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在三国:不要叫我孙十万!
繁体版

第59章 第一次科技突破

    “终于,大功告成了!”

    几日之后,柯籍看着眼前这项或许能从根源上打破门阀垄断的小发明,不禁洋洋得意了起来。

    在他看来,改成“科举取士”或许只是治标,而这一发明才能起到治本的效果。

    至少在原本的欧洲历史上,就是这样的:

    在这项发明普及之前,罗马教会可谓垄断了《圣经》,自然也独占了对于《圣经》的解释权,而普通平民想看看一眼《圣经》都很不容易。而在其问世后,《圣经》很快就变得满大街都是,人们也很快发现,自己似乎不需要让教会来个“第三方赚差价”,而是可以自己读书,自己来“因信称义”...

    而在东方,历史的脉络似乎没有那么清晰,不过这项发明是在唐宋时期问世,刚好也能跟科举取士的进程对应上——因此柯籍相信两者也是有一定联系的。

    没错,他搞定的正是:印刷术!

    其实原本柯籍在玩游戏的时候也有过疑惑,因为三国游戏中往往会有像《孙子兵法》、《青囊书》、《论语》之类的宝物,却和古锭刀、玉玺之类的物品一样,只能赏赐给一个武将。而如果想换武将装备,往往还得从原主那里收回,再重新分配...

    物品是独一无二的,这他能够接受,可是书怎么就不能多弄出来几本呢?

    而等到他来到了三国时期才发现,在没有印刷术的时候,“抄书”原来是一个成本很高的工作!虽说这个时代纸张已经普及了,用起笔墨来书写也要比以前刻竹简方便多了,可抄书对于人工的要求还是挺高的,而且时不时还有可能抄错。

    就说那天开始“撒币行动”前,他们一行人准备濮阳逸的的小作文,就几乎是让所有能拿笔的都来抄写,还忙活了半天,才将几百字的讯息扩散了出去...

    当时柯籍就有点懊悔,也总算明白之前人搞事情,怎么总喜欢往鱼腹里藏,或者在石头上刻,那些短小精悍的口号了。

    所以说,在这样的年代下,平民哪里那么容易有书读啊?书籍基本上都被富贵人家珍藏着,可不就跟游戏中的宝物一样吗?

    当然,也有一些特例。比如,刘备虽然父亲早亡,只得和母亲一起织席贩履谋生,可是他背后的大家族起到了作用,使得他也能够在亲戚的资助下跟同宗的小伙伴刘德然一起去拜名满天下的卢植为师。

    再比如,柯籍更是很惊讶的了解到:阚泽祖上居然一直务农,只是他比较好学,又很有天分,这才通过帮人抄书开始,慢慢做到博览群书...

    然而,这些终究只是少数的特例。平民子弟中又有多少没有宗族助力的刘玄德,以及把岁月浪费在体力劳动上的阚德润呢?柯籍准备通过大规模的印书给这些人学习并且出头的机会。

    且说,柯籍此次突破的其实只是“雕版印刷”,比较适合大规模地去印一些既定的经典著作。

    当然,更加灵活的“活字印刷”,也已经被列入在了他的“科研计划”内了。只不过,他发现长沙这边的工艺水平太过有限,还不足以在这里实现下一个突破。

    而对于初次印刷的内容,他也是强忍着诱惑,这才没有去选择他能熟读且背诵的《出师表》——其实他真的想过,这篇千古雄文如果提前流传了出去,会让这个世界陷入到怎样的一种震惊状态之中...

    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一篇属下起草的,对于“孙破虏”的祭文,也算配合一下孙坚庙的修建,纪念一下这个自己素未谋面的便宜老爹吧!

    不过,在周围随从纷纷把他的这项发明,当做是“孝感动天”的另一项壮举之时,吴范还是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发明背后的价值。

    他原本以为,主公前几天对他说“读书人增加十倍”只是打个比方,而如今看来,却很有可能实现!

    不过,他发现还有一个关键点,要跟对方提个醒。

    于是,就在柯籍一下子印出来成千上万份孙坚的祭文,得意洋洋地准备让手下四下分发之时,吴范果断点破了对方的心思。

    “主公,如果属下猜的不错,您将来是不是还准备印一些别的东西。比如说,经书、史书、兵书...”

    “哈哈哈,不错!孤要普及教育,要展开扫盲,使得我东吴人人有书读!”

    柯籍此时,已经俨然有了一套“下大棋”的考虑。

    他意识到,不论这个世界如何变动,自己仿佛都有一条“必胜策略”,那就是——科技胜利!

    其实他没必要跟曹刘两方打,甚至不需要再去死磕合肥,因为原本的孙权可以变成后期英雄,拼起寿命来可是能熬过司马老贼的!

    而他甚至只需要做好教育,搞好选材,时不时再爆出几项科技,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了。

    当然,他承认曹魏的国力最强,按理来说潜力也是最大的。可是,“唯才是举”的曹老板可是蹦跶不了几年了。他儿子曹丕却要走向一条邪路——采用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

    如果说,陈群的初衷是好的,最初的中正官也的确是比较公正的话,可这最终必然会导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垄断格局,像邓艾那种寒士都恐怕再无出头之日。

    而蜀汉方面呢?柯籍不得不承认,刘备在选材方的确也是很有一套,他不仅能任用以诸葛亮为首的世家大族,也能从亡命徒中选出关羽,在部曲中提拔魏延...

    可是,到了诸葛亮执掌蜀中之时,选材方面则成了蜀汉的一个短板。

    当然,差距并不在丞相的个人能力——实际上他很有眼光,也任用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比如出师表中罗列的一大串。可问题是,他太过躬亲了,往往只通过亲自的接触来发现人才,却并未在蜀中形成一套很好的人才晋升、选拔机制。

    而蜀汉或许也是地盘太小,或许也是没能进一步挖掘培养人才,总之最后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而刘琰、李邈那种奇葩还能占据高位,逼的刘禅亲自动手解决...

    至于东吴,原本的格局是孙家与士族共治。到后面别说什么“三互法”了,直接是老子死后儿子上位,继续在某地担任都督。可谓是最没有活力的——全靠陆抗这些难得的二代佼佼者在撑着。

    可柯籍却有信心改变这一切。

    他要发挥印刷术的威力,兴办科举,使得东吴成为三国人才方面的高地!

    然而,吴范随后的一句话,却击碎了他的幻想。

    “可是主公,有一个小问题...绝大多数人是不认识字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