿女,要多向老人报喜。

    他认为,作为儿女,要多向老人汇报。

    他认为,作为儿女,要多向老人解释他们关心的问题和难题。

    为了老人有一个幸福晚年,精神生活很重要。

    为了老人欢心,朱友康夫妇在看望双方老人时,把送给父母的物品,说成是儿媳妇美珠孝敬的,孙子孙女孝敬。

    把送给岳母、哥嫂的物品,说成是女婿友康孝敬的,外孙外孙女孝敬的。

    另外朱友康还给老人购买安装了电视和DVD。

    老人平时可以看看电视里面的新闻和戏曲,除了充实一下精神生活意外,还可以了解国家大事,和时代走到一起。

    朱友康每次回家,都装满了报纸、书籍和戏曲光盘等,有时还购买一些笔和笔记本,让老人做一些日常记录。

    他每次回家都会把外面的新鲜事,讲给老人听。

    让老人和这个世界,永远生活在一个圈里。

    不能让老人感觉疲倦和衰老,也不能让老人感觉落在时代的后面。

    这一次父亲住了半个月医院,过了正月十六,父亲就出院了。

    马上就要开学了,朱友康只好让母亲和其他子女多操心,自己回到了工作岗位。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父亲在家里只住了不到十天,病情更严重了。

    这一年正月天气还非常冷,父亲这个哮喘病人有些吃不消。

    就在正月二十四晚上,朱友康刚刚躺下准备休息,电话又来了。

    是弟媳打来的,说父亲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不能动弹,不知道咋办才好。

    朱友康知道这次又严重了,他嘱咐弟媳在家伺候观察病情,自己立即起床,跑到蓬州县医院。

    随后,叫上救护车,带上担架、氧气和必备药品等,连夜返回老家,把老人接到医院。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老天有意安排,父亲几次住院,不是发生在假期,就是发生在星期天,朱友康几乎都是第一时间在他身边。

    他伺候父亲的机会最多,昼夜不离开,父亲对他早就形成了依赖。

    只要他离开病床一步,父亲不是说解手,就是说喝水,推脱理由,不愿意让他远离,逗得同病房里其他病人和家属发笑。

    这次出院之后,朱友康怕在家里再出问题,就把父母都接到了自己家里住。

    他一家四口挤在外间,让父母住在里面。

    偏偏这期间将要80岁的岳母,也许是因为失去孙子的缘故,身体出现间隙性窒息疾病。

    张美珠只好带她去新州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朱友康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他只好请假在家,亲自下厨煲汤、做饭、炒菜。

    女儿和儿子为了爷爷奶奶,也忙得团团转。

    每天三顿饭,都会按时端到老人的饭桌上。

    每天还要加入各种必要的营养食材,老人一直说,在友康这里做的饭菜好吃。

    大约过来五六天时间,岳母出院了。

    美珠猜想着她娘的病,肯定是孙子引起的。

    她愿意陪娘说说话,因此也把她的母亲,接到家里来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