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故事汇
繁体版

第二十九篇 传说故事(四)

    财主考崽

    从前,有个大财主,生了三个儿子。他一心望子成龙,都捞个一官半职,就请来一个私塾先生教儿子读书。没想到三个儿子都不好学,才读了十几天书,就都说学不好了。

    大财主听了,以为自己的儿子聪明,想考考他们,要他们各自做一首诗交来。过了半天,还没见一个儿子交卷。他就到儿子房里催卷子。走进大儿子房间,见儿子正蒙在被子里睡大觉,他把被子一掀,骂道:“卷子不交,竟敢睡起觉来!”

    大儿子起来揉揉眼睛,说:“老师说过,李白梦中成诗,我还没有做梦,你就来喊醒我,这首诗我做不成了!”

    财主听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二儿子房间。一进门,见房屋满地都是破纸,老二还崭劲在撕书。财主又急又气地说:“你疯了!这些书是我们书香世家的传世宝,你怎么把它撕掉呢?”

    老二毫不在乎地说:“老师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才破了几十卷,怎能下笔呢?”说完又撕。

    财主气得给他打了两个耳光,骂道:“死崽,快给我把书捡起来!”

    财主认为老三平时不爱说话,可能有点墨水,就轻手轻脚走到老三房里,见老三坐在书桌面前,口里含着一支墨,正在闭目养神。

    财主摸着老三的肩膀问:“你怎么啦?”

    老三把口里的墨取出来,咽下满口墨水,说:“老师说过,肚中有墨水,诗词会出来。等我把这剩下的墨吃完,文章不就出来了吗?”说完,又把半支墨含进嘴里。

    财主气得跺脚摇头,唉声叹气地说:“没有指望了,都是些蠢猪!”

    张员外作寿联

    从前,有个姓张的员外,脾气古怪,文墨不多,偏偏喜欢舞文弄墨。

    他母亲七十一大寿时,他想写副很体面的寿联。请外人又怕失体统,便与管家商量,要管家给他出个主意。管家墨水比他多,但了解他的脾气,急忙推脱,要他自作主张,并给他拿来纸笔,磨好墨。

    张员外蛮有把握地拿起笔来,自言自语地说:“我老早看过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我认为只要将‘人’字改为‘妈’字就很贴切了。”

    管家忙伸出大拇指连连称赞:“高才!高才!”

    张员外受到管家的称赞,越发自信起来。他摇晃着脑壳接着说:“下联是‘春满乾坤福满门’,‘福’字对‘妈’字不大相称。”

    张员外捋着胡子想了想,忽然拍案而起,大声说:“对,精一世,蠢一时。何不将‘福’字改成‘爹’字?对!对!对!‘爹’对‘妈’对仗又工整,又贴切。”

    管家听了心里暗自好笑,嘴上却奉承说:“奇才!奇才!”

    张员外母亲大寿这天,管家把张员外改写的大红寿联贴在寿堂大门两边。许多宾客看了,只是暗笑,不敢明言。正在拜寿的时候,员外一个十四五岁的外甥走到堂门口,大声朗读寿联:“天增岁月妈增寿,春满乾坤爹满门。”

    众宾朋一听,哄堂大笑。弄得张员外羞愧满面,无地自容。

    一对虾公拜菩萨

    从前,有个陈员外,家里很有钱,美中不足的是一个女儿背驼的,二十七八岁了还没有出嫁。员外很着急,他放出话来:谁给他女儿做媒嫁个好后生,就谢他五亩田和五十两银子。

    事有凑巧,离陈员外三十里远的一个村子里有个赵员外,也有个儿子是驼子,三十二三岁了,也没娶亲,赵员外急起不得了,也放出话说:那个给他儿子说成一个漂亮姑娘就送五亩田和五十两银子作酬金。

