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新编
繁体版

【触詟说赵太后】(《国策》)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便猛烈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请求支援,齐国提出条件:“必须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能派出援军。”然而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竭力劝谏。太后明确告诉身边的人:“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老婆子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他进来。触龙进宫后却缓慢地小跑着,到了太后跟前就自己请罪说:“老臣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好久都没能拜见您了,本来自己原谅自己,又恐怕太后的身体有什么不适,所以想来看望您。”

    太后说:“我老婆子只能靠车子移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答:“只靠喝点稀粥维持。”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东西,就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上三四里,稍微好了点,这对身体倒有益处。”

    太后问:“我老婆子可做不到。”太后的脸色稍微温和了些。左师公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也没出息;而我年事已高,心里倒有点偏爱他,希望让他进宫当个侍卫,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向您禀告!”

    太后说:“行!等你儿子多大啦?”触龙答:“十五岁了。虽然年纪小点,我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把他托付给您。”太后问:“男人也疼爱他的小儿子吗?”触龙答:“比女人更厉害些。”太后有些惊奇地说:“女人们太厉害了!”触龙答:“老臣认为您对燕后的爱怜超过了对长安君。”

    太后说:“你可错了,对长安君更疼爱!”触龙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深远些。您送燕后出嫁时,拉着她的脚后跟直掉眼泪,这是惦念并悲伤她嫁得远。她出嫁后,您不是不想念她,但祭祀时总是祷告她不要回来,这大概是替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的子孙世代为王吧?”

    太后说:“正是这样。”触龙问:“从现在的三代算起,到赵国初建时,赵王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在继承爵位的吗?”太后答:“没有听说过。”触龙又问:“不仅仅赵国,其他诸侯国还有这种情况吗?”太后答:“我没听说过。”

    触龙说:“这是由于他们近的招致了灾祸降临自身,远的则招致了灾祸降临他们的子孙。难道君主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贵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而不趁现在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不如疼爱燕后。”

    太后说:“行!就照你的意思办吧!”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两百匹马,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援军这才派出。子义听到这事说:“人主的儿子也是血肉之亲,尚且不能凭借无功之尊、无劳之奉来守住金玉之财宝,更何况是人臣呢!”

    触龙走后,赵太后心情舒畅了许多,她觉得自己与左师公的这番谈论,像是拨开云雾见到了晴天。她决定亲自去接见长安君,并任命他为赵国之相。

    赵太后在接见长安君时,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父亲已经离世,但你还在。他生前曾将赵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如今,我将这个重任交给你。你要记住,你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都是你父亲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你必须为他们守护好这份基业,传承好先王的遗志。如果连自己的国家和民族都保护不了,又如何能为你的父亲增光添彩呢?”

    长安君感动地点点头,接受了母亲的教诲。随后,赵太后下令对长安君的家族进行大清洗。从此,赵国的统治权渐渐落入长安君一脉,并在其辅佐下蒸蒸日上,确保了赵国的安危。

    不久后的一天,赵太后去祭祀山川之神,归途中偶然遇见了早已成为齐国大将的长安君。她惊讶地发现,长安君已将昔日左师公的忠告铭记于心。在国家危难之际,长安君舍生忘死地为她效命。赵太后心中暗自感慨:我错怪了触龙公,他真是我的忠良之臣。

    于是,赵太后与长安君约定,每年的祭祀之时,她都会亲自前往齐国拜谢援军之恩德。这一传统延续了数十年,成为赵国与齐国之间友好的纽带。而赵太后与长安君之间的母子情深,更是传为佳话。

    在历史的烟云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母亲为国家、为儿子默默付出的艰辛。也看到了一个儿子在母亲的教诲下,逐渐成长为国家的中坚力量。这便是赵太后与长安君的故事,一个充满亲情、忠贞和责任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亲情的力量、忠贞的信仰和责任意识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