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弟先别忙着登基,朕还没死
繁体版

第29章 治国良臣

    刘若愚前脚才刚离开,黄立极就走进了屋内。

    朱由校挥手阻止了他行礼,问道:“有什么事?”

    “启禀陛下,魏忠贤的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俱已捉拿下狱。”

    朱由校冷声道:“这些人就不用审了,明日在午门明正典刑吧,让京城中的所有勋贵官员都来观刑。”

    “所有人?”

    黄立极在心中估摸了一下人数,面容有点惊讶。

    朱由校问道:“有何不可吗?”

    黄立极答道:“京中在职的官员有一千多人,再加上勋贵,恐怕都超过五千人了,午门外的广场恐怕站不下。”

    “那京中哪里能容纳下如此多的人?”朱由校又问道。

    黄立极略一思索,摇头道:“应当是没有这么大的地方。”

    “那就在大明门外吧!”朱由校道。

    大明门外就是京城,也没有那么大的地方。

    很明显,皇帝的意思是让官员都站在街上,不求能让所有人看到行刑,只求能让官员勋贵们都感受一番气氛。

    想清楚这点后,黄立极担忧道:“臣听说百姓中有不少人都为魏忠贤立过生祠,若是明日行刑,引起了百姓喧哗,那就不太好了。”

    朱由校笑道:“没事!魏忠贤祸乱朝野,早就人神共愤了,想来百姓都欲杀之而后快,就算是有鸣不平的人,也定然是魏忠贤的死党,朕绝不可能放过。”

    原来是钓鱼啊!

    黄立极瞬间秒懂,点头赞叹道:“陛下果然心细如发,臣自愧不如也!”

    朱由校摇了摇头,不置可否。

    其实这主要是为了向大明的官员、勋贵、士绅、百姓宣布,皇帝已经拿回了权力,以后不用再当任何人的党羽。

    但这话对于黄立极就没必要说清楚了。

    “若是没事,臣就先告退了!”眼见皇帝不再说话,黄立极立刻躬身说道。

    “慢着!”

    朱由校轻轻敲了一下桌子,黄立极身形一愣,疑惑的站在原地。

    时间缓缓流逝,天色也渐渐变暗,偌大的文渊阁正堂,安静得落针可闻。

    不知道过了多久,一道清脆的声音才响起。

    “黄先生,内阁四人,已去其三,你有什么主意?”

    这话好像是皇帝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说的,但黄立极明白,皇帝心中定然已经有了人选,于是说道:“内阁之位,全在陛下一念之间,身为人臣,怎可妄言?”

    “什么妄不妄言?你可是朕戡乱的大功臣,朕不听听你的意见,还能听谁的意见?毕竟在内阁中,还是要以你为主啊!”朱由校笑道。

    黄立极谨慎道:“韩爌有拥立之功,老持沉重,天下称其贤。天启四年因阉党弹劾而罢职,陛下可下诏让其回朝。”

    瞧着言不由衷的黄立极,朱由校忍不住暗笑道:韩爌可谓是东林党人的首脑,一旦回到内阁中任职,哪还有黄立极什么事?

    “他心计太深,恐非治国良臣!”朱由校道。

    黄立极又道:“朱国祯如何?”

    “不如叶向高多矣!”朱由校又否决道。

    叶向高老谋深算,极善权术,入主内阁后,堪称独相。

    天启皇帝将魏忠贤推出来与东林党打擂台时,他早就洞悉了一切,主动辞职避祸。

    而朱国祯却没有这种自知之明,顶着阉党的弹劾担任首辅,仅坚持了几个月,就被罢职。

    自己提出的人选连番被否决,黄立极面色却丝毫不变,甚至隐隐有一丝欣喜。

    前任首辅起复,才有可能影响到他的权势。

    若是皇帝从翰林院中遴选,或者提拔六部侍郎,对他可以说是毫无影响。

    毕竟这些人又没什么资历,更无党羽倚靠。

    “臣实在不知何人可堪大任,敢问陛下可有心仪人选?”黄立极问道。

    朱由校这才说出自己最想起复之人,“黄先生以为孙师傅如何?”

    “孙师傅?”

    刚听到这个名字,黄立极都没有反应过来皇帝所指何人。

    “孙承宗,孙师傅!”朱由校道。

    黄立极瞳孔猛然一震,才想起这是在天启四年被弹劾辞官归家的前任大学士。

    万历二十三年,此人高中榜眼,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中允大夫。

    天启元年,因资历升任詹事府左庶子,担任日讲官。

    同年,因才华甚高,口才了得,被天启皇帝任命为少詹事。

    当时沈阳和辽阳相继失守,被内阁推荐为兵部侍郎,负责辽东战事,并有意将他弄去当辽东经略。

    然后,天启皇帝却离不开他,先后两次驳回了内阁的奏疏。

    天启二年,鞑子兵围广宁,王在晋接替熊廷弼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负责辽东、蓟镇、天津、登州、莱州防务。

    孙承宗为大学士署理兵部事务,并亲自前往蓟辽等地,查探具体情况。

    他回京后,上书王在晋才能不足以担任此职,随后皇帝下旨调王在晋为南京兵部尚书。

    随后,他接替王在晋署理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等地的军事事务,并且不受朝廷的节制。

    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孙承宗就收复了广宁。

    天启四年,魏忠贤已取得了东林党人政治斗争的胜利,并开始插手政事,自然就同孙承宗起了冲突。

    魏忠贤忌惮于孙承宗被皇帝宠信,想要彻底蒙蔽圣听,于是发动党羽弹劾。

    当时,每日递交的奏疏达数十封之多,孙承宗被言官攻击,泼了一身脏水,于是无奈主动辞官。

    想到这里,黄立极也有了头绪,躬身劝道:“陛下,孙承宗才望甚高,复职大学士的确是众望所归,但辽东兵事紧急,臣听闻鞑子又有动静。朝中知兵之人,首推孙承宗,臣以为还是让他去主持辽东兵事为好。”

    显然,黄立极是不愿意孙承宗回朝。

    不管是从功绩,还是人望,或是皇帝的宠信程度,他都自认比不过。

    若是孙承宗复职内阁,他这首辅恐怕就只能靠边站了。

    朱由校一眼就看穿了黄立极心中所想,淡笑道:“等朕亲自见过孙先生再说,看他是什么想法吧!”

    不知道孙承宗的打算,现在也没必要强压黄立极,免得引出不必要的事情。

    有了时间缓冲,黄立极也不急了,点头道:“臣这就让翰林院拟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