    一个叫陆媒婆的,两边的情况都知道了。她想把这两人配好,将两家的媒礼都弄到手。

    主意打定,陆媒婆来到两个员外家做媒。她到女方家说有个公子英俊多才,到男家就讲有个小姐漂亮贤惠,两家都是财主,门当户对。两个员外听了都很高兴。

    到相亲的日子了,陆媒婆到陈员外家叫陈小姐拿着纱到河里洗,又到赵员外家叫赵公子骑马来看亲。两个见面时,一个蹲在河边弯腰洗纱;一个骑在马上伏背催马,两人都很满意。

    亲事定下来了,选了日子结亲。到了喜期那天,陈小姐一下花骑,驼背显出来了,赵公子也现了原形,没办法,一对驼子只好拜堂成亲。

    陆媒婆到两家要谢媒礼时,两个员外对亲事都不满意,不肯给,陆媒婆就说:

    一个骑马,

    一个洗纱,

    一对虾公拜菩萨。

    两位员外休怪我,

    我做媒人也不差。

    两个员外听后,没有办法,把媒礼给了陆媒婆。

    两亲家做客

    从前,两亲家都是吝啬鬼。一天,男家到女家去做客,女家只打了两个鸡蛋招待,并说:“亲家呀,你太来早了呢,如果迟来几个月,我把鸡蛋孵出鸡来养大,就可以杀鸡好好招待你了。”

    男家没有作声,吃了饭后就回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女亲家到男亲家去做客,男家把两双筷子切断拌辣椒炒起来招待女亲家,并说:“亲家吔,这次你太来迟了呢,如果你来早一点,这盘山珍菜(竹笋)就好吃了。”

    女亲家看到男家这样对待自己,气得饭也没吃就回家去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女亲家婆婆过生日,便发请帖邀男亲家去吃酒,并在请帖上写道:

    来者好酒贪杯,

    不来者没有礼信。

    男家收到请帖后,感到去也不好,不去也不好,最后决定抓一只刚刚孵出的鸡崽去拜寿,并在一单上写道:

    受者贪财爱宝,

    不受者嫌我少。

    杨氏老板

    从前,有个家财万贯的刘财主,他与邻村的朱老板结为老庚。有一次,刘老板出门做生意去了,几天没回家。好色的朱板早就想刘老板的妻子杨氏,趁老庚不在家,打起老庚嫂的主意来。

    晚上,朱老板手提银子来到杨氏家,见大门已闩,他走到窗子下,看到杨氏在做针线,就从窗子里丢银子进去。杨氏也不作声,朱老板又改丢光洋进去。等朱老板丢完光洋,杨氏站起身来,一个一个捡起,装满了一个篮子。

    过了一会,朱老板敲门了:“老庚嫂,今晚老庚不在家,我们……”

    话没讲完,被杨氏大骂一场,朱老板灰溜溜地逃走了。

    几天后,刘老板回到了家里,见卧室里一篮子光洋,就问杨氏。杨氏把情况一五一十告诉丈夫。谁知刘老板根本不相信,反而怀疑妻子不贞洁。

    杨氏争辩了几句,被刘老板打了一顿。还把她赶出了家门。

    杨氏被赶出家后,也不回娘家,在外讨吃过日子。一年后,财神爷送了一担银子给她。杨氏有了钱,就在街上开了一间绸缎铺,生意越做越好,很快就发了财。

    再说疑心重的刘老板赶走妻子后,整天不务正业,乱花乱用,不上几年,家贫如洗,只好到处讨饭要米。恰巧,有一天,刘老板讨米讨到了杨氏的绸缎铺门前。这时的杨氏已经女扮男装,变为杨老板了。杨氏认出了刘老板,而刘老板却认不出杨氏。

    杨氏见他变了这个样子,心肠软了下来,每次见他来讨吃,都吩咐手下人给得很大方。

    刘老板见这杨老板好,也天天来。有一天,落大雪,刘老板冷得大哭大叫,杨氏再也不忍心了。她对手下人说:“你们快把那叫花子叫进来,晚上到我们铺里睡。”

    伙计回答说:“我们这里没有剩床呀。”

    杨氏说:“和你们睡吧!”

    可是谁愿意和又脏又臭的叫花子睡呢?

