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新编
繁体版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左传》)

    远古时期,郑国的武公与申国的一位女子结为夫妇,名叫武姜,她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这两个儿子。庄公是在清晨降生,惊醒了姜氏,因此被取名为寤生。这一事件使得武姜备受厌恶。然而,武公却非常喜爱共叔段,想要立他为继承人。他频繁地向武公提出请求,但武公并不答应。直到庄公登基后,他才提出这个请求。武公说:“制这个名字起源于岩邑,指虢叔就在那座城市去世,其他邑只能按照他的命令行事。”于是,请求京城,让共叔段居住其中,并称其为京城大叔。然而,祭仲说:“都城的规模一旦过大,对国家将会造成危害。先王的制度是大都最多只能有三个,中都最多只能有五个,小都最多只能有九个。现在京城超越了这个标准,根本不符合制度。君主将难以承受。”武公说:“姜氏想要这样,又有什么害处呢?”祭仲回答道:“姜氏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早点满足她的要求吧,别让这种事情蔓延开来。蔓延的结果是难以想象的。就像是不可除去的蔓草,更何况是君主如此宠爱的弟弟呢!”武公说:“行事不义必将自食恶果。你姑且等待吧。”后来大叔段派遣人占领了西鄙和北鄙作为自己的领土。公子吕说:“国家已经分裂,君主将采取何种行动呢?如果您想和大叔段共事,臣请为您效劳;如果不愿意,臣请将他除去。以免引发民众的不满。”武公说:“没必要,我会自己解决的。”大叔段又占领了贰作为自己的领地,直到廪延。子封说:“现在可以了,我们将得到更多的人民支持。”武公说:“不义的行为最终会自食恶果。”大叔段组织力量,整备甲兵,准备进攻郑国。夫人将要向武公启禀这个消息。武公听到了消息,说:“很好!”命令子封率领两百辆战车攻打京城。京城背叛了大叔段。段逃到鄢国。武公伐诸鄢。在辛丑的五月,大叔段出奔共国。文章中写道:“郑伯击败了段在鄢国。”段不是武公的弟弟,所以没有称他为弟;用“克”来形容,是在嘲笑失去道德教化,这就是所谓的郑国志向。文章没有写出段出逃的情况,这是因为这是一个尴尬的事情。最后,姜氏被安置在颍城,她发誓说:“除非到了黄泉之下,否则绝不见面。”但后来她后悔了。颍考叔是颍谷封地的人,得知这一情况后,前来给武公奉献物品。武公赐予他食物,他留下了骨肉给自己的母亲。武公问他为什么。颍考叔回答说:“小人有了母亲以便照顾他,她尝过小人吃的东西,但从未尝过您的羹,请让我带给她。”武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孝顺,只有我独自没有!”颍考叔问:“请问您是什么意思?”武公告诉他发生的事情,并同时告诉他自己的后悔。颍考叔回答说:“君主有何值得担忧的!如果两者没有地界并且泉水相连,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山洞里会面了,谁能说这不可以呢?”武公接受了他的建议。武公进入隧道内并赋诗:“在大隧道的中间,有着无尽的快乐!”姜氏走出隧道并赋诗:“在大隧道的外面,有着无尽的欢愉!”母子俩最终和好如初。君子们说:“颍考叔是一个纯孝的人。他爱自己的母亲,也对庄公慷慨。《诗经》上说:‘孝子从不会匮乏,永远降福于你们这样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这段故事,充满了曲折和感人之处。武公的弟弟共叔段野心勃勃,勾结外敌,企图夺取郑国的江山。然而,他的行径终究未能得逞,被武公揭露并铲除。在故事中,颍考叔这位孝子,以他的纯孝之心和慷慨之性,赢得了武公和姜氏的认可。他不仅献出自己的物品,还主动为武公承担起侍奉姜氏的任务。这不仅让武公感慨,也让我们这些读者深感敬佩。

    武公与姜氏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同时,故事也提醒我们,要尊重自己的母亲,尽自己所能,让母亲过上幸福的生活。颍考叔的举动,展示了孝子的高尚品质,让我们明白:孝顺不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将孝道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尽管我们不能像颍考叔那样做出伟大的事迹,但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关爱家人、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正如《诗经》所说:“孝子从不会匮乏,永远降福于你们这样的人。”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这一美德,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