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仙师
繁体版

第三十四章 见闻

    看着突然间显现出身影的张帆,朱翊钧惊慌失措的表情一闪而逝。

    身为仙人,鬼神莫测,这种手段也就是小儿科罢了,这段时间朱翊钧见识了太多不可思议的神迹,俨然已经处变不惊了。

    “翊钧见过津……仙师。”朱翊钧老老实实起身拜见,他是皇帝不假,然而张帆随时都能将他头上的皇冠摘了,如今他已然认清现实,皇帝也要祭天法祖,主动拜见不算耻辱。

    四名护卫看见张帆先是大惊失色,旋即便要拔刀,刀未出鞘,看到皇帝拜见,顿时石化,接着四人单膝跪倒……

    “感想如何?”张帆脸上挂着一丝淡淡笑意看着朱翊钧。

    “鬼斧神工,堪称神迹。”

    张帆呵呵道:“如果大明多些天津这样的城池,会如何?”

    朱翊钧微怔,可很快就摇了摇头道:“那样天下会乱套的。”

    这下轮到张帆发怔了,问道:“为什么这么说。”

    朱翊钧正色道:“王朝的统治根本在于土地,如果全天下的百姓都像天津城的劳工这样,那么天下将会出现大量无人开垦的土地,一旦土地大量荒芜,粮食产量就会锐减,一旦粮食减产,价格就会攀升,然后那些黑心商人就会囤积居奇,百姓手上有银子却买不到足够养活全家的粮食,最后的结果必然是遍地烽火。”

    张帆仔细打量了一下朱翊钧,眼前这位历史上著名的昏君之一,或者说是被文官集团生生逼成昏君的家伙,或许并没有那么废。

    说实在话,就是张帆自己都没想到这一层,也可以说张帆把很多事情想的过于简单化了。

    这时候张帆恍惚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那文章阐述的内容就是封建时代为何一定要重农抑商,甚至去抑制手工业的发展。

    因为农为国之本!

    人类生存的根本就是粮食,没有足够的粮食就养不活大量的人口,如果王朝不抑商,导致太多的人想着经商发财,那么土地谁愿意去种,拿赚来的银子去买,自己能锦衣玉食还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难道不香吗?

    至于大宋为何兴商,国祚还能超过三百年,这根本不能一概而论。

    抑商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保证有足够多的农夫种植粮食,而种植粮食的本质是为了养活更多的人,然而大宋朝强敌环伺,就算和大辽因为澶渊之盟保持了百年和平,却依旧不是在干架就是在干架的路上,光是每年都必定要剿灭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就已可见一斑。

    频繁的战争是阻碍人口爆发式增长的罪魁,有宋一代,全国人口也始终在一亿上下徘徊,没有海量的人口需要养活,国家又需要大量的钱来支撑战争,不兴商还能如何?

    另外大宋还不抑制土地兼并,而豪强富户名下拥有大量土地总不能荒着,在天下兴商的大背景下,指望剥削劳动者完成土地种植根本不现实,于是只能雇佣,也就是说宋代地主和百姓之间大多是雇佣关系,而其它时代则是纯粹的地主于佃户,甚至是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朱翊钧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原本只有四五十万人口的天津府,因为张帆的出现和基础建设,陡然间暴增十倍以上。

    这些增加的人口哪来的?

    来自于周边大量的失地百姓,一开始建设津王府的劳工是免费的徭工,后来因为张帆,这些徭工全部拿到了几个月干活的银子,这种事根本就瞒不住,于是那些无地苦苦求生的百姓就来到了天津。

    仙师府落成之后,仙府学院开工,张帆又心血来潮要对天津全面基建,涉及到整整一座城池的基础建设,而且被那些倭人认定张帆想要的是后世那种现代化超级大都市,那需要多少劳动力。

    可以说天津城需要的劳动力缺口简直难以想象,只要肯卖力气干活的劳工,只要来到天津,立即就能有活干,几万青壮来到天津,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百姓赶赴了过来。

    六七十万劳工,再拖家带口什么概念,天津的人口轻而易举突破三百万,还在节节攀升。

    别扯什么路引,路引早已经名存实亡,就好像那些家乡遭灾逃难的百姓,你找他们要路引?地方官府才不会费心去管这些浑身上下刮不出二两油的穷苦百姓。

    但是路引政策并没有废除,随着越来越多的百姓涌向天津,甚至很多豪门大户家的家仆、家丁、佃户也纷纷出逃,地方官府彻底坐不住了。

    按照这种趋势,远的不说,就说靠近天津府的几个府州,甚至北京城内的那些穷苦百姓都能跑空了去。

    穷人跑光了,地谁去种,城里的那些佣工、小厮跑光了,难道要掌柜的亲自端茶倒水?

    于是越来越多的路障出现,到处都在查路引,而且基本一查一个准,一旦查实,毒打一顿是最轻的,直接下狱也是常事。

    朱翊钧生于宫中,长于宫中,他读的那些书基本上都是教他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明君,什么民间疾苦,什么民不聊生,没有亲眼见到,书上看的再多也是枉然罢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朱翊钧直到出宫后,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官员嘴里粉饰出来的太平,和满街的乞丐乃至灾民,横冲直撞,视百姓性命为草芥的纨绔恶霸,灯火通明,酒池肉林的豪府贵第,还有满嘴仁义道德,私下却在艺馆流连忘返的官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简简单单的十个字,又是多少穷苦百姓铸就出来的血肉路。

    这还是京城,朱翊钧根本不敢想在京城之外的那些府州又是个什么景象。

    从北京到天津,朱翊钧遇到了太多太多人,他们拖家带口,扶老携幼走向天津,往年,即便是遭了灾,灾民也只会成群结队赶往京城,因为在灾民眼里,到了京城这天子脚下,或许就能有一条活路。

    如今他们走向天津,是因为天津有活路,听说只要到了天津城里,哪怕死了,也能得到一口棺材,而不是扔去乱葬岗,成为野狗的腹中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