    杨氏说:“你们不要他睡,就要他和我睡。”

    大家听了觉得好笑。

    杨氏把刘老板带进铺来,先让他洗了澡,再拿出几件新衣让他换了。夜晚,两人一同睡在床上。天亮时,杨氏把银子丢刘老板那一头,一起丢了十多个。

    杨氏对刘老板说:“你把裤子脱下来。”

    刘老板当真脱下了裤子。谁知杨氏拿了一根大棍,对准他的屁股狠狠地打了两棍,骂道:“难怪,你这个没良心的爱钱鬼,自己是这样的人就怀疑别人也是这样的人,你看我是谁。”

    刘老板这时才知道,这个杨老板是被自己赶走的妻子。他又羞又愧,痛哭流涕,向妻子认罪。心慈的杨氏原谅了丈夫的过错,夫妻又和好了。

    对歌定亲

    从前,泮溪河边有个龙头村,村里有个张员外。员外年过四十,只有一个女儿叫金花。

    金花十八岁,人才出众,聪明伶俐,上门做媒的特别多。张员外叫女儿嫁给县太爷,为的是升官有靠山。员外的老婆要把女儿许配给大财主的老二崽,为的是不愁吃,不愁穿。

    金花却自己爱到一个心肠好,忠厚老实,做事勤快,年纪又相当在自己家里当长工的农夫。

    这一天,三个男的都来了,都要和金花定亲。不嫁给县官,员外不肯;不嫁给财主崽,员外老婆不依;但金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嫁给农夫。怎么办呢?员外出了个主意,让三个人每人都唱一个歌,歌里要有“尖又尖,圆又圆,红又红”的字句。

    县太爷不慌不忙第一个唱道:

    桃树叶子尖又尖,结出桃子圆又圆。

    桃子熟了红又红,金花爱红嫁县官。

    县官唱完,洋洋得意地坐到凳子上,员外点头夸赞。

    财主老二崽皱着眉头想了一阵,唱道:

    十五的月亮圆又圆,过了十五尖又尖。

    月亮落时红又红,金花嫁我有饱钱。

    员外老婆在一旁拍手叫好,财主崽在一旁眉飞色舞。

    轮到农夫了,后生崽不紧不慢地站起来,看了一眼金花唱道:

    金花眉毛尖又尖,金花眼睛圆又圆,

    金花嘴唇红又红,红嘴应亲农夫男。

    县太爷和财主崽听后大吃一惊,没想到农夫还有两下子。但他俩都不服气,硬说自己唱得好些,争得不可开交。员外和老婆也没了主意。这时金花唱道:

    人心圆来狗心尖,金花爱人不爱钱。

    崭劲日子红又红,一心要嫁农夫男。

    县太爷和财主崽一听,心头火冷了一截。金花接着说道:

    爱月亮的得月亮,爱桃子的得桃子,

    爱我的当然得我了!还有什么讲的?

    员外和老婆无奈,只好依从女儿,选好吉日,为他和农夫完婚。

    包公巧断案

    从前,有个卖油的人,一天,他卖油回家,路上遇到强盗打劫。把一吊钱给劫去了。卖油人心里着急,打劫的人没有当场抓到,又没有线索,神仙也难断案。他听说包公最体察民情,就马上请人写了状子到包公那里报了案。包公接到案状,也感到很为难,不想受理这桩案子。但一想到当官应为民做主,才不枉做“包青天”,还是受理了案子。

    第二天,他就开了个大赌场,并在赌场门口放了一个装有水的脚盆。还出了一道告示,要各地爱赌博的人都来参加赌博。然后跟两个衙役吩咐了几句,派他们化装成守门人。赌棍按守门人的吩咐,人人向脚盆里丢两个铜钱。半晌过去了,毫无动静,包公非常着急。突然,一个赌棍投到脚盆里的两枚铜钱,在水面上溅起了油花,化装成守门的衙役马上把那人捆了起来。送进衙门,包公升堂判案。在事实面前,打劫人不得不承认他拦路打抢,便把钱还给了卖油的人。

