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永乐,从教导皇孙开始
繁体版

第二十四章 开源之商

    望着正在思考的朱瞻壑,傅林突然问道:

    “小朱,你对于商人的看法如何。”

    朱瞻壑不明白傅林为什么又将话题扯到商人的身上,不过还是如实回答道:

    “颇为不喜。”

    “那又是为何。”

    “先生有所不知,商人狡诈,常常以次充好,低买高卖,为人所不齿。”

    “那你可知,你的吃穿用度都和商人离不开关系。”

    “有么,我吃穿用度都是府中提供,和商人有什么关系。”

    “就拿农民来说,他们收获了粮食,除了交一部分赋税,留下一部分自己吃之外,还需要购买生活中的一些必需品,就比如麻布,肉食之类。”

    “那这些必要品从哪里来,都是商人一家家跑腿得到,然后将之聚集起来。”

    “你每日所吃的稻米,所穿的衣服都与商人密切相关。”

    “这。”

    朱瞻壑一时陷入沉默。

    “现在的大明,除了田赋之外,还有这一个重要的赋税,那就是商税。现在大明田赋可达千万两,而商税则可达到百万,其中盐茶税率乃是大头。”

    “你可知大宋。”

    朱瞻壑当然知道大宋,作为元朝之前的朝代,他可是听说大宋无比富足,但是对此朱瞻壑是不信的,要是大宋富足,为何会被元朝所灭。

    “先生,我有所听闻,相传大宋无比富庶,一年税赋能够有一亿两,是真的吗。”

    傅林点了点头,说道。

    “当然,是假的,大宋统计赋税的时候可不止算铜钱,还有各式各样其他的物件,就比如说绢帛,谷米,草料之类也统计了进去。”

    朱瞻壑这才恍然大悟,没想到竟然连这些无关的东西都统计进去,如此看来,大宋与大明相比也不怎么富庶嘛。

    “不过,就算是有虚报,一般也有三千贯左右,巅峰时期可达六千贯。”

    “多。多少,六千贯。”

    要知道一贯铜钱相当于一两银子,那么六千贯就相当于六千万两银子。

    这笔钱接近于大明三年的赋税了。

    朱棣有些惊疑不定,他虽然听说大宋无比富庶,但是没想到能有如此富庶,如果这些铜钱全给自己,那么什么瓦剌鞑靼之类不足为据。

    可惜,竟然是那个窝囊的大宋。

    他的目光看向一旁闭上眼睛的道衍,不知道的人还以为睡着一般,不过朱棣看到他手中盘着的念珠是就知道他没有睡着。

    “少师,你说他的数据是否可信。”

    道衍睁开闭着的双眼,看向朱棣。

    “陛下,我从前朝的一些典籍之中得到的消息与他相差无几,毕竟大宋可是每年都给周围的各个国家上贡,如果每年的赋税少,根本达不到要求。”

    朱棣点了点头,心中对于宋朝的鄙视更深了一层,有如此多的钱财,竟然还向周边摇尾乞怜,实属荒唐。

    “你可知为何大宋如此富庶。”

    朱瞻壑略一沉吟,就想到了之前傅林所说的话。

    “难道是商人。”

    “没错。大宋如此繁荣的原因和商业密不可分。”

    “可是据我所知,太祖皇帝似乎并不喜欢商人,就比如商民出行,须申领得“路引”(通行证)方可。路引详细注明商民姓名、乡贯、去向、外出原因、日期与体貌特征等,以备查验。”

    “除此之外,商人在穿衣方面有着明文规定,家中有一人经商,全家不可用绸、纱,只可用绢和棉布,并且承袭古制,规定商人及其后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恐怕大明不适用大宋的条例。”

    “是的,太祖皇帝早期确实有抑商的政策,但是后来发现,经济发展,民众生活乃至王朝存续都离不开商业的发展。因此太祖皇帝同样出台了一些恤商的政令,就比如凡商税,三十税一,过取者以违令论”,除此之外,专门建立库房以此保护商人免受牙行迫害。”

    “说明太祖皇帝已经意识到商业对于大明的重要性。”

    “我之前说将饼做大,在这里也同样适用。”

    用商人将饼做大?朱棣一时间陷入沉思,到也不是不行,他现在极度缺银子,有任何可以提高赋税的办法它都要试上一试。

    “难道先生也要设立商人的晋级制度,应该不成吧,商人的晋级制度又该如何评定呢。”

    “非也,我所说的乃是将目光投向大明外围。”

    “难道先生是想通过商人做海上生意。”

    “没错,你可知道市舶司。”

    “知道,那是专门接待各国贡使及其随员的官府。”

    “除此之外,还肩负着通商的功能,只不过这通商功能只服务于朝廷,不服务与百姓。虽然利润丰厚,但是与百姓无缘。”

    “如果有人想要做海商,但是由于朝廷禁海令的存在,又无法成为海商,那么他又该如何。”

    “难道是偷偷摸摸的出海经商。”

    “是的,那样的话无疑朝廷的赋税少了一大截,何不直接放开手脚,将民间的海禁放开。”

    “曾经有一位古人说过,如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他就铤而走险;如果百分之一百的利润,他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所以说,堵不如疏,与其让百姓私自下海,倒不如正常下海,那样朝廷也可以多增加一笔赋税。”

    “到时可以在各个市舶司设立固定的交易地点,不仅可以吸引本地的商人,还可以吸引外邦的商人。那样无疑会为大明财政填上一笔客观的收入。”

    “如果可以的话,还可以由朝廷出面,派出一整只船队,进行远洋贸易。”

    “远洋贸易?”

    “没错,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如此。”

    “先生,等等,海上丝绸之路又是怎么一回事。”

    密室中的朱棣同样一脸疑惑,丝绸之路他知道,但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是怎么回事。

    道衍的神情和朱棣一般,他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新奇的名词。

    看到朱瞻壑有些晚迷糊的表情,傅林这才想起,海上丝绸之路这名词现在还没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