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在三国:不要叫我孙十万!
繁体版

第57章 古人的智慧

    “非也非也,吴师父多虑了!孤刚刚只是在感慨现状,并不是想说将来一定会是这个一个局面。”

    经过吴范的提醒,柯籍也是即刻醒悟。

    虽然按照历史的发展趋势,“王与马共天下”是后世东晋的格局,可是他想要继续加速,最好能使中国历史跳过魏晋南北朝门阀统治的时代,直通隋唐的盛世!

    而这些天以来,他一边跟吴范学习东汉以来的历史,一边也是在长沙实际进行了调研,于是他渐渐搞清楚了原本的历史为什么会走向门阀政治的方向。

    因为汉朝的皇权统治一直都不是很牢固,因为地方宗族已经坐大,甚至逐渐演变成了士族——虽然在汉末三国的乱世,寒门子弟获得了逆袭的机会,可是这个时间窗口,此刻也是以极快的速度在关闭...

    柯籍一直以为,汉光武帝刘秀是个位面之子加大魔导师。可是,在正经地跟着吴师父了解了一下光武开国史后,他才发现,人家也是很憋屈的。

    虽然昆阳一战,刘秀疑似靠着“大陨石术”打出了七千破四十二万的辉煌战绩,可谓一战击败“传说中的穿越者”王莽,可然后呢?他的哥哥被杀,自己还得在凶手面前装孙子...

    然后他几乎是孤身去了河北,不过好在得到了河北地方势力的投资,于是一下子集齐了云台二十八将,重新打出了席卷天下的气势。

    但是,如果以当代公司的角度来看刘秀,就会发现他不过就是一个CEO而已,手里所占的股份太少,甚至都很难说有控股权。

    所以说,是他人品好,不忍去杀功臣吗?或许有这方面的原因,可更关键的是——人家也都是股东,不是你的打工仔,你就是想清洗,也没那么容易啊!

    而且,他这一路所谓的“打天下”虽然看起来一帆风顺,但很多时候都是通过招降的手段,并没有彻底地解决问题。比如说,“指洛水为誓”其实不是司马老贼的发明,而是刘秀率先为大局考虑,不得已的——当然是原谅杀兄仇人了...

    而后来,即便刘秀想要在抑豪强上有所行动,光武度田还不是失败了吗?再往后,那些东汉的短命君主就被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控,哪里还能制约得了地方的士族了?

    到了黄巾起义以及随后的乱世,汉帝更是成为了军阀的傀儡,而地方士族也是进一步坐大。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究竟是在战乱之下,成为流民?还是投奔老爷们,修起坞堡来在乱世中苟活?如果有的选的话,恐怕并不难做出决定。

    柯籍发现,或许是吸取了历史的教训,或许也是小霸王最初的征服手段太过血腥,孙家治下的江东,呈现出了另外一种态势。

    从基本面来说,东吴还是以军阀统治为主,并勉力压抑着本土的士族。当然,一味高压也不是长久之计,孙策的下场就是个证明;所以到了孙权这里,也在防备江东士族的同时稍微任用了一些士族中的佼佼者,比如吴中四姓中的顾雍、陆逊,以及会稽郡的贺齐、虞翻、吴范、阚泽等人...

    而真正受到孙权重用,甚至能够独当一面的,此时还都是鲁肃、诸葛瑾、步骘等淮泗地区流亡过来的士人。可也正如鲁肃所料,如果一直维持着三国鼎立的格局,他们这一派系会得不到新鲜血液的补充,力量将会逐渐减弱。

    而在鲁大师开出的“进一步重用顾陆朱张”这一有点像“吃毒药涨内力”的药方之外,柯籍也是在长沙行中偶然发现,自己还可以仰仗另外一股力量——东吴的“荆州派”!

    不过,目前是否有这一派系都不好说,毕竟跟孙家有着种种缘分的长沙桓家此时也只有桓彝一个独苗可以利用,而江夏、桂阳等地的力量,究竟是姓刘还是姓孙很难说...

    所以说,他愿意暂时扶持长沙桓氏,甚至与之共治荆南。

    而对于将来,他准备来一招“釜底抽薪”。

    于是,柯籍进一步向吴范解释道:

    “就目前的局势来说,我们只能依赖桓家的力量。至于今后,桓家能否一直繁荣昌盛下去,也要看他们的后人的福分了。”

    其实,柯籍很早就明白了一个“遗传智商均值回归”的原理,也就是说——后代能否出天才,其实比我们以为的更加随机。比如男女双学霸经常生出一个学渣来,而某偏远山区却突然会冒出个做题家...反正命运似乎一直在跟那些想要永葆家族荣光的人在开玩笑!

    当然,他一时半会没法向毫无任何数理知识的吴范解释清楚这件事,不过吴大师却另有感悟。

    “莫非主公的意思是,要在取士之道上做到更加公平?”

    柯籍顿时眼前一亮,惊喜于对方很快的抓住了重点,接着他也继续解释起来:

    “没错!想想桓家现在多少人,只有桓彝一个比较成器...而长沙郡又有多少人?所以,只要能不断从寒士中挖掘人才,就不怕桓家能成了长沙的土皇帝!”

    “那么主公,你准备怎么去做呢?”

    察觉到对方似乎已经有了主意,吴范即刻拿出纸笔,准备记录下来。

    “孤现在设想的是两件工作,一是要普及教育,二是要科举取士。”

    坦白来说,作为一名曾经的学霸,柯籍也是恨不得能直接照搬高考模式。可是他明白,三国时代的社会还做不到那一点,所以他还是实事求是的,把小目标放在了隋唐时期的科举上。

    “科举?”果然,吴范也是对于这个新的概念表示了好奇。

    然而,柯籍设想中对方表示震惊,进而在他的一顿解释之后变得叹服的场面却并没有出现。

    只见吴范在玩味了一番之后,反问道:“您是指像故尚书令左伯豪那样,推行‘阳嘉新制’,对于推举上来的孝廉人选进行进一步的分科考察吗?”

    于是乎,柯籍反倒傻了眼。

    他哪里能够想到,东汉的尚书令左雄(字伯豪),就已经对当时的察举制打了补丁,并被史学家评论为“诸生试家法,文吏试笺奏,无异于后世科举之法”?

    看样子,他还是小瞧了古人的智慧,更低估了吴范这个东吴太史令的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