    “大门”结案

    从前,有一个强盗,到处去偷别人的东西。有一天晚上,强盗去偷一户人家的财物,是从大门进去的。主人醒来了,大喊捉贼。邻居听到喊声,都赶来抓强盗。强盗被抓住了,送到衙门里关起来。

    按照古时候办案的规矩,从大门进的强盗是大盗,该斩首;从狗洞或者小门进的为小盗,不斩首。但审判官只要有银子进,也可以把案情颠倒。这个强盗的家里有钱,他家里的人送了不少的银子给审判官。

    审判官受礼后,就为强盗出了主意,在“大门”的“大”字上加了一点,变成了“犬”字。审判官宣布:“该盗从‘犬门’而入,是为小盗,不斩”。此案就这样完结了。

    鳝鱼结案

    从前,有个人去犁田,田垌离家很远,老婆给他送饭去。老婆刚送到饭,他就高兴地告诉老婆:“今天有口福,犁田犁出一条大鳝鱼,你带回去把这鳝鱼煎好,给我当中午菜。”

    他老婆照他的话做了。哪知道他吃了这条鳝鱼后,便七孔流血死了。当时有人从田边过,回家告诉他母亲说:“你儿子死了。”

    他母亲认定是儿媳妇害死的,便去报官。

    县官听了报案,把他母亲和媳妇传到了县衙。儿媳妇大声喊冤,县官把惊堂木一拍,大声问道;“你为何把丈夫害死?快快从实招来!”

    “大人,我和丈夫恩爱度日,哪会害死他?”

    接着,她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县官。县官听了,也觉得她说得有理,就把妇人暂时押在县衙。又命差役把墟上把所有的鳝鱼全部收起来,放在一个大盆子里,派人守着那盆子,看鳝鱼有什么变化。

    夜晚,月亮出来的时候,看守的人发现一条鳝鱼,总是把头抬起,他马上报告县官,县官叫人把这条鳝鱼拿出来,煮好给狗吃,狗吃了这条鳝鱼后,没好久,也七孔流血死了,原来,这种鳝鱼叫做“望月鳝”,身上有毒,人吃了就要中毒而死。

    到这时,这桩案子才了结。

    毛鬼生破案

    从前,有桩杀人案,好久没破出。有一天,有个叫毛鬼生的审判官出了个点子,他把所有的嫌疑人都关在一间黑屋里,对他们说:“你们这些人中间,谁是杀人犯,鬼神必知,会在你们身上刻上记号的。你们坐着不要动,明天早上谁的背脊上刻有印记,谁就是凶手。”毛鬼生说完就走了。

    被关押的十几个人,没杀人的都坐着不动。其中有个人叫史桂生是杀人犯,他怕神仙在背脊上刻字,紧紧靠着墙壁坐立不安。

    第二天,审判官升堂,只见他向众人扫了一眼后,惊堂木一拍,两眼一瞪,指着史桂生喝道:“大胆狂徒,还不从实招来!”

    史桂生吓得魂都没有了,立刻跌倒在公堂上。原来史桂生做贼心虚,在紧靠墙壁时把审判官事先在墙上打好的石灰印都沾到了背脊上。

    最后,史桂生只好把杀人的事一五一十地交代出来了。

    蠢公子对诗

    从前,一个富家公子,学到几首诗便到处哼诗,显示他的才学。见到花哨女子,便哼几句诗调戏人家。

    这一天,蠢公子到河滩上游玩,见河对岸一个年轻女子正在洗衣。公子心里发痒,想出了两句诗:向着河对岸的女子大声吟道:“对岸河边一株柳,问你何时才到手?”

    女子没理会他,拿着衣服回家去了。蠢公子见女子不理他,心里好不恼火,但为了装起文质彬彬的样子,忍下了这口气。第二天他又到了河边。

    那位女子回家后,便与父亲说了这事。为了对付这个蠢宝,父女俩想了一个计策。第二天,女子又提着衣服到了河边去洗,蠢公子早就等候多时了,他见女子到了河边,又高声哼着那两句诗:“对岸河边一株柳,问你何时才到手?”

