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新编
繁体版

【秦楚之际月表】(《史记》)

    太史公在《秦楚之际》中曾提到:初作难,发迹于陈涉,以暴戾之姿灭掉了秦朝,自项羽而后,拨乱诛暴、平定海内,终于成就了汉家帝业。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从前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馀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於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鉏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適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这段文字充满了对秦朝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感叹。太史公通过对比秦朝与虞夏、汤武等先前的朝代,强调了秦朝的暴戾与不义。他提出,秦朝虽有汉家帝业,但却是通过拨乱诛暴、平定海内,以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的。这种统一并非真正的和平,而是通过破坏名城、销毁锋镝、锄豪杰来实现的。秦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力,甚至不惜采取这种极端的手段。

    太史公进一步指出,秦朝的王迹并非起于闾巷,而是由于一些贤者的推动。这些贤者以天下为己任,为驱除难而奋发起来。他们在秦朝称帝后,为了结束长期的战争状态,努力招贤纳士,扶持正义,以实现真正的和平。这些贤者的出现,为秦朝带来了新的希望,让他们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历史。

    这段文字也表达了对秦朝统治者的质疑。秦始皇虽然能够统一六国,但他的统治并非建立在真正的民心所向之上。秦朝的统一并非依靠道德教化,而是通过破坏与杀戮来实现的。这种统一方式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这段文字充满了对秦朝历史的感慨与反思。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秦朝的兴衰,以及历史上各种王者的统治方式。也让我们思考,究竟怎样的统治者才能真正实现和平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