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永乐,从教导皇孙开始
繁体版

第二十三章 开源之工匠

    作为皇家子嗣的朱瞻壑当然知道开源节流的意思,虽然知道,但是对于开源节流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想法,于是试探性的向傅林询问道:

    “傅先生,难道是要增加赋税吗。”

    傅林摇晃着脑袋说道。

    “是,不过可能与你想的赋税不是一回事,你可知现在的大明的赋税由由几部分组成。”

    “回先生,大明现在的赋税主要以田赋为主,辅以丁赋。其中田赋有两税法,分为夏税,秋粮。”

    听闻皇孙对大明的赋税如此了解,坐于隔壁的朱棣点了点头,看来自家老二对于儿子的教育也没落下。

    蹲伏与外面的朱高煦揉了揉鼻子,感觉想打喷嚏,不过还是强行忍了下来。

    心中暗道,什么时候自家的儿子如此聪明了。

    “不错,目前大明的赋税田赋为主,但是不要忘记,你少说了一种税制,那就是商税。”

    朱瞻壑眼神一阵迷茫,商税在他的眼中不值一提,每年最多为大明提供百万税收,在田赋的千万两税收不值一提。

    看到了朱瞻壑一脸迷惑的神情,傅林缓缓开口道。

    “你是不是瞧不上商税,又或者说是瞧不上商人。”

    朱瞻壑闻言不再多言,只是默默的点了点头

    对此傅林毫不意外,士农工商在古代那可是千年不变的定律,可以这么说,商人的地位也就比奴婢高一些。

    “那你可知重农抑商的根源。”

    朱瞻壑同样摇了摇脑袋。

    “先秦时期就有重农抑商的思想,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将百姓认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之后在《管子·治国》中又提到“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更是觉得从商不可取。

    “在秦时变法的商鞅在他的著作《商君书》中也提到过“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意思是如果百姓从事农业,禁制商业,国家就会富足。”

    “韩非同样在他的《韩非子·五蠹》中将之商人列为社会的五大蛀虫。”

    自此以后便有了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

    朱瞻壑对于先生的敬仰之情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先生懂的真多。

    不过要是先生将看这些杂学的功夫用在四书五经之上,想必早已考取功名。

    在隔壁的朱棣听闻傅林所说的典籍,将目光望向道衍,在场的三人,唯道衍最为学识渊博。

    “陛下,这些书籍老衲有些亲眼看过,有些则没有,从我看过的那部分来说,这位教书先生所说的确实如此。”

    “不过,我有一点好奇的是,这位教书先生是从何处寻到如此多的典籍,从他的声音上来看,也不过及冠之年。”

    朱棣的目光望向正在记录的纪纲,纪纲心中一惊,便感到两道道目光向着自己这边望了过来。

    纪纲刚才可是听到了陛下的谈话,知道这是陛下对于锦衣卫的能力有所怀疑了,认为是不是纪纲为了交任务故意搪塞自己。

    顿时纪纲放下手中的毛笔,伏跪在地。

    “陛下,他的身份确实没有问题,已经可以查到洪武年间他的祖父辈,都生活在应天府。”

    朱棣见状便不再多言。

    道衍则是一脸沉吟之色,难道有人能够生而知之。

    “小朱啊,你可知我为什么要和你提商人吗。”

    “难道先生是想和我说明商人的危害,从而通过增加商人赋税的方式来增加朝廷收入。”

    “是也不是,你可知太祖陛下制定了那些关于商人的政策。”

    朱瞻壑只是略一沉吟,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商人在穿衣方面有着明文规定,家中有一人经商,全家不可用绸、纱,只可用绢和棉布,并且承袭古制,规定商人及其后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确实如此,明太祖早期确实有抑商的政策,但是后来发现,经济发展,民众生活乃至王朝存续都离不开商业的发展。”

    “就拿农民来说,他们收获了粮食,除了交一部分赋税,留下一部分自己吃之外,还需要购买生活中的一些必需品,就比如麻布,盐之类。”

    “那这些必要品从哪里来,都是商人一家家跑腿得到,然后将之聚集起来。”

    “所以后来太祖皇帝出台了众多恤商的政策,就比如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

    “之前我也与你说了,如果让你在一张小饼和一张大饼之间选取三十而一的税率,你会选择小饼还是选择大饼。”

    朱瞻壑毫不犹豫地答道。

    “当然是大饼了。”

    “没错,现在就是重要的就是要将小饼做成大饼。”

    朱瞻壑顿时来了精神,连忙问道。

    “傅先生,那究竟如何将小饼变成大饼呢。”

    “不急,你可知市舶司。”

    “市舶司我知道,是朝廷街道外国贡使及其随缘的场所。”

    “没错,除此之外,还肩负着通商的功能,只不过这通商功能只服务于朝廷,不服务与百姓。虽然利润丰厚,但是与百姓无缘。”

    “如果有人想要做海商,但是由于朝廷禁海令的存在,又无法成为海商,那么他又该如何。”

    “难道是偷偷摸摸的出海经商。”

    “没错,那样的话无疑朝廷的赋税少了一大截,何不直接放开手脚,将民间的海禁放开。”

    “曾经有一位古人说过,如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他就铤而走险;如果百分之一百的利润,他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所以说,堵不如疏。那样朝廷也可以多增加一笔赋税”

    “可是海上有着倭寇的威胁,又该如何。”

    “那就要靠我们大明朝廷了,一方面大明朝廷可以派兵出海,一方面打击倭寇,另一方面可以前往安南占城,用较低的价格换取成吨的粮食,那样大明担心百姓下海,而地无人耕种的情况也不攻自破。”

    “除此之外,你有没有想过用大明海盗对付倭寇呢。”

    朱瞻壑顿时露出一脸惊疑不定的神色。

    “用大明海盗对付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