    话音刚落,女子不慌不忙地也对出了两句:“大门两边开,随你哪时来。”

    对完便提着衣服往家走,蠢公子见女子对上了他的诗,心中好不高兴,马上过河跟着女子的后背到了女子的家里。这时,女子的父亲正好不在家,蠢公子正想拥抱她,就在这时,女子的父亲在门外喊女儿。蠢公子急得无处躲避,求女子把他藏起来。

    女子指着半人高的灶眼说道:“快往里面藏。”

    蠢公子马上爬进了灶洞。随后女子的父亲也进了家门,他见女儿呆呆地站着,怒骂道:“你站着干什么?还不生火做饭!”

    女子赶忙做饭。那公子在灶眼里,一阵烟火灌进去,呛得眼泪鼻涕一大把,马上爬了出来。

    女子的父亲举起烧火叉对着蠢公子骂道:“打死你这野东西,哪里跑来的?”

    蠢公子一阵“哎哟!哎哟!”连爬带滚跑出了女子的家门。

    从这以后,蠢公子再也不敢哼那种狗屁诗了。

    蠢子拜寿

    从前,有个财主,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嫁了一个蠢子二女儿嫁给一个货郎。财主六十大寿那天,大女儿把一担寿礼交给蠢子,吩时他说:到了我家,先要为父亲祝寿,要说‘祝岳父大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蠢子听连连点头说:“我知道了。”

    临出门的时候,她还是不放心,又嘱咐蠢子不要把这句寿词忘掉了。

    一路上,蠢子恐怕把这句话丢了,嘴里不停地念着。走到半路,一条小沟横在路中间,要跳过去很难,蠢子一时着了急,把寿词给忘掉了。他以为掉到沟里去了,便把寿礼放在一边,跳下沟里去来回摸他的“寿词”。

    恰好在这时,货郎也挑着寿礼赶到了,见蠢子在沟里东摸西摸,不知在找什么。他也把寿礼放下,帮他摸起来,边摸边问:“是什么要紧的东西掉到这里啦?”

    蠢子说:“没什么要紧的东西。”

    货郎听说不大要紧,便催促说:“没要紧就走吧,时候不早了。”

    蠢子只好唉声叹气挑起寿礼,跟着上路。

    到了财主家,货郎拉着蠢子的手到寿堂为财主祝寿,蠢子呆呆地站在一旁,不知道怎样才好。

    货郎跨前一步,边行礼边说:“祝岳父大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蠢子听到这里,猛然上前把货郎按倒在地,两人在地上打得团团转。

    蠢子边打边说:“你这强盗偷摸了我的祝寿词,还装着问我丢了什么。看我要了你的狗命!”

    货郎被打得鼻青脸肿,还不知是怎么回事被打的。

    财主在堂上气得直跺脚,连叫晦气。亲戚朋友看到这种情形,哄堂大笑起来。

    财主听故事

    从前,有个财主爱听故事。时间一长,故事听多了,总感到不新鲜过瘾。便许下一个愿:只要有谁能讲出他从没听说过的故事,愿用光洋重偿。

    许多人都想试一试,可讲的故事他都听过了。有一天,有个老汉说可以给他讲个新故事。财主很高兴地把老汉请来。

    老汉说:“从前,你祖父偷了我一百两银子……”话音没落,财主便大发脾气:“胡说,我怎么没听说过!”

    财主的话刚说出口,老汉便向他讨偿钱:“我讲出了老爷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故事,快快拿偿钱来。”

    财主无奈,只好把白花花的光洋偿给了老汉。

    张开做皇帝

    从前,有个单身汉,名叫张开。他讨了个漂亮的老婆,名叫雪枝。讨过来后,张开成天的不去做事,总是守着老婆。老婆问张开为什么总是守着她,不去做事?张开说她太漂亮了,一下不看见就过不去。

    于是,雪枝便想了个办法:她把自己的像画下来,要张开想看她的时候就拿出像来看看。

    第二天,张开拿着雪枝的画像去犁田,他在田的两头都插了一张雪枝的像。犁田的时候,他犁到这头也看看,犁到那头也看看,就这样犁呀,看呀!看呀,犁的,突然一阵狂风吹来,把一张像不知吹到哪里去了,张开急得哭了起来。

    谁知,这张像吹到皇宫里去了。皇帝看后,大声夸道:“天下竟有这样好看的女子!”

