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相治蜀
繁体版

十四 修堰堤排涝抗旱 走马会耀武扬威

    丞相又和柯正继续顺着大道往西,直到来到一处山峦之下。此处山势柔和,连绵起伏,翠绿叠嶂。山脚一片平地,绵延数十里,一直接到远处的杳杳群山。丞相大喜,说一声:“好地势!”他指着两山相交之处,对着柯正、关兴说:“此处山谷,山中雨水由此倾泻而下,最利于蓄水。”柯正问道:“丞相所言固然有理,只是蓄水虽可以供应饮马之用,只是一旦蓄满水,此处就如一处死水谭,月长年久,岂不是终不能使用?”丞相说:“到了冬末开春之时,可以打开少量水闸,灌溉周围的农田,以解春季干旱之急;到了小满之时,可以打开大量水闸,以补充稻田水量。夏至之后,就放光蓄水,池底依然可以耕种庄稼。这样,冬春之日供牲畜饮用,农田灌溉,夏秋之日作农田耕种,岂不是一举三得?”柯正琢磨了一阵,脑筋才勉强转过弯,不禁佩服得五体投地,说:“多谢丞相指点,使我顿时开窍。”丞相说:“这也是我昨日晚间想出来的一个法子,主要是为了解决冬春干旱的问题。眼前这个地形恰如天设地作一般,非常合适。事不宜迟,今晚我就画好图纸,明日动工。”

    那一夜,丞相营帐中的灯一直亮到深夜。第二天一早,丞相带人回到这片山脚,勘测土地。最后选定了一块长、宽各约三千尺的平地。这块地是城外一家姓杨的大户所有,丞相当即驱车前往他家。老孙正在家中打晒稻谷,看见丞相的马车远远驶来,到了自己家门停下,接着关兴走进门来。老孙一见关兴,忙跪伏在地,不敢抬头。关兴对他说明来意,表示希望能够买下这块土地。老孙一听,忙说:“这块地,草民愿意双手供奉,为丞相使用。至于修筑水池,我自己及家中四个儿子,还有十多个帮工,都可以参与服役。”关兴说:“丞相修水池造福一方,怎能白白取用你的土地?丞相吩咐,你若同意卖已是非常感谢,土地费用必需全额付足给你。至于服役之事,更不需你们出力,自有官兵承担。”

    接下来的十天,官兵们就分成几批人,日以继夜地在此修筑堰池。按照丞相所绘图纸,根据地面的自然走势,取长约2千尺的地为池底,将其远离山谷的土地逐渐加高延伸出去,形成缓坡,用桩木粗席苇草筑夹墙,中间夯实泥土筑堤,上面可以行人,背后加土支撑牢实。沿着堤边按照间距开设闸门,高中低三层错置,用于不同季节放水灌溉之用。

    堰堤竣工以后,正逢一场大雨倾盆而下,直到第二天凌晨才云清雾散。朝阳尚未升出地平面,丞相就乘着马车,由子龙将军和军中各位将领陪同去往堰堤,又特意另派一辆马车去接柯正父女。柯蓉前几日就听爹爹讲过这个蓄水池的用途,很感兴趣,天天都跟着爹爹去看修堤。今天这是堤坝完成以后的第一场大雨,她自然迫不及待地也要跟着同往。

    快到堰堤时,众人举目观望,远远地看见新修的堰堤处波光粼粼,雾气蒸腾,在晨曦的照耀下,缥缈然犹如仙境,镶嵌在被朝阳照亮的无边田野之中。自然界这和谐而壮阔的美,让人不禁心旷神怡。

    子龙将军让人牵几匹马从堤面下到堰池中,那马见到水,低头饮了一阵。待主人解下它们背上的马鞍,马儿们会意,一个接一个走到水里,自如地游弋起来。

    柯蓉静静地观看着这一切,这份自然的美景深深打动她的心。想不到几天前一个污泥地,经过巧妙的人工设计、修筑,竟然摇身一变,成为这美景的一个重要部分。听父亲说,到了冬春季节,盐池还能解决农田干旱的难题。难怪父亲对丞相钦佩不已,几乎视为天人。

    当天晚饭时,她忍不住提起这个话题:“前些日子,我见丞相指挥大军与孟获开战,以为丞相的职责就是带兵打仗。现在战争结束了,我才知道他还要管理农务,开堰种茶。”这句话说得柯正忍俊不禁,呛了一口饭,猛地咳了几下才缓过来。他喘了几口气,说:“蓉儿,你这话说得都不对。丞相呢,应该是在朝堂上制定国家政策,象带兵大战、管理农务等等具体事务,都由他下面专门的官员去执行。只不过,我们这位丞相,实在是天资聪明,作什么事都强过别人。这次南下平叛,他亲自带兵,就是这个原因。”柯蓉问:“他啥事都自己做,哪儿来的那么多时间?”柯正说:“我看他,除了做事,其它什么时间都没有。有时候,饭都顾不上吃。蓉儿,你记得吗?好几次我们出外探路回来,都已很夜深,丞相营帐里的灯都还亮着。”

    柯蓉当然记得,像这样琐碎的细节她记得分外清楚。就好比那新修的堰堤,给她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清早的风景,令人惊艳。柯正接着说:“说实在话,修堰蓄水供农田灌溉,我以前也见过,可丞相设计的这一个又更为巧妙。这个堰冬天饮牛、马,到夏天里面的水可以全部放光,堰底部用以种植水稻。这样,积蓄一个冬天的牛马粪便,正好可以作为养分被水稻吸收掉,不会积存到下一个冬天。这一点,省去人工保养的工作,确实高人一筹。”

