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相治蜀
繁体版

廿一 都江堰巧夺天工 飞连弩惊愁鬼雄

    出发去汉中的这一天终于来到。天刚蒙蒙亮,丞相家中已是灯火通明。夫人早已命人将行李放在车上,大儿子诸葛乔也一身行装,准备跟随父亲一同到汉中去。攀儿和瞻儿都在他们母亲怀里,跟着送出大门。丞相对妻子说:“我和乔儿走以后,家里的事,就全仰仗夫人了。”夫人说:“先生您放心。家里和瞻儿,自然有我照料。蓉儿过两天我就让人把她送到汉中去。有她在您身旁侍奉,我也放心。”乔拜别了母亲,跟随丞相,往校军场去了。

    当天晚上,大军到达了都江堰,就地扎营安歇。第二天清晨,天灰蒙蒙亮,丞相与向朗、马谡来到江边,身后跟着诸葛乔和记室霍弋。霍弋是名将霍峻之子,字绍先,原来在宫中任职谒者,丞相特意请他为记室,与儿子乔为伴,同赴汉中。

    他们一行人登上山顶远眺,只见江雾弥漫,水天一色。江水远远地奔流而来,至宝瓶口处河床陡然收窄,水流湍急,浪花如雪,正所谓“万里江水一瓶收。”

    马谡故意考问向朗:“向兄,您看这宝瓶口乃水道最窄处,为何几百年来,这河床都未曾被江水冲宽一寸呢?”向朗一听,是呀,水看似柔和,其韧劲无敌,常言说:水滴石穿,就是说的这股韧劲。都江堰建成已几百年,为何河床依旧能够保持不变?他说:“这个我真是不知。幼常,你说这是为何?”马谡神采飞扬地说:“古书上说,宝瓶口原来都是石壁,李冰当年修到此处,命人将石壁凿开。仅此一项,就整整用了八年时间。这样凿成的河床,估计再过几百年也依然如此。”

    丞相一听,点头说:“想不到幼常对水利也颇有了解。那你说,为什么李冰要在此处将河床收窄呢?”“丞相,您看,此处河道通往成都,河床变窄以后,就能控制进入成都的水流量。到了汛期,多余的江水就从旁边的飞沙堰泄到外江;到了旱季江水流量减少,江水就全部从地势较低的宝瓶口流到成都,保证了进入成都的水量,实现“水旱由人”。”丞相不禁感叹:“是呀,这样的设计,无需人力,保证成都平原的水流量,又防止汛期引发的水灾,几百年来成都平原的富饶,全拜都江堰所赐。不过,可惜呀。”马谡说:“丞相,不知所惜何事?”

    丞相指着飞沙堰和对面的凤栖窝,说:“你们看,那凤栖窝和飞沙堰两处水势平缓,许多泥沙石块在冲到宝瓶口前,被漩涡卷起,沉积在飞沙堰和凤栖窝处,自然而然地从江水中分离出来,避免宝瓶口后那段收窄的河床堵塞。这么多年了,这两处已堆积了大量的泥沙,可惜一直没有得到清理。”向朗和马谡一看,果不然,现在是枯水期,飞沙堰和凤栖窝的边上,堆积了不少的石块,淤泥,让该段河床变窄了不少,时间长了,难免会堵到宝瓶口去。

    向朗说:“丞相,待我回头派人来此清理河道。”丞相说:“应该如此。来,我们再到上游的分水口鱼嘴看看。”他抬脚迈步,却发现右脚的鞋带松开了。身后的诸葛乔眼尖,赶忙上前,跪下来为父亲将鞋带系紧。

    鱼嘴是都江堰的第一道分水口。在这里,丞相仔细看了看地势,不由得感叹:“妙啊,你看这鱼嘴堤坝修建在丘陵与平原的分界,地势自然地由高向低过度,鱼嘴将江水分流至内江和外江,连堤坝都不需要修。”马谡接着说:“按书上所说,这内江的水流经成都,其河床窄,底部深呈凹形;这分流到外江的水绕过成都城,其河床宽,底部浅呈凸形。枯水期水位浅,水流有六成流至内江;洪水期水位高,水流大部分流入宽阔的外江,只有四成的水进入内江。所以在宝瓶口分流之前,鱼嘴这道分水口,就能够对水量进行第一步调节。”

