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永乐,从教导皇孙开始
繁体版

第二十五章 节流之“推恩令”

    “小朱,你可知丝绸之路。”

    朱瞻壑露出一脸自信的笑容。

    “先生,这我还是知道的,西汉张骞主导,之后经历数个朝代,从陆路可以前往天竺,大食等国。”

    傅林没想到眼前的朱土虽然不爱看四书五经,但是对于这种繁杂的信息倒是掌握的不少。

    “海上丝绸之路同路上丝绸之路差不多,只不过在海上前往这些国家,同样在秦汉时期建立,在唐宋时期到达顶峰。或许我该叫它的另一个名字,广州通海夷道。”

    听闻这个名字,朱瞻壑还是一脸懵逼。

    广州他知道,通海夷道是什么东西。

    而和朱棣坐在一起的道衍则露出了仿然大悟的表情。

    朱棣看着道衍的表情,心中就已经知道道衍知道答案了。

    “少师,何为广州通海夷道。”

    “陛下,广州通海夷道乃是《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的一条海上航线,唐时,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家的海上航路,当时这条道路向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回输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等一些奇珍异宝。”

    “如此说来,开辟那什么远洋贸易倒是大有作为。”

    “是的,陛下。”

    讲堂内,弗林依然在滔滔不绝的说着。

    “那些远在万里之外的国家,都将拥有一件丝绸,瓷器而感到骄傲,将一件瓷器贩卖过去,就有百倍利润,如此惊人的利润,如此多的利润,想必朝廷也会忍不住吧。”

    “百倍利润!”

    朱棣也没想到在大明不算稀奇植物的丝绸瓷器竟然在遥远的万里之外如此受欢迎,心中不由得加深了做什么远洋贸易的想法。

    他之前一直有下海的想法,不过不是为了经商,而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向海外的众多国家宣布他朱棣才是大明真正的皇帝。

    甚至连人都已经物色好了,那就是马和,不,现在应该称郑和,不过由于国库空虚,这件事情也就耽误了下来。

    现在朱棣不得不将这件事重新提上日程,不过,首要的是自己该如何说动那固执的户部尚书夏原吉。

    见到边上的朱棣一脸兴奋的笑容,道衍则在旁边笑不出来。

    “陛下,我有一点好奇的是,这位教书先生是从何处得到如此多的知识的,从他的声音上来看,也不过及冠之年,之前陛下和我说,他可是不曾出过应天府。”

    朱棣的目光望向正在记录的纪纲,纪纲心中一惊,便感到两道道目光向着自己这边望了过来。

    纪纲刚才可是听到了陛下的谈话,知道这是陛下对于锦衣卫的能力有所怀疑了,认为是不是纪纲为了交任务故意搪塞自己。

    顿时纪纲放下手中的毛笔,伏跪在地。

    “陛下,他的身份确实没有问题,已经可以查到洪武年间他的祖父辈,都生活在应天府。”

    朱棣见状便不再多言。

    道衍则是一脸沉吟之色,难道有人能够生而知之。

    “好了,开源已经可以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来讲节流。对于节流,小朱,你有什么看法。”

    “先生,关于节流的话,是不是要削减藩王的俸禄,这恐怕会引起藩王的不满吧。”

    “确实。不过和你理解的削减恐怕不是一回事,你认为该如何削减。”

    “将藩王俸禄砍至九成,哦,不,八成。”

    朱瞻壑心头在滴血,他以后可是要成为藩王的人,现在仿佛在砍他的俸禄一般。

    “非也,非也。”

    朱瞻壑仰起头看着傅林,难道傅先生还有其他的削减方法。

    “你可曾听闻过推恩令。”

    “听过,这是汉代汉武帝所颁布的一项政令,将原本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能由长子继承改为由儿子共同继承。”

    对于汉唐,朱瞻壑颇有研究,这可是武德充沛的几个朝代。

    “不过,先生,大明的藩王只有属地,没有封地,藩王只在属地内有较大的军事权,其他权利一点没有,因此推恩令对大明没有效果。”

    朱棣听闻傅林说起推恩令,脸上露出笑意,看来这位先生对于大明的了解还是不够啊。

    道衍则在朱棣的旁边一脸凝重的表情,他认为眼前的这位教书先生不会不知道这么点小事。

    傅林咧嘴一笑,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非也,我所说的乃是俸禄上的推恩令。”

    “这,俸禄上也可以推恩令的吗。”

    “没错,我和你打个比方,比如大明有五位藩王,他们分别有十位郡王,按照之前朝廷提供的俸禄,需要多少。”

    如此简单的算学,对于朱瞻壑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毕竟也在傅林这学习了一段时间。

    “回先生,需要提供十五万石。其中藩王五万石,郡王十万石。”

    “没错,不过接下来我要说的那是如果将藩王世子俸禄设置成固定的一万石呢,无论生多生少,都将从这一万石中分。”

    朱瞻壑思考片刻之后,倒吸一口凉气。

    虽然看上去差别不大,但是这彻底的颠覆了大明藩王想要靠生孩子来致富的念头。

    朱棣反而陷入到沉思中,他的第一感觉是要改动自己父皇留下来的政令,有些不知所措。

    道衍那双三角眼则是在此刻发出精光。

    “陛下,此是大有可为。”

    “哦,少师说来听听。”

    “陛下,按照那教书先生的预计,依照太祖皇帝的政令,藩王如果想大量拿到朝廷的银子,会一直生,刚才那位说书先生说的都已经算是少的了,如此下去,一位藩王有数十位儿子都稀松平常,加上孙子更是数量众多,也就是光是一位藩王,就可以每年从朝廷领取数万的俸禄,如此经过几代,数百万的俸禄都将供给给这些藩王。”

    “但是他提出了一种新观点,那就是将每一代的俸禄固定,也就是亲王是一万石,如果亲王只有一位郡王,那就郡王领一万石,如果有两个,那就领五千石。”

    “以此列推,就算将爵位封尽,总共话费在一位藩王身上的钱也不过是8万石,较之之前无底洞一般的俸禄,明显大有可为。”