    第二天清早,丞相的马车又驶向另一个巡视地点-永昌南营。在那里,蒋琬按照丞相绘制的另一份图纸,修筑了一片石头房子,供军队中受伤的士兵们在此安家落户。士兵们已经搬迁完毕,丞相特意在子龙将军和其他几位高级将领的配同下,前来看望他们。

    伤兵们住进了新居,心情却分外沮丧。想到自己再不能够跟着大军回到家乡,许多人不禁泪流满面。丞相鼓励他们说:“男子汉四海为家,何处不能安身?更何况这里也是汉室领土。你们虽然回不了家乡,但在这里能够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娶妻生子,重建家业。我已经委托王太守,带领你们栽种茶树,只要你们勤劳耕作,过几年茶叶开始收成,你们就无需再为衣食担忧,下半生丰衣足食,后代子孙家用富足。这样,就算是我孔明没有辜负你们为国奋战一场。”

    从此,这些从成都来的汉家士兵,就在永昌之南定居下去,种茶焙茶为业。他们亲手种下的这些茶树,在南方充足的阳光与雨水的养育下,收下的茶叶风味独具,回味悠长,最终名成“普洱”。随着茶树生长开花到茶叶制成,他们也在那里成立家庭,添丁进口。茶树一年年地生长,他们的日子也渐渐富裕起来,家族一代代兴旺发达。放眼未来的日子,他们充满希望。只是他们万万不会想到,这些茶树所产的茶叶,世世代代延续几千年,深受民众的喜爱,乃至誉满中原,远销全球。

    汉军离开永昌的日子很快就来到。临走前一天,在永昌南面的走马训练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座训练场,本是子龙将军为了骑兵的日常训练而特意开辟的。许多当地族人,本身就颇善骑射,士兵的训练常常吸引他们站在周围观看,看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连连叫好。丞相见他们对汉军的马术训练如此感兴趣,于是决定举办一次“走马会”,邀请永昌军民及南方各族人等共同参加。

    “走马会”以汉军骑兵的马术表演开场,丞相领众官员及当地族人领袖在场边观骑楼上坐定,赵子龙将军将军令传下,场上关兴将军手中将令旗挥舞,几十名彪悍的士兵,身着短袖汉襟,手握长枪,腕束红藤,骑马来到场地中间,随着鼓声阵阵,他们一个个开始转动手中的长枪,越转越快,及至看不见长枪,倒仿佛象车轮在转动一般。随着双手平伸、上举、侧引,那车轮就时而在前,时而向上,时而身侧。围观的人们爆发出热烈的喝彩声。关兴将军又将令旗左右挥舞,鼓声骤急,士兵们收枪在手,伏身在马背上,十人一组向着前方一排标杆疾驰,约摸离标杆四十步远时,士兵们倏地坐直身体,瞄准标杆,他们手中长枪直直地飞出手心,稳稳当当地插入一棵棵标杆之中。人群中的叫好声一阵高过一阵。等到场上所有的士兵结束表演,到了场下,早已有人等候在那里,准备好酒壶让他们喝酒解乏。士兵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只喝一、两口算是解渴。

    这时,子龙将军又一道将令传下,让参加比赛的选手上场。关兴举起手中令旗,五名汉军士兵在他右边骑马站好,五名南方族人在他左边。令旗在空中从上斩下,十匹马同时向前冲出,身后留下滚滚烟尘。鼓声连连,骑士们双手不着缰绳,拉弓搭箭,纷纷瞄准正前方的木制箭靶。他们赶在红色标志线前,弓弦应声一响,箭已飞向靶面。骏马迅速转身返回,骑士却在马背上旋转身体,面对箭靶,再次飞出一箭。看到两箭共进靶心时,人们激动得掌声雷动。一组一组的骑兵随着令旗的挥舞向前飞奔,小兵们站在箭靶旁边紧张地记下各人的成绩。突然人群爆发出一阵惊呼声,原来一位骑士的第二只箭,竟然射中他的第一只箭的箭尾,将那只箭从靶心推出去。

    接下来的比赛是骑马夺标。身手矫健的骑手在马上疾驰,忽而倒身后弯,忽而俯身垂下,敏捷地将路旁的一段段丝绸拾起。到后来,有的骑手干脆伏身马侧,有的藏身蹬下,忽左忽右,时起时伏,不一而足。好似猿猴轻巧机灵、形随意会,人们只看得眼花缭乱,呼喝之声此起彼伏。

    最后,三匹马并驾齐驱,最边上的骑士纵身一跃,到了中间骑手的背后。另一边的马靠将过来,那骑士敏灵地爬上两位骑手的肩膀,将一面“汉”字大旗用双手高高举起,随着两匹马飞奔跌宕。

    比赛结束了,丞相吩咐摆酒庆功,赏赐官钱奖励成绩优秀的骑手。赛场上,喜爱马术的人们久久不肯离去,围着骑手们问个不停。丞相就让关兴带着军中的教官去给众人指点、讲解和演示,鼓励当地人练习马术,强健体魄。丞相还叮嘱吕凯、王伉,以后每年都举办这样的“走马会”,加强汉人与南方其它民族的联系。并向他们承诺,马术、箭术精湛的南方老百姓,如果愿意以后可以参军打仗,到成都跟随大军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