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新编
繁体版

【管晏列传】(《史记》)

    管仲,颍上人,名夷吾,才华横溢。少年时期,他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牙深知其贤能。虽然家境贫困,但管仲时常欺骗鲍叔牙,然而鲍叔牙始终善待他,不因此而责备他。后来,鲍叔牙事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则事奉公子纠。当小白被立为齐桓公时,公子纠死去,管仲也被囚禁。然而,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使他得以重用。

    管仲被重用后,在齐国推行政治改革,使齐桓公成为霸主。他多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这都是管仲的谋略所致。管仲曾说:“我最初困窘时,曾与鲍叔牙一起经商,但我总是多拿分成的财物。鲍叔牙不认为我贪婪,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为鲍叔牙出谋划策,但每次都更加困窘,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而是知道时运有有利和不利的时候。我曾三次做官都被逐出宫廷,鲍叔牙不认为我不肖,而是知道我生不逢时。我曾三次参战却三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怯,而是知道我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后,召忽自杀身亡,我却被囚禁起来受尽侮辱,鲍叔牙不认为我不知廉耻,而是知道我不为小节而羞耻,不为功名不显耀于天下而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但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鲍叔牙推荐管仲后,甘愿身居其下。他的子孙在齐国享有封地和俸禄长达十馀代,其中著名的大夫有十余人。天下人不是因为管仲的贤能而称赞他,而是因为鲍叔牙的慧眼识人而称赞他。管仲担任齐国宰相后,凭借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有利条件,进行通商贸易,积累财富,增强国力。他与百姓同好同恶,因此得到百姓的拥护。他的政策主张都贴近百姓的愿望。他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他重视轻重缓急的权衡。桓公实在对少姬生气才南下袭击蔡国时,管仲于是乘机讨伐楚国,谴责它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时管仲却乘机让燕国重修召公的善政。在柯地会盟时桓公打算背弃曹沫的盟约时管仲却乘机让桓公遵守盟约取得信义于天下各国从而使诸侯都归附齐国因此有人说:“知道从给予中取得索取的方法是政治上的法宝。”管仲富贵可与公室相比拟了但他有三处豪华的房屋和楼台高耸的堂馆堂前排列着转曲的台阶齐国人都不认为他奢侈管仲死后齐国遵循他的政治主张使国家经常强盛于其他诸侯国此后百余年后齐国又出现了晏子这位贤能的大夫。晏平仲,名婴,莱地夷维人。他历经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以节俭力行,备受敬重。他担任齐相后,饮食简朴,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提到他,他就直言不讳;不提及他,他就正言厉色。国家政治清明,他就顺从命令;政治黑暗,他就权衡命令。因此他三世显扬于诸侯。

    越石父品行高尚,却不幸被囚禁。晏子外出时,在路上遇到了他,便解开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并带他回家。越石父没有表示感激,进入内室后,过了很久才出来。越石父请求绝交。晏子惊愕,整理衣冠道歉说:“我虽然不仁厚,但将你从危难中解救出来,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但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受到尊重。当我被囚禁时,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感动而赎我出来,是了解我;了解我却对我不尊重,不如在囚禁之中。”晏子于是请他进去待为上宾。

    晏子担任齐国的相国,每次出门时,他车夫的妻子都从门缝里偷看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作为相国的车夫,乘坐着大盖遮阳的车,驾驭着两匹大马,神情得意扬扬。不久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去,车夫问她离去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的相国,名声在诸侯中传得很远。今天我看他出门时,他的志向气度极为深沉稳重,常常有居人之下、为人仆御的谦逊态度。你身高八尺,却做人仆御,然而你却自以为满足,因此我要离去。”此后她的丈夫就感到抑制自责。晏子觉得奇怪并问他原因,车夫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管氏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其中的言论详细极了。已经读了他们的著作,想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所以记述其轶事。管仲的书世上已有很多了,因此不再论述,只论述他的逸事见闻。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瞧不起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而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只辅佐他将国家称霸而止吗?常言说:“要顺从好的方面予以发扬,匡救恶劣的行为。”因此上下能相亲相和的原因吧!难道这就是管仲所说的吗?当晏子伏在庄公的尸体上痛哭时而成全礼节然后离去这难道就是人们所说的“见义不为是无勇”的人吗?至于他们的讽谏善说所犯的君上的忌讳这正是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的人啊!假如晏子还活着的话我即使为他执鞭驾车也心悦诚服、钦慕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