    向朗听得津津有味,就问他:“那你看这鱼嘴地处弯道,外江在弯道的内侧,内江在弯道的外侧,这样的布置,难道也有什么讲究?”马谡竖起大拇指,说:”向朗兄好眼力,这样的布局确实有其奥秘。你想,鱼嘴分水四六成,下游宝瓶口前收窄,飞沙堰排水泄洪,保证成都平原年年水旱由人。规划固然合理,可长年日积月累水流汹涌,水里面夹带的石块泥沙若大量存积在内江,势必引起河道堵塞,最终引发水患。这泥沙,可是大自然的杀手锏啊。若靠人工清理内江,费时费力,也不现实。而这弯道设计,以及底部的凹凸地形,就能让大部分的石块泥沙自然而然地流向外江。据说,大约只有二成的石块泥沙流到内江。而这剩下的二成,再在宝瓶口前凤栖窝处分离沉积,就像自然过筛一样,留在了宝瓶口之外。”

    这样一解释,连向朗都禁不住说:“真是妙哉!用大自然的地势构造,消解大自然的杀手锏,真乃源自天然,又巧夺天工。”丞相接过话头,说:“这里还有一样东西,也是源自天然,却巧夺天工。”

    大家一看,丞相所指的,是建造鱼嘴口的材料,由竹条编成的椭圆形笼子,里面装了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一层一层的竹笼堆积在一起,砌成了鱼嘴,如磐石般坚固,鹅卵石之间的缝隙又能让水流通过,可谓亦柔亦刚,在江心任凭水流冲击,几百年巍然屹立。

    向朗细心,他注意到堰坝周边的竹笼有不少破损坍塌的地方。他指给丞相看,说:“看来这个堤坝也需要人维护修理。回头让我安排一些士兵来把那些破损的地方换一换,同时把凤栖窝也清理一下。”

    丞相说:“这很好。我准备设置一个堰官的职务,手下配备千余名士兵,长期驻扎在都江堰,专职负责堰坝的维护和清理。都江堰关系到整个成都平原的农业命脉,万万不可疏忽大意。”

    都江堰的堰官制就此建立起来,它解决了都江堰的维护,一直延续至今。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成都平原风调雨顺,年年农业丰收,百姓们生活日益富庶。

    离开都江堰,大军一路直达汉中军营。汉中北据强魏,东连荆襄,西接秦陇两地兵马,以此为基地北伐中原,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然而汉中此时一片凋零,十年前曹操从汉中退兵时,将汉中十多万百姓全部迁到中原,如今这里人迹稀少,大片土地被荒置,农业生产能力薄弱。十万大军要在此处生存下去,只能依靠成都平原的支持。

    对于汉中,丞相显然有着长远的发展规划。到了汉中后,丞相很快设置了屯粮官这个职位,专职负责招募百姓到汉中定居,种田屯粮。这一年,有五千人从外地迁到汉中,在这里定居下来,开始了他们新的人生。每一个到这里的人,都或多或少怀揣着希望,在老天爷的庇护之下,能够在这个富庶的土地上生存、扎根,将自己的家族欣欣向荣地繁衍下去。

    十八岁的赵胜就是这样从川北来到了汉中。赵胜的父母年事已高,跟着赵胜的哥哥在老家生活。那里的土地贫瘠,气候寒冷,一年辛辛苦苦在地里劳作,只能收齐一季的稻子,勉强够一家人来年的口粮。家里养了两头牛犁田,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家当。

    赵胜听到前来招募的士官说,汉中的土地肥沃,一年收两季,还可以收水田,以及各种各样的水产鱼类。听起来像是传说中的天府,他很是动心。劳作一年,可以收两倍的粮食,真是这样,那生活应该会比现在富裕得多。而且,愿意迁移的人,官府会提供衣食住行的费用,一路护送他们到达汉中。他决定,要利用这个机会出去闯一闯。辞别了父母和哥哥,带了祖父传下来的一把古琴,他一个人跟着官兵,上路了。

    在汉中,这一日清早,丞相特意命人将驻守赤崖的赵子龙将军请来商议要事。赤崖是汉军的防守重地,交给赵老将军,丞相最为放心。

    丞相对子龙说:“将军请坐。不知你和伯苗在赤崖训练新兵,进展如何?”子龙将军说:“新兵正在学习列阵行军,两个月后,应该基本练成。”丞相点头说:“有劳将军费心。今天请老将军过来,其实是想和你商量屯田一事。”子龙说:“但请丞相吩咐。”丞相说:“如今我大军十万人在此,在训练新兵之外,我想让部分士兵去屯田种粮,收成之后可充当部分军粮,从而减轻成都运粮的负担。”