    于是,他马上下令全国寻找这个女子。张开听说要抓他的老婆,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他去找雪枝,雪枝对张开说:“不要紧,他把我抓去就抓去。”然后又附在张开的耳边说了几句私话。

    不久,雪枝被皇帝抓去了。张开一个人在家里,白天上山去打鸟,把鸟毛拔下做衣裳;晚上就学打渔鼓,就这样学学打打,打打学学,不知不觉就过了三年。张开用鸟毛编的衣服也做好了,渔鼓也学会了,他穿起鸟毛衣,背起渔鼓到京城去卖艺。

    却说雪枝被皇帝抓去后,总没有说过一句话,更没有笑一声,皇帝见她痴痴呆呆的样子也没有跟她同过床。

    有一天,突然传来了渔鼓声,雪枝笑了笑。丫鬟马上去告诉皇帝,皇帝就赶忙把打渔鼓的请进宫来。那打渔鼓的一进宫雪枝就瞪着他身上的那条鸟毛衣说,这件衣裳要是穿在皇帝身上,那一定很好看。

    皇帝听雪枝这样讲,就要买下那件鸟毛衣。打渔鼓的人说:“我这衣是件宝衣,不卖的。”

    皇帝说:“你不卖,我们就换下穿吧。”

    打渔鼓的人说。“换就换。”

    这样他们两人的衣交换穿了,皇帝穿着张开的鸟毛衣,张开就穿着皇帝的龙袍。

    忽然,雪枝指着穿鸟毛衣的皇帝对御林军喊道:“那里来了个野东西,来人呀!把他拉下去杀了。”

    御林军见张开穿着龙袍以为是真皇帝,没分出青红皂白,就把穿鸟毛衣裳的真皇帝杀

    了。

    张开就这样在他老婆的巧妙安排下做了皇帝。

    嘉禾中秋粽

    很久以前,嘉禾有个好吃的官员。他吃厌了所有好吃的东西,觉得什么也不好吃了,就贴出一张告示:谁能做出一种使他吃了满意的东西,就免谁三年赋税。这官家有个佃户叫雷公婆,这人胆大心细,又很聪明。她想好了一条妙计:就去对主人说:“老爷呀,天下最好吃的东西在我家哩。我要是做起来给你吃呀,莫说你愿免我三年赋税,就连你半辈子吃下去的东西也会吐出来哩!”

    官老爷听了这话,高兴得直流口水,急忙说道:“好好好,你快去做出来吃!”

    雷公婆说:“你莫急嘛,这东西要煮三天三夜哩。”

    官老爷说;“过三天就是八月十五,让我好好地过个中秋节!”

    雷公婆答应八月十五保准送来。她回到家里,上山摘来粽叶,把稻草烧成灰,浸在水缸里;又舂碾糯米,把雪白的糯米倒入滤过的稻草灰水里,把糯米泡起变色,包成粽粑。

    那官老爷好不容易熬过三天,空起肚子准备大吃一顿。他还邀请了一帮人,来陪他品尝。谁知雷公婆送来的是个大粽子。官老爷先是一怔,接着忙叫雷公婆拨开来看,见是一堆黄澄澄的,以为是什么龌龊东西,他气得一身打战,活活气死了。

    官老爷死了,那些来陪吃的人自然要拿雷公婆治罪。雷公婆不慌不忙地说:“好心不得好报,你们不识货,关我屁事?我吃给你们看!”说着,她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那帮家伙见了,也跟饿狗争食一样抢吃起来……

    从那以后,这里的人们都兴在中秋节包粽子,一直传到今天。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