    子龙将军一听,很感兴趣,说:“丞相这个主意甚好,汉中土地富饶,我军屯田于此,正好可以和百姓们一起耕种粮食。不过,长期在军旅之中,我已经对农事生疏了。待我回到赤崖后,和邓芝将军商议而行。”丞相说:“子龙将军不用担心。我已任命屯粮官一名,他熟悉本地农业生产,回头会派人来辅助两位将军安排粮食种植事宜。”

    丞相命人取来一张图纸展示给子龙将军,只见图上画了一块正方形田地,田内有五条不规则形田埂,将田面分为大小不等的六个田块。在田中,还画有青蛙、鳝鱼、螺浉、鳖、鲫鱼等,以及一些植物。子龙说:“丞相,您所绘此图,倒让我想起您在荆襄推广的的水稻田。”

    丞相说:“将军所言不差。这张草图,正是仿造南方水田而绘制的冬季水稻田。汉中一带稻产一年两季,到了冬天,普遍停耕休田。我军营中一年四季劳力充足,在两季收割之后,可以接着耕种冬田,除了粮食,还可以在田间养一些鱼类水产,种些莲藕、菱角,丰富军中食物种类。”

    子龙将军双手接过图纸,小心翼翼地折了两折,揣在怀里收好。

    丞相又补充说:“汉中有丘陵,有平原,可以依造地势,在丘陵上修一修陂池,在平原地修一些陂塘,以蓄水灌溉之用。”

    这时,军士来报,马谡将军出外走访水利工程,现回营报告。丞相命叫进来。马谡手捧一卷地图册,兴冲冲地走进来,见礼毕,将图册呈上,说:“奉丞相之命,属下走访了当地向导,按照他们所说,将汉中附近大小水利工程一共五十余处悉数绘制在这份汉中地图上,供丞相阅览。”

    丞相展开一看,只见图纸上顺着河流走向,密密麻麻地标记着堰坝的位置。丞相大喜,说:“此图甚好。有了这张图纸,我们就可以沿路视察每一处堰坝,破损残败的,需修缮完全,以利粮田灌溉。”他指着最大的一处堰坝,说:“位于褒水的此山河堰,可就是原西汉初修建的萧何堰?”马谡说:“山河堰正是萧何堰,是汉中最大的水利堰坝,地处褒水,相接南郑、酒县这两大农业产地,举足轻重。丞相若有意前去查看,丞相若有意前去查看,属下愿引路。”丞相说:“你且下去准备,明日随我前去。”

    另一日,丞相命西曹掾浦元前来,研究一张弩弓的结构图。浦元心性灵巧,善于思考,对兵器颇有研究,其锻制方法独具一格。浦元见图上这张弩弓,尺寸比一般的弓弩大,发射架上,并排放有十只弩箭,每只箭之间略有角度向外扩展,中间的连杆上套有一个弧形的拉杆。运用时,只需将此连杆往回拉住扣紧,瞄准后,一扳机关,十只弩箭就呈扇形同时向外发射出去。

    浦元问:“这份图纸,不知从何而来?”丞相说:“这是我根据传统连弩的构造,加以改进而成。一按机关,可以同时发射十只弩箭,称为‘群雁’。弩箭需用铁制,弩机的杠杆相应进行加强。步兵行军时,把它架在车上运载方便,威力十足。”

    浦元仔细看过图纸,思索片刻,又问了几个问题,就已了然于胸,说:“既然有此图纸,我这就下去准备一个样品,再请丞相过目。”丞相说:“如此甚好。如有需要改进之处,可速来与我商量。”

    浦元收下图纸,回到营帐中悉心研究后,果然照图做出一个样品。一试之下,其射程是普通弩箭的两倍。有了这样的装备,以步兵为主的汉军,对敌魏国的骑兵时,就能占据武器上的优势,抵消速度上的不足。

    丞相对这个样品非常满意,他命浦元照样先打造三千架,以供弓箭部士兵操练。接着丞相想起另一件事:“上次我让你制作的三千把飞刀,不知做得怎样?”浦元说:“飞刀的毛坯已经制成,只差最后一步进行淬火了。汉水水质软,不适合给钢刀淬火用。我前日已命人去成都取来岷江水。岷江水水质硬,最适合淬火用。今天水就应该送到了。”丞相一听,不由赞道:“想不到连淬火用的水都如此讲究,难怪将军所监制之刀,锋利异常。”

    正在这时,浦元的侍从赶来,说岷江的水已送到铁匠房,浦元一听,就向丞相告辞。丞相说:“我与你前去看看。”两人来到铁匠房,送水的士兵正守在一排空桶边,桶中的水已经将房中水池装满。

    浦元一看那水,当时一愣,说:“我不是让你们到成都取岷江水吗?怎么在水中加有涪水?”小头目赶忙说:“这水确实是取自成都岷江,并未间杂涪水。”浦元从旁边拿了一把刀,在水池里划了两下,仔细注视着池子表面的水纹问:“这些水里面共有八升涪水,怎么说没有间杂?”

    那小头目一听,吓得脸色发白,“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小人们从岷江取水回来,经过涪津渡时一个水桶不小心被翻,小人担心水量不足,所以就装了一桶涪水补上,正好八升,还请将军赎罪。”众人心中惊叹,浦元道:“八升涪水虽少,足以降低刀剑强度。你等速速回去,重新取水,不可再误。”

    这天,营中检阅各部兵马。清晨,丞相坐着四轮马车来到校军场,老将军赵子龙和长史向朗陪在他身边,其余众将纷纷披挂整齐,排列在阅兵台下听令。练兵场中,黑鸦鸦地排列着骑兵,步兵,战车队,弓箭手,个个挺胸屏气,肃立听令。一阵清风自南飘来,掠过士兵头盔上的红缨,撩起操场中央的帅字大旗。

    丞相右手竖起羽扇,指挥战车弓弩兵团的吴壹、吴班见状,赶忙上前叉手施礼。丞相拿起两面旗帜,一黑一白,分别交给他二人。吴壹接令在手,喝令:“击鼓!”将白旗一挥,一时间鼓声隆隆。场下的战车队和弓箭队很快开过来,其余的兵团随即退到场地的后方。随着白旗的摆动,战车轰轰前行,时而一字排开,时而锯齿排列。随后吴班黑旗挥舞,弩箭手迅速隐蔽在车后,用连弩狙击飞驰而来的敌军,密密麻麻的弩箭飕飕飕地飞向远方,直插云端。

    演习完毕,鼓声骤停,铜锣锵锵,战车和弓弩兵团依次退到场地的后方。吴懿吴班回到丞相面前,交还令旗,转身退到台下。

    丞相右手平举羽扇,指挥步兵兵团的邓芝应声而出,到丞相面前领过令旗。鼓声再起,如雷如霆。两组步兵兵团渐次进入场中,随着令旗指令,或冲锋,或后退,或分散,或合围,整齐有序,进退如一,喊杀声响彻天地。

    步兵团退下之后,丞相左手高举羽扇,只见魏延将军三步并两步,来到台上,施礼毕,从丞相手中领过令旗,下到场中,跨上战马,大喝一声:“前进!”万名骑兵随着魏延将军手中的这两面令旗,或疾驰,或拼杀,或飞箭,练兵场中顿时沙尘滚滚,马蹄隆隆。

    阅兵完毕,众将和士兵们回归原位站定,操场中平静下来。丞相问浦元将军:“前日所铸新刀可曾准备妥当?”

    浦元应声而答:“早已准备停顿,请丞相和各位将军观看。”他一挥手,两个士兵用一个大竹筒装满小铁珠,放在校军场前部的一张茶几上。浦元持刀来到茶几前,深吸一口气,双手握刀,对着竹筒的上半部分,从右到左将刀锋平平地划过竹筒,竹筒的上半部分应声滑落,里面的铁珠四处迸溅。竹筒的下半部分却依然平平地留在茶几上。在场的将士不禁齐声惊呼,紧接着欢声如雷,纷纷赞叹道:“真乃神刀也!”

    浦元双手捧刀,大声问:“不知可有人想要一试此刀?”话音未落,只听有人大喊一声:“待我来试!”大家仰头一望,只见魏延大步踏星走到浦元面前,单手将刀取在手中,双腿站稳,用力平平地将刀划过剩下的竹筒,再次将竹筒削成两半,所有的铁珠飞在空中,劈里啪啦撒了一地,校军场又发起一阵如雷般的喝彩声。

    这时一位身穿红色战袍的小将也跳了出来,大声喊道:“魏将军,待末将一试。”众人举目观看,原来是小将关兴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魏延将刀递过去,只见那关兴接过刀,当下里摆开架势,“嗖嗖嗖”练了一趟刀法。舞到激烈处,只见那红色的身影闪展腾挪,身外一圈白光上下翻飞,众人看得眼花缭乱,不禁又一阵高声喝彩!

    丞相看得高兴,当即命人为浦元记一大功,然后吩咐吴壹将军:“吴将军,你手下的三千连弩士,都是涪陵悍勇好斗的士兵,在战场上面对魏敌骑兵,可用连弩退却。若剩余的敌军接近,连弩士可冲出战车与敌兵赤膊拼杀。这三千把神刀,正是为这三千男儿准备。”吴壹惊喜